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藥

朱嘉嫻.鮮中藥的特殊性與套用[J].中醫中藥,2001,8(12):50.[2] 李銀珠,黃紅亮.中藥鮮藥的套用與思考[J].醫藥指南,2007,5(10):0162.[3] 徐建中.噴霧乾燥法在中藥製劑中的套用[J].基層中藥雜誌,1999,13(3):55.[12]

在分析中藥鮮藥套用現狀、鮮藥的傳統和加工方法各自特點的基礎上,探討中藥適宜的鮮藥加工方法。結果傳統鮮藥加工方法套用普遍,但存在相應問題;現代鮮藥加工技術具有優勢,但需開展相應技術參數研究。結論 現代鮮藥加工技術更適宜於中藥鮮藥的加工。
【關鍵字】 中藥鮮藥 傳統加工方法 現代加工方法
中藥鮮藥是一類特殊的中藥材。鮮品中藥要想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套用,就必須實現鮮藥產業化,實現生產加工的規範化、現代化。現在很多鮮藥的產地初加工原理不明確、技術不統一,藥材流通過程中質量不穩定。基於此,本文對鮮藥的現有加工處理方法綜述如下,以期使鮮藥的加工套用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1 中藥鮮藥的套用現狀
 中藥鮮藥套用是中醫用藥的特色及特殊形式,其特點有:寒涼性藥鮮品較乾品偏涼偏潤,辛香氣藥鮮品較乾品味厚力峻,鮮藥藥汁潤燥力強於乾品、藥汁起效快。鮮藥主要用於外感風寒、瘟病及傷食、咳血、吐血諸血證、急性菌痢腹瀉、肺炎、肺癰、肺結核、慢性氣管炎、百日咳、白喉、腮腺炎、乳腺炎、扁桃體炎、傷科、外科病症的,還可用於惡性腫瘤及系統性紅斑狼瘡和危重病的急救及解毒等[1]。
我國有著長期臨床套用鮮品中藥的經驗和豐富的鮮藥資源,在二千多種常用中草藥中有486種(占22.7%)在傳統用法中是以鮮用為主的,它們分屬118科,326屬[2]。《神農本草經》有“地黃生者尤良,此生者實為鮮品”;《傷寒論》的生薑瀉心湯用生薑;《金匱要略》百合地黃湯用生地黃汁;《肘後方》用鮮青蒿治療瘧疾,生天冬治療肺萎咳嗽,生葛根治療心中苦煩,生小薊治心煩吐血,生香薷治舌上生血;《本草逢原》用鮮蒲公英搗汁與酒兌服治療乳癰,新加香薷飲用鮮扁豆花,五汁飲用梨汁、荸薺汁、鮮蘆根汁、麥冬汁、藕汁,清絡飲用鮮荷葉、鮮銀花、西瓜翠衣、麥冬汁、絲瓜絡、鮮竹葉心等。最常見的植物鮮藥有仙人掌、鮮蘆根、鮮荷葉、鮮車前草、鮮蒲公英、鮮菖蒲、鮮銀花、鮮首烏、鮮茅根、鮮青蒿、鮮藿香、生薑、鮮佩蘭、藕節等三十餘種。2005版《藥典》中有馬齒莧、九里香、三白草、大薊、小薊、車前草、半枝蓮、地黃、石斛、地錦草、蘆根、連線草、萎陵菜、垂盆草、魚腥草、鬧羊花、骨碎補、絡石藤、荷葉、鴨跖草、商陸、紫花地丁、積雪草、斷血流、蒲公英、牡荊葉、墨旱蓮、金佛草、金錢草、白茅根等中藥材以鮮藥入藥、絞汁內服或外用治療疾病的記載。目前國外開展植物鮮藥研究的很少,國內開展的多為散在,很多鮮品中藥的加工原理不明確、技術不統一,藥材流通過程中質量不穩定;有些加工使中藥鮮藥已失去原有的特點。目前,缺少能保存中藥鮮藥特點的中藥加工技術及對鮮藥產品的研究。
2 中藥鮮藥的傳統加工方法
2.1 發汗法鮮藥材採收後應趁鮮颳去外層的栓皮,再進行乾燥,如丹皮、椿銀皮、黃柏等。有些樹皮類藥材采後應先用沸水略燙後,加碼疊放,使其“發汗”,待內皮層變為紫褐色時,再蒸軟颳去樹皮,然後切成絲片或捲成筒,再進行乾燥,如肉桂、厚朴、杜仲等[3]。
2.2 低溫陰乾處理法為了保持花類藥材顏色鮮艷,花朵完整,采後應放置在通風處攤開陰乾,或在低溫下迅速烘乾,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散失,保持濃郁的香氣,如紅花、芫花、金銀花、玫瑰花、月季花等[3]。
