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太祖

概述

魏太祖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詩人
詳細

生平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曹嵩本姓夏侯,因為後來成為中常侍大長秋曹騰的養子,於是改姓曹氏。曹操年輕時即已文武雙全,《魏書》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嘗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志》說他“才武絕人”,“少機警,有權數”。
公元175年曹操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公元177年任頓丘令,公元179年娶卞氏為妻,公元180年升為議郎。公元184年,在東漢王朝鎮壓黃巾軍起義的戰爭中起家,任騎都尉。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升任濟南相。後歷任東郡太守、都尉、典軍校尉等職。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後,逃亡回家鄉陳留起兵討伐董卓。
公元192年,曹操在收編的黃巾軍基礎上組建了自己的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洛陽奉迎漢獻帝,“奉天子以令諸侯”並遷都至許昌。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間,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它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奠定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公元213年,曹操封為“魏公”。公元215年,攻滅漢中的張魯勢力。公元216年,再被晉爵“魏王”,受九錫,設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稱警蹕,並作泮宮。他名義上雖仍為漢臣,權傾朝野,實際上已具備皇帝的權力和威勢,但仍未篡漢自立。曹操死於公元220年3月15日,享年六十六歲,謚曰武王。
公元220年長子曹丕立魏代漢,追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國的奠基人。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史書評論曹操:“明略最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資治通鑑》引謀士荀彧、郭嘉對曹操的評價,說曹有十勝,即“道、義、治、度、謀、德、仁、明、文、武”。著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摯。曹操感性地說:“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事實的確如此。
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裡面,因為文學上的需要,而表現出明顯的貶曹筆法。然而三國志對他的評價,可算是魏蜀吳三國君主之中最高者,陳壽評價曹操為“漢末,天下大亂,雄豪並起,而袁紹虎視四州,強盛莫敵。太祖運籌演謀,鞭撻宇內,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終能總御皇機,克成洪業者,惟其明略最優也。抑可謂非常之人,超世之傑矣。”
後世學者認為,這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意歪曲事實,並沒有正確評價曹操。曹操唯才是用,軍事上戰術戰略靈活多變。他對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統一,經濟生產的恢復和社會秩序的維繫有著重大貢獻。在內政方面,曹操創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減輕了東漢末年戰時的糧食問題。
曹操詩風
曹操手跡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梟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家庭
清代安順地戲面具曹操像曹操有二十五位兒子:
曹昂,年輕時曾舉孝廉,為張繡所殺。
曹丕,公元220年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是為魏文帝。
曹彰,綽號黃須兒,為一勇將,曾大破代郡烏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長文學,曾作《洛神賦》。雖然得到曹操寵愛,但最終與其兄曹丕爭位失敗,從此在政治上無從施展抱負。公元225年立為陳王。
曹熊,早薨。
曹鑠,早薨。
曹沖,為著名神童,傳說中曾根據浮力的原理為大象秤重。
曹據,公元232年封為彭城王。
曹宇,公元232年封為燕王。
曹霖,公元232年封為沛王。
曹袞,公元232年封為中山王。臨終病重時魏明帝曹睿對其愛護備至,死後又獲厚葬。
曹玹,公元211年封為西鄉侯。
曹峻,公元232年封為陳留王。
曹矩,早薨。
曹乾,公元232年封為趙王。
曹上,早薨。
曹彪,公元232年封為楚王。公元251年與太尉王凌謀反事泄,被賜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公元217年封為郿侯。
曹京,早薨。
曹均,公元217年封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公元232年封為東平王。
曹茂,素來與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為曲陽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