鮎魚山鄉

鮎魚山鄉

鮎魚山鄉位於縣中部。東與酆集鄉、城關鎮相連,南臨鮎魚山水庫,西鄰汪橋鎮、吳河鄉,北接河鳳橋鄉、三里坪鄉。1962年分屬翟畈、城關公社,1971年縣修建鮎魚山水庫,翟畈公社部分大隊屬淹沒區,其餘大隊和城關公社析出的部分大隊置鮎魚山人民公社,1983年7月改稱鮎魚山鄉。總面積9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565畝,山林面積27258畝,水域面積2250畝,轄陳畈、土門、匡店、廟崗、歐樓、楊樓、龍潭、石牛、馬崗、新華、鮎魚山、柿子園、紫雲山、平塘、下馬河、大碑、木頭河、閔塆18個村民委員會,292個居民組,440個自然村。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鮎魚山鄉位於縣中部。 東與酆集鄉、城關鎮相連 ,南臨鮎魚山水庫 ,西鄰汪橋鎮、吳河鄉,北接河鳳橋鄉、三里坪鄉。1962年分屬翟畈、城關公社,1971年縣修建鮎魚山水庫,翟畈公社部分大隊屬淹沒區,其餘大隊和城關公社析出的部分大隊置鮎魚山人民公社,1983年7月改稱鮎魚山鄉。總面積9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565畝,山林面積27258畝,水域面積2250畝,轄陳畈、土門、匡店、廟崗、歐樓、楊樓、龍潭、石牛、馬崗、新華、鮎魚山、柿子園、紫雲山、平塘、下馬河、大碑、木頭河、閔塆18個村民委員會,292個居民組,440個自然村。2005年有9276戶,39578人。其中農業人口36330人。有回、 壯、侗、蒙古、苗族等少數民族居民20餘人。鄉政府駐地美人崗,地理坐標為北緯31°48′47",東經115°22′45",海拔85米,距縣城2公里。

氣候環境

鄉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向暖溫帶過渡地帶,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5℃,年平均降水量為1244毫米,無霜期221天。

地勢

屬丘陵區,地勢南高北低,海拔76-350米。河東為丘陵,河西多低山。灌河貫穿鄉境南北。主要山有劉寨山、馬鞍山、紫雲山等。土壤為黃棕壤、水稻土、潮土等。以黃褐土、潮土為主,黃棕壤主要分布在木河、陳畈、匡店、石牛村。礦產資源有煤、鉛鋅和石灰石、大理石、石棉、方鉛等。
鄉南有鮎魚山大型水庫,水資源豐富,引水工程得天獨厚,鮎魚山水庫總乾渠、下馬河乾渠穿鄉而過。鄉內有大小渠道密布,有小型二類水庫4座,塘970口,堰30處,機電灌站6座。河流有灌河及其支流陶家河、楊柳河、石牛河、歐樓河等。河道窄、短是主要特點。總蓄水量567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3589畝,旱澇保收面積9260畝,占全鄉總耕地面積的59%。

豐富資源

鄉以農為主。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豆類、薯類等。1978年全鄉有耕地15127畝,人均不足0.6畝,年產糧食6025噸,油料70噸,農業總產值150萬元。1986年全鄉農業總產值510萬元。2005年又取消了農業稅及特產稅,糧食直補的推行使農民得到了更多實惠。是年,全鄉糧食總產量8484噸,油料到1151噸,農業總產值39754萬元。十年來由於西城區開發、金剛台大道、黃柏山路的新建、信葉公路南線的擴建, 全鄉耕地面積共減少近 2000 畝, 現有耕地面積13000畝。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農作物布局發生了變化, 經濟作物比重逐漸增大,改革開放前由占總種植面積9.5 %上升到現在的16.3%。鄉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豆類,主要分布在灌河以東丘陵平畈區,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甘蔗等。90年代以來,每年收割季節鄉都從江浙一帶請來10餘台聯合收割機協助收割,部分農戶用手扶拖拉機耕作,打場也由原來的脫谷變成了拖拉機打場。1991年全鄉機械總動力4430千瓦。2005年鄉循環養豬41574頭,是年底牛存欄21057頭,羊存欄2910隻,豬存欄9430頭。2005年畜牧業總產值2895萬元,是1978年(10.15萬元)的276倍。全鄉水域面積為2250畝,其中水庫1200畝,堰、塘1050畝。養殖水面700畝(養殖水面承包率31%)。是年全鄉共出欄鴨100700隻。下馬河、鮎魚山、紫雲山等村大力發展網箱養魚250箱、庫叉養魚近200畝,年產值2000萬元,並在低洼稻田發展河蟹養殖近60畝。
河西多山,有發展林業的優勢。近年來,由國營、集體、個人多種途徑的造林活動逐年展開,採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措施振興林業。封山育林面積達26430畝,活立木蓄積量47764萬方,森林覆蓋率50%。劉寨林場的“萬畝杉林”居全縣成片杉林之首。林業主要分布在西部淺山區,有劉寨林場、下馬河林場,主要樹種有杉樹、松樹、柏樹、板栗、楊樹、水竹、毛竹、桂竹等130餘種, 其中松樹、櫟樹、板栗樹占70%。薪炭林主要分布在楊樓、龍潭、匡店等村,以櫟類、楓香為主要樹種的天然雜木林,共有薪炭林9000畝。該鄉下馬河、石牛、龍潭等村有近600畝茶園,年產綠茶12噸。果品類經濟林主要有板栗、梨、杏、櫻桃、桃、柿、棗、石榴、葡萄等。2005年龍潭村櫻桃、草莓,馬崗村桃林均達近百畝。

