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形目

鱷形目

爬行綱古蜥亞綱的 1目。有兩足行走的傾向。體型長大,前身挺起,後肢修偉。尾部粗壯,比軀幹長,側扁如槳,是支撐體重的平衡器,又是游泳與襲擊獵物或敵害的武器。

基本信息

正文

整體如大蜥蜴,頭扁平延長成吻。鼻孔在吻端背面。指5,趾4(第5趾常缺),有蹼。眼小而微突,瞳孔縱窄,與外鼻孔連成一線。頭部皮膚緊貼頭骨,軀幹、四肢覆有角質盾片或骨板,背腹都覆有骨鱗。現存3科7屬21種鱷形目顱骨堅固連結,不能活動;具頂孔。顳部有兩窩兩弧:上窩小,上弧由眶後骨、鱗骨組成,下弧由顴骨、方軛骨組成;次生齶(口蓋)由前頜骨、上頜骨、口蓋骨和翼骨組成,但無上翼骨。齒錐形,著生於槽中,齒數多,每側在25枚以上。舌短而平扁,粘附口腔底部,不能外伸,後緣弧突,依口蓋盡頭下垂軟褶為齶帆,掩覆喉口,內鼻孔開口於齶帆後面。鱷在水下,只露鼻孔於水上,進行呼吸。外鼻孔和外耳孔各有活瓣司開閉。心臟4室,左右心室由潘尼茲氏孔溝通。頸椎有頸肋,胸後有腹膜肋,胸骨軟骨質,無鎖骨而有間鎖骨;薦椎2枚。橫膈肌肉質。無膀胱。雄鱷陰莖單枚,在縱裂的肛門裡邊。肛孔內通泄殖腔,孔側各有1個麝腺;下頜內側也各有1個較小的麝腺。
鱷長者達10米,是現在最大的爬行動物,但遠比史前的親屬小。今日鱷類過兩棲生活,水生甚於陸棲,大致分布於熱帶、亞熱帶的大河與內地湖泊。有極少數入海,如分布於南亞至大洋洲北部的灣鱷。一般夜出,白天常張吻(調節氣溫),偃臥岸側,受驚立即入水。以魚、蛙與小型獸為食。幼鱷也吃無脊椎動物。雌鱷在自掘的窟穴中或植物莖葉堆上產硬殼卵,借發酵熱度胚胎髮育。卵的大小與卵殼因種而異。母鱷常以尾潑水濡卵。孵化前,幼鱷能發聲,由母鱷幫助它出殼,成鱷吼鳴,聲可傳很遠。
上三疊紀最古老的原鱷與槽齒蜥極其相似。侏羅紀、白堊紀的中生鱷上顳窩很大,內鼻孔前移到口蓋骨與翼骨間。侏羅紀、白堊紀的海生鱷具槳形短前肢與有鰭而末端銳曲的尾部。西巴鱷見於南美始新世,前吻高而小,次生齶短而組合無翼骨。白堊紀起始有真鱷亞目(Eusu-chia),種類最多。第三、四紀的鱷類大部分屬真鱷亞目,次生齶有翼骨加入。現存真鱷有 3科:①鼉科,吻喙短闊,與頭顱後段無明顯界限。閉嘴時,下頜齒列在顎齒列內側。下頜第四齒壯大,咬上頜為孔穴。典型的鼉屬(Alligator)有2種,一種是北美的密河鼉,另一種是長江的中華鼉;②鱷科,吻喙短闊,上下頜齒列交錯切接駢列,下頜第4齒壯大,咬上頜為窪溝。典型的鱷屬(Crocodilus)有11種,廣泛分布於熱帶;③食魚鱷科,吻喙狹長,與頭顱後段顯然有別,僅印度有恆河食魚鱷1種。
從三疊紀初見鱷類動物起,至今很少變動,所以現存的鱷類可以稱為活化石。鱷皮經濟價值很高,可以鞣革,製作貴重提包和鞋,肉與卵可供食,據說肉味鮮美,勝於雞豚。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