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求偶和交配

“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男不多情”。青年男女到一定年齡便會互相愛慕,這是人之常情。殊不知,鳥類也會顯得“情意綿綿”,也會使盡各種方法向“意中鳥”吐露“愛慕之情”。

鳥語花香是大自然春天的象徵,叫聲是鳥兒招引異性最常用的方法。大多數鳥類在春天繁殖期間,改變了冬天的叫聲,發出千變萬化的聲音。有的婉轉清揚,有的呢喃喁喁,有的高吭豪放,實際上都是求偶的鳴聲,並且大都發自雄鳥。
還有些鳥類,以羽色炫耀取悅雌鳥,或以特殊動作來表示愛意。如孔雀開屏和畫眉的健斗等。這些行為使繁殖活動得以順利進行,使神經系統和內分泌腺處於積極狀態,激發異性的性活動,同時對異性的辨認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般鳥類在築巢前已交配,但有的種類如綠燕嘴雀,雖然已經配對,而交配在到巢築好後。鴿在交配前,雙方必以嗉囊中的半消化物互相餵食。交配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在樹上,有的在地上,也有的在空中飛翔交配。
鳥類大多是一雌一雄配對。有的配偶持續好幾年,甚至白頭偕老;有的在一年中或一個繁殖季節里相守不離;有的相守到一窩出雛,下一窩換對象的;一雄多雌的現象多見於鴕,一雌多雄的鳥類較少;還有混雜交配的。
在人類生活中,愛情是最美好和最神聖的,忠貞的愛情總是受到人們的想往和讚頌。自古以來就有不少詩人、畫家、作家,以鳥類為題材反映和歌頌真摯的愛情,把它們當作愛情的象徵。
“鳥語花香三月春,鴛鴦交頸雙雙飛。”人們讚美鴛鴦是一夫一妻制的表率。相傳雄者為鴛,雌者為鴦。它們一旦結為夫妻,便成為終生伴侶,永不分離。如果其中一隻死了,另一隻往往終身不“嫁”或不“娶”,而孤單地度過淒涼的歲月。不過,據科學工作者觀察,在自然界,鴛鴦只是在交配期雙雙成對,形影不離,但交配以後,雄鳥就會轉身而去。同時,鴛鴦也會另找新歡,配偶並非終生不變。
相思鳥也被認為是一種有情有意的鳥。相思鳥不僅是我國著名的籠養觀賞鳥,而且著稱於國外,有些國家把它稱為愛鳥,喜歡用精製的小籠子,裝上1對相思鳥,作為結婚喜事的裝飾或禮品,表示恩愛吉祥。同鴛鴦的傳說一樣,如果一隻相思鳥死去,另一隻會因失偶而感到寂寞孤獨,以至憂鬱而死。這一傳說,雖然對相思鳥的配偶習慣有誇張,不過也說明人們對相思鳥的喜愛與崇拜,對忠貞愛情的想往和讚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