教育情況

鄉現有3所國中,18所國小,在編教師362人,在校學生7000餘人。有高級職稱的6人,中級職稱的110人,有4所中國小建成微機室,所有中國小的儀器、器材建設均達到農村三類學校以上的標準,國中、國小適齡人口的普及率達98%以上。全部實現“六配套”。2002年隨著鮎魚山村國小教學樓的投入使用,全鄉各中國小校都擁有了一座教學樓。80年代中後期,私人辦學興起,美人崗新街有武校、裁剪學校等實用技術短期培訓學校。2000年後,私立幼稚園、聯冠高中、東方文武學校、施世倫高級中學先後落戶鄉境內,具有相當規模。

經濟發展

80年代初,鄉只有城郊村用電,1989年全鄉實現村村通電的目標,形成柴、草、 煤、 電、煤汽共同供能的格局。 1999年6月全鄉農網改造工作開始。現鄉有10千伏線路52.8公里,400伏線路114.8公里,變壓器 60 台, 容量3380千伏安,年可供電量達360萬度。農業機械化和電氣化速度加快,電動機取代了柴油機,農副產品全部實現電動加工。
信陽至葉集公路南線東西橫穿全鄉,灌河縱貫南北,具有“靠城、臨庫、沿路”的區位優勢和特點。信陽至葉集公路南線東西橫穿全鄉。以灌河為自然分界線,河東8個自然村環繞城關, 其中大碑、木河、新華、紫雲山、柿子園5個自然村與城區相連,美人崗新街已與城關西大畈開發區融為一體。改革開放前, 鄉多是羊腸小道、土路、木橋,行路艱難,代步工具僅有少量的腳踏車,還是騎少推多。今鄉有13 個行政村通柏油路,2005年隨著“村村通”項目的實施,下馬河、楊樓、紫雲山、柿子園、鮎魚山等村修通了水泥公路,實現了村村通汽車的目標。在鮎魚山村、下馬河村有水上渡口兩個,汽艇、木船18艘。今機車、電動車已走入尋常百姓家庭,全鄉有機車4000餘輛、電動車800輛,有近60輛小轎車。
1978年後,鄉設有郵電所,民眾通過電報、書信等形式與外界聯繫。80年代,鄉有手搖電話十餘部,均為單位所擁有。90年代初,程控電話開始進入百姓家庭,1996年全鄉完成程控電話網工程。2005年年底全鄉已有家庭固定電話近3000部,手機近1800部。
近30年來鄉民眾居住變化巨大,60年代多為泥草結構,70年代土瓦結構,80年代磚瓦結構,進入90年代居住條件大為改善,平房、樓房取代了起脊房屋,兩層樓比比皆是,三層、四層也不少見。今全鄉建平房、樓房戶占總戶數的80.4%,共建房30472間,人均居住面積達28.2 平方米。
鄉辦企業有建築隊、石料加工廠、石灰廠。外出務工多為建築和運輸,2005年全鄉外出務工人數9678人,其中男性占6532人。外出務工人員中,月工資800元以上的有5000餘人,3000元以上的有3000餘人, 5000元以上的有1000餘人,擁有百萬元以上資產的110人。
鄉有衛生院1所,配有化驗、透視等基本設施,有副主任醫師2名,中級技術人員4人,在職醫生30人。病床位20個。可開展闌尾切除、剖腹產、結紮等多項手術。鄉醫院以燒傷專科而聞名。有醫療點22個,鄉村兩級醫療衛生網日趨完善。縣精神病醫院在鄉美人崗。

民俗風情

鄉民間主要文藝活動有花籃戲、大鼓書、皮影戲等
往昔鄉有車轂曉鍾、鞍山信雨景觀,今有七里崗東嶽廟和鮎魚山水庫、鐵佛寺水庫遊覽區。
鄉紫雲山村田棚組有建於1997年基督教堂一處,占地369.7 平方米。

鮎魚山水庫

鮎魚山水庫位於商城縣城西南 5 公里,它的主壩長 1446 米,高 37.5 米。站在大壩往裡看,隔著開闊水面的彼岸,是林掩亭閣,鳥栖樹梢的美人島。島的東側水域人稱東河,上游有兩個著名的旅遊勝地,一個是黃柏山森林公園,一個是湯泉池溫泉療養區。黃柏山是灌河的發源地之一,距庫區尚遠,觀光需另行乘車。而湯泉池就在庫區內,乘機船一個小時可達,乘快艇只需二十分鐘。美人島的西側水域為西河,水路通往吳河鄉政府,吳河鄉是乘車到湯泉池的必經之地。所以外地來釣魚的人,有縣城、湯泉池和吳河鄉三處可以下榻的。東西河各有幾個支河匯入,各支河又因山分成若干大大小小的庫汊,整個庫區重巒疊嶂,青山秀水,相依相隨。
鮎魚山水庫是大型水庫,上游控制流域面積 924 平方公里,總庫容 8 億多立方米。從 1971 年底主壩合擾滯洪到現在,該庫已蓄水養魚 35 年。水庫中,釣魚人鍾情的魚,主要有鰱、鱅、鯇、青、鯽、鯉、鯿、魴、鮊、鱖、黑、鯰和黃顙、沙槌(蛇鮈)、鱔、鱉等,其中鮊魚的品種有翹腰、青腰、紅梢等十來種,年產量 50 噸左右;攪局的小魚,主要有螢光眼(銀鮈)、風竄子(白條)、馬口、稀飯皮( 鰟 皮)、泥鰍和刀鰍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