2.3 潤、蒸、悶法取淨黃精,加水拌勻使之濕潤,旺火蒸2 h,淋水1次,使所有黃精都淋到水,再蒸24 h,熄火,燜一夜,取出切片,80℃乾燥10 h即得樣品;潤、蒸、悶是常用的鮮中藥加工方法[4]。
2.4 硫磺法加工處理近年來,產區有不少採用硫磺薰蒸鮮藥的加工方法,並認為該加工方法具有方便、外觀好看、生物鹼含量高、防蟲、殺菌效果好、耐貯藏等優點。有報導[5]取洗淨晾乾鮮浙貝裝網袋內,已裝袋的鮮鱗莖一起碼於距地50 cm的木架上,下放盛硫磺的鐵桶,點燃,上蓋2層塑膠薄膜,不使漏氣;過2~3 h檢查,注意不使火熄滅,並及時添加硫磺,保持硫蒸氣充滿整個空間,24 h中上、下、內、外翻1次,連續薰蒸72 h,取出用清水沖洗鱗莖表面殘留的物質,放水泥場曬4 d,收至室內回潮2 d,再曬3 d至乾,重複3次,得干貝母。有人[6]曾取同一塊試驗田的新鮮百合鱗莖,分別剝取外片(上年種莖的鱗葉)、心片(鱗莖中央抱合緊密的5~6枚鱗葉)、中片(去除外片,心片部分後的鱗葉)、混片(鱗莖上所有的鱗葉),洗淨,沸水中燙煮11 min,撈出冷水漂淨,曬乾。另取百合混片分別燙煮7,9,11,13,15 min,撈出冷水漂淨,曬乾。
2.5 烘箱乾燥 有人[6]將鮮藥材平貝母採挖後抖去泥土,用清水將鱗莖上的泥土及雜物沖洗乾淨,分別裝盤置於室外晾至無浮水時稱重,然後放進45,50,55℃ 3種溫度的烘箱中乾燥。每隔24 h稱重1次,排潮時間為第1天每隔1 h排1次,第2天每隔2 h排1次,第3天每隔3 h排1次,3 d可全部烘乾。
2.6 水飛處理 有研究報導,夏、秋採收青黛莖葉,置缸內,用清水浸2~3晝夜,至葉爛枝脫時撈出枝條,每100 kg葉加入石灰10 kg充分攪拌,至浸液呈紫紅色時,撈取液面泡沫,曬乾,即得青黛粉[7]。
3 中藥鮮藥的現代加工方法
3.1 微波乾燥 微波具有穿透性,可以穿透材料的內部,穿透深度隨頻率而變,一般從幾厘米到幾十厘米;微波乾燥時只對被加工的鮮藥材進行加熱,對爐體及周圍環境不加熱,也無熱輻射,所以周圍環境溫度低,同時無燃料煙塵等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排出,有利於環保和產品的衛生等。微波乾燥具有乾燥速度快、乾燥時間短、產品質量高、反應靈敏、易控制、熱能利用率高、節省能源、沒有公害、設備占地小等優點。目前國內使用微波乾燥的鮮藥材主要有百合、天麻、菊花[8]等。
3.2 紅外乾燥法 紅外乾燥具有乾燥速率快、熱效率較高、成品質量好的特點,但電耗過大。適於熱敏性物料乾燥,也有用於鮮中藥的乾燥。有報導取新鮮雞膽5粒,將膽汁置於100 ml蒸發皿中,置紅外乾燥箱中,控制溫度為40℃或60℃,敞開式加熱使膽汁中的水分蒸發至近乾,而後取出晾乾[9]。
3.3 紅外輻射加熱乾燥法 紅外輻射可把熱量通過輻射直接傳給物料,不需要中間介質、熱損失小。紅外輻射加熱符合環保的要求,對被加熱物沒有污染。雖然遠紅外乾燥具有乾燥後使物料含水量內外均勻一致、乾燥快等優點,但由於其存在設備成本高、遠紅外線只具有一定的穿透性,使得乾燥能力介於熱風乾燥和微波乾燥之間,對於粗大物料,其乾燥能力並不能表現出來等缺點,目前該法用於鮮藥材幹燥的報導尚少。
3.4 冷凍乾燥法 冷凍乾燥法是指在-20℃,將冷凍的藥材置於真空狀態下,使之充分脫水,從而完成植物從冷凍狀態到脫水防腐狀態的轉換,最能保留完整的有效成分及原味,並可在加水後還原。將鮮中藥勻漿後可直接進行冷凍。說明直接冷凍乾燥方法加工鮮藥材是可取的,於直接冷凍乾燥,不經水處理,減少了鮮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損失,對提高鮮藥材的質量是有益的。用真空冷凍乾燥法加工鮮人參(即用機械在低溫下將鮮藥材進行快速乾燥)的方法,外表顏色鮮艷、美觀,主根飽滿、無皺似鮮參(排針)、香氣濃郁,斷面、粉末顏色均淺,易粉碎、易浸漬,有利於製備製劑,斷面螢光亮藍、明顯而均勻;總皂苷含量比生曬參約高17.7%,收率約高10%~14%。採用真空冷凍乾燥法加工天麻,以化學成分和外觀指標考核,真空冷凍乾燥法加工天麻的優越性高於傳統的水煮烘乾法[10]。
