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中的“女尊男卑”現象

鳥類世界中的占90%以上的絕大多數種類的婚配都是“一夫一妻”制,也有大約2%的種類過著“一夫多妻”制的父系群聚生活,但還有0.4%左右的種類為罕見的“一妻多夫”制。在一雌多雄制鳥類中,性選擇主要是對雌鳥起作用,而不是對雄鳥,因為在這些鳥類中生殖成功率主要決定於雌鳥,而性選擇則有利於提高雌鳥的競爭能力。

紅頸瓣蹼鷸是“一妻多夫”制的典型代表,它是一種小型海洋性水禽,體長只有18一19厘米,以水生昆蟲等為食。它在北極地區繁殖,越冬在熱帶地區,春秋遷徙季節途徑我國境內。它的體形秀美,嘴細而尖,呈黑色。腳也是黑色,腳趾上具有象花瓣一樣的蹼。由於種群內部的性選擇主要是對雌鳥起作用,所以表現雌雄外形差異的性二型分化也恰好同大多數鳥類相反:它的雌鳥不但身軀長得比雄鳥高大強壯,羽色也比雄鳥美麗多彩,尤其是到了繁殖季節。這時雌鳥雖然身體的羽毛仍然以灰黑色為主,但眼上出現了一小塊白色的斑塊,背、肩部有4條明顯的橙黃色縱帶,前頸呈鮮艷的栗紅色,並向兩側往上一直延伸到眼後,形成一條漂亮的栗紅色環帶。雄鳥的羽色雖然看上去同雌鳥類似,但顏色卻十分平淡。

繁殖期的求偶炫耀行為也是由雌鳥主動表露,表現得特別興奮,圍著雄鳥轉來轉去,並作出各種炫耀姿態,盡力討得雄鳥的歡心。如果此時有其他雌鳥闖入,它們之間便沒有了往日的和氣、溫順和羞澀,常常為爭奪雄鳥揮動“粉拳”大打出手,上演一場“搶新郎”的鬧劇。而那些雄鳥們完全沒有一點點“男子漢”的氣概,只是悄悄地站在一旁看熱鬧。雌鳥們的決鬥經常斗得天昏地暗,難解難分,直到失敗的一方狼狽逃竄之後,獲勝的雌鳥才昂首挺胸,帶領著爭搶到的“丈夫”們在其早已占領的地盤內築巢安家,歡度蜜月。在築巢的時候,作為“新郎”的雄鳥們不停地為巢中銜回草根、草葉,十分辛苦。而“新娘”卻一反求婚時的討好姿態,躲在一邊袖手旁觀。等到產卵之後,雌鳥更是不辭而別,拋夫棄子,另擇新婿去了。只留下雄鳥老老實實地趴在巢中,承擔起全部孵卵、育雛的重任。因此,對於紅頸瓣蹼鷸來說,傳統的“雌雄”的地位和觀念完全被“顛倒”了,它們不僅是“一妻多夫”,而且是“女尊男卑”,雌鳥在種群中以完全主宰的面目出現,具有壓倒優勢的地位,擁有許多“男妃”,過著“女王”一樣的生活。

由於紅頸瓣蹼鷸的卵經常會由於捕食和氣候反常而遭受很大損失,雌鳥都具有較強的迅速產出第二窩補償卵的能力,來與這種環境特點相適應,當然這些卵仍然需要雄鳥來看護和孵育,這種以雌鳥為主的繁殖特徵很有點“母系社會”的味道。由於雄鳥承擔全部撫育後代的工作,雌鳥則從繁重的孵卵、育雛工作中“解放”出來,專職產卵,客觀上就增加了產卵量,從而可以多留一些後代。這是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所發展起來的一種對捕食者掠奪卵和幼雛的適應。表面上雌鳥似乎是個“狠心無情”、“喜新厭舊”的“壞女人”,實際上則對整個種族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