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思想論

魏晉思想論

本書從社會政治背景、宇宙學說、政治思想、人生觀、文藝思潮、清談思潮中的派別這幾大方面描述魏晉思想總貌,以浪漫主義來概括魏晉學術研究、文藝創作與社會人生的特點,揭出“經學玄學化”,對玄學始作本體論探究,在內容的廣度與闡釋上對魏晉玄學研究都有所推進,自具一格。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作 者: 劉大傑 著
出,版,社 嶽麓書社
條,形,碼 9787807614319,978-7-80761-431-9
I,S,B,N 9787807614319 出版時間 2010-8-1
開,本 16開 頁,數 242
定,價 23,元

內容簡介

曹操雖是讀書人,但對於儒家的倫理名教,並不重視。《本紀》上說他“少機警,有權謀,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這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他一旦得勢,便採取了嚴格的法治政策,嚴刑罰,禁誹謗,士大夫的生命與言論,都失去了自由。他對於當代那些講禮法名節的儒教徒,有點瞧不上眼。他所尊重的人才,是那些有權謀有膽略的英雄好漢。只要你有本領有計畫,不問你的德行和學問。他認為德行學問,在政治的運用上,並無用處。正如叔孫通所說:儒家難與進取,可與守成。曹操的時世,正是進取的時代,所以他不能重視那些可與守成的儒家。

本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魏晉思想的環境

一 曹氏父子的風尚

二 儒學的墮落

三 政治與民生

第二章 魏晉學術思想界的新傾向

一 浪漫主義與老莊復活

二 經學玄學化

三 佛學的發展

四 懷疑精神與辯論風氣

第三章 魏晉時代的宇宙學說

一 老子的宇宙論

二 宇宙本體與萬物生成

三 天道與天

第四章 魏晉時代的政治思想

編輯推薦

《魏晉思想論》:民國學術文化名著叢書。

文摘

苟足於天然,而安其性命,故雖天地未足為壽,而與我並生。萬物未足為異,而與我同得。則天地之生又何不並,而萬物之得又何不一哉?(《齊物論》注)

要達到逍遙的境界,必先達到齊物的境界。物的界限不打破,逍遙的境界永遠無法實現。物的差別只是形體,逍遙的本性,是心性的同一。形體的障礙破除了,心性的同一便可以建立起來。到了“天地未足為壽,萬物未足為異,足於天然,安於性命”的地步,那便是逍遙心境的實現了。但是人類永遠是不能滿足的動物,兩眼只注意外界的差別,而忽略心性的建設。於是望泰山而羨其大,見彭祖而羨其壽,尊帝王而羨其貴,慕陶朱而羨其富了。由羨慕而貪圖,由貪圖而用詐力,由用詐力而起爭奪。因此人類的生活離開逍遙的本性,一天遠一天.苦惱的事體也就更多起來了。他們又說:

夫物未嘗以大欲小。而必以小羨大。故舉小大之殊,各有定分,非羨欲所及,則羨欲之累,可以絕矣。夫悲生手累,累絕則悲去,而性命不安者未之有也。(《逍遙遊》注)

夫物情無極,知足者鮮,故得止不止,復逐於彼,皆疲役終身,未厭其志,死而後已。故其成功者。無時可見也。(《齊物論》注)

後記

劉大傑劉大傑
劉大傑(1904-1977),我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史家、作家和翻譯家.湖南嶽陽人。18歲人武昌高等師範學校,1926年東渡日本。進入著名的早稻田大學研究院研究歐洲文學,1930年回國。曾任上海大東書局編輯,在安徽大學、暨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執教。建國後,任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早年致力於歐洲文學的翻譯和研究,中年轉向古代文學研究,吸收並運用西方的進化論和社會學的觀點解釋中國古代文學發展中的各種現象和問題。研究專著有《中國文學發展史》、《托爾斯泰研究》、《魏晉思想論》、《(紅樓夢)思想與人物》等。

1937年夏,劉大傑返滬探親,時逢抗戰爆發,交通斷絕。居滬8年.主要靠夫人教書的薪金維持最低生活。此期間,他專心著書,寫出力作《中國文學發展史》,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另一本則是此《魏晉思想論》一書。

媒體推薦

先生之《魏晉思想論》……著手於魏晉,卻立足於當代,充滿時代精神。其所敘述之問題,其所可否之態度,都有意識或下意識地表現出其處身當代的立場與觀點。書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來的當代意識,較為明顯的有自由思想、主體意識、文學觀念、民族精神諸方面。這些新的意念構成了本書的時代風貌。

——林東海

劉大傑《魏晉思想論》從社會政治背景、宇宙學說、政治思想、人生觀、文藝思潮、清談思潮中的派別這幾大方面描述魏晉思想總貌,以浪漫主義來概括魏晉學術研究、文藝創作與社會人生的特點,揭出一經學玄學化一,對玄學始作本體論探究,在內容的廣度與闡釋上對魏晉玄學研究都有所推進,自具一格。

——羅義俊

序言

在中國的政治史上,魏晉時代無疑是黑暗的。但在思想史上,卻有它特殊的意義和價值。魏晉人無不充滿著熱烈的個人的浪漫主義的精神。他們在那種盪動不安的社會政治環境裡,從過去那種倫理道德和傳統思想里解放出來,無論對於宇宙、政治、人生或是藝術,都持有大膽的獨立的見解。中國文人生命的危險和心靈的苦悶,無有過於魏晉,然而他們卻都能在多方面找著慰安,或是酒色,或是藥石,或是音樂,或是山水,或是宗教,這些都是他們靈魂的寄託所。因此,在過去的兩漢稱為思想界的正統的儒家,不得不被逼迫著而趨於衰落,老莊學說的流行,佛經的翻譯,道教的發展,清談的興盛,都在這時代呈著活躍的狀態,使當日的思想界,一改昔日因襲傳統的舊觀.而顯現著萬花撩亂的景象。我們儘管非難當日人生觀的頹廢放縱與過於玄虛,但我們卻不能不承認它們在思想史上應有的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