鳩尾

鳩尾

別稱尾翳、心厭、神府,出《靈樞·九針十二原》中。屬任脈,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胸劍結合部下1 寸,在腹白線上,腹直肌起始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6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皮;深部為肝臟。主治心胸痛、反胃、癲狂、癎症、心悸、心煩、咳嗽氣喘。操作方法為向下斜刺0.5~1寸。

名稱釋義

鳩指布穀鳥。考入之左右兩肋似鳥翼,劍突像鳥尾,是穴正當劍突下方,內有胃

府,胃為藏谷之所,因名鳩尾。

治法

寒則補之留針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名解】

1)鳩者鳥之一種,其習性特徵與鵑相近,鳩與鵑最大的不同之處即是不自營巢,而是在其它同類鳥巢內下蛋並由它鳥代為孵化。尾者余也,指鳩鳥餘下之物。鳩尾名意指任脈熱散的天部之氣在此會合。本穴物質為任脈熱散於天部的浮游之氣,至本穴後為聚集之狀,此氣如同鳩鳥之餘物一般,故名鳩尾。2)尾翳。尾,余也。翳,羽毛做的華蓋也。尾翳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浮游之氣。理同鳩尾名解。3)骭。,胸前骨也。骭,小腿骨或肋骨。骭名意指任脈天部層次的絡脈之氣在此為收引冷降的變化。本穴物質為任脈的絡脈之氣,所處為天之天部,其變化為收引冷降,表現出腎水的收引特徵,故名骭。4)神府。神,與鬼相對,指天部之氣也。府,府宅也。神府名意指任脈的天部之氣在此聚集。理同鳩尾名解。5)骬。,胸前骨也。骬,6)尾。尾,余也。,黃色分泌物也,脾土塵埃也。尾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氣中亦有一定的脾土塵埃。7)骭鶻。骭,小腿骨也。鶻,鳥科動物,隼類,似山鶴而小,短尾,青黑色,多聲。鶻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青黑色指穴內氣血有腎氣的收引冷降之性。骭鶻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為散熱冷降的變化。理同鳩尾名解。8)骬骬。9)臆前。臆,胸也。前,前面也。臆前名意指本穴位於胸前,無它意。10)任脈絡穴。本穴物質為任脈天部的浮游之氣聚集而成,本穴有聯絡任脈各部氣血的作用,故為任脈絡穴。

【釋名】

鳩尾,斑鳩的尾,形容胸骨劍突,穴當其下。《素問·氣府論》王冰註:“鳩尾心前穴名也,正當心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

【解剖】

同水分穴。

穴性

【穴義】任脈熱散的天部之氣在此會合。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之上部的浮游之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後下行中庭穴。

【功能作用】收引水濕。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胸劍結合部下1寸處。

鳩尾穴鳩尾穴

解剖

在腹白線上,腹直肌起始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6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皮;深部為肝臟。

主治

心胸痛、反胃、癲狂、癎症、心悸、心煩、咳嗽氣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心絞痛、冠心病、胃炎、癲癇、癔病等。

配伍

配後溪、申脈,平衡陰陽脈氣,治療癲癎;

配梁門、足三里,理氣和胃,治胃痛;

配心俞,通絡降火,治失音。

相關論述

1.《備急千金要方》:“心寒脹滿不得食,息賁、唾血、厥心痛,善噦,心疝太息”,“噫、喘、胸滿咳嘔”。

2.《太平聖惠方》:“心驚悸”,“癲癇病”,“狂歌不擇言”。

臨床治療

辯證

【功用】安心寧神、寬胸定喘

【主治】胸痛,呃逆,腹脹,癲狂癇。

【配伍】

配湧泉,有化痰寧心的作用,主治癲癇,嘔痰沫。

配中脘、少商,有和胃化積,行氣清熱的作用,主治食癇,胃脘脹滿,不得眠。

治療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呃逆呃逆

【文獻摘要】

《素問》王註:人無蔽(通敝)骨者,從歧骨際下行同身寸之一寸,為鳩尾處也。

《甲乙經》:不可灸刺。

《銅人》:不可灸,灸即令人畢世少心力。此穴大難針,大好手方可此穴下針,不然取氣多,不幸令人夭。

《大成》:曰鳩尾者,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任脈之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