3.5 噴霧乾燥法噴霧乾燥法往往是製造過程中最後的一個步驟,它就是經由不斷的噴霧、混合和乾燥來使藥材從(提取)液體變為粉末。將鮮中藥勻漿後可直接進行噴霧乾燥。對於中藥製藥行業,噴霧乾燥技術的套用有其獨特的作用,簡化並縮短了中藥提取液到製劑半成品的工藝和時間,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噴霧乾燥技術的核心是流化技術,具有從流體到固體瞬時乾燥的突出優勢。有研究[11]表明,將鮮益母草通過噴霧乾燥工藝製成膠囊,劑量僅為原來的1/50,成本降低4/5。
3.6 高溫濕熱蒸氣法 有人取淨黃精,加水拌勻後裝入高壓蒸氣消毒櫃,在120℃,0.2 Mpa條件下,分別蒸製2,4,6 h,取出切片,80℃乾燥10 h即得樣品[12]。
4 問題與展望

鮮藥的範圍很廣,除了傳統的中藥鮮藥外,一些中藥的非藥用部位(如金銀花的莖葉、絲瓜的皮和青衣)都可作為鮮藥套用。雖然傳統的鮮藥加工方法仍在套用,但弊端較多,如天麻[13]傳統的蒸熏烘烤加工中損耗了活性成分;晾曬和儲存致使多種細菌藏隱於縱皺溝紋中。有些中藥材經熏硫後由於硫磺本身有殺蟲作用增強了防腐力,但使中藥材殘留大量的二氧化硫及砷、汞等重金屬。現有的很多乾燥方法雖可使鮮藥得到乾燥,但鮮藥的藥性卻會丟失一部分,如果不乾燥,鮮藥又無法長期保存或靈活套用。怎樣能使鮮藥隨意套用,既具有鮮藥的基本特徵,又能長期保存鮮中藥的藥性特點,這是中藥鮮藥研究的重點。加工技術,如噴霧乾燥、微波乾燥、紅外乾燥、紅外輻射加熱乾燥、冷凍乾燥等,為鮮中藥的加工提供了新的、可量化的方法,可提高鮮藥材的有效成分,增加鮮藥的臨床藥用價值,並且已在食品行業中有了較多的套用,但現代加工技術並不是萬能的,哪些鮮中藥材適合何種乾燥方法,採取何種鮮藥的加工技術參數可得到理想的結果,均需開展相應的對比研究,才能使現代技術在鮮中藥的加工中得以廣泛套用。
參考
 [1] 朱嘉嫻.鮮中藥的特殊性與套用[J].中醫中藥,2001,8(12):50.
[2] 李銀珠,黃紅亮.中藥鮮藥的套用與思考[J].醫藥指南,2007,5(10):0162.
[3] 宋淑華,陳淑艷.各類中藥材加工方法[J].貯藏加工, 2003,9:35.
[4] 喻雄華,張大舜.不同方法炮製的黃精中多糖含量的比較[J].中國藥學雜誌,2006,26(10):1306.
[5] 李 林,陶正明,鄭 堅.浙貝母不同加工方法的評價[J].中國中藥雜誌,2005,30(15)∶1199.
[6] 曲偉紅,周日寶,童巧珍,等.百合產地加工方法對百合質量影響的研究[J].湖南中醫雜誌,2004,20(4)∶74.
[7] 楊廣民,張志國,歐陽榮.青黛水飛及產地加工對其質量的影響[J].湖南中醫藥導報,2005, 8(6)∶307.
[8] 張 薇,王澤槐,許靜芬.淮山藥微波乾燥過程溫度水分的特徵變化研究[J].中藥材, 2005, 28(9):760.
[9] 趙慧輝,劉養清.雞膽汁微波乾燥法與其他乾燥方法的比較[J].中國中藥雜誌,2003,28(2):174.
[10] 雍 武,趙寅生,顧月華.不同乾燥方法對天麻質量影響的比較研究[J].中成藥,2005,27(6):673.
[11] 徐建中.噴霧乾燥法在中藥製劑中的套用[J].基層中藥雜誌,1999,13(3):55.
[12] 金世元,王 琦.中藥飲片炮製研究與臨床套用[M].北京:化學出版社,2004:616.
[13] 張 昭,蕭培根.淺議鮮用植物藥的研究現狀及方向[J].中草藥,1998,29(11):78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