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彩龍鳳紋折沿盤

鬥彩龍鳳紋折沿盤

鬥彩始於明宣德,成熟於成化,其時鬥彩是作為宮廷御用的精美細瓷專門燒制的,產量非常小,因此遺留至今的也就更少了。 該鬥彩盤的圖案性強,具有鬥彩畫面繁複細膩的特點,色階多、色彩柔和且過度效果明顯,立體感強。 外圈折沿為圓環,平整,寬3.12cm,其中7組為黃、橙、紫、粉紅、淡綠五色祥雲圖案,但每組色彩位置卻不斷變化,無一雷同。

鬥彩別名“青花填彩”、“青花點彩”、“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品種。此番“紫禁城•揚州•大運河文物展”展出的故宮博物院所藏“清雍正鬥彩龍鳳紋折沿盤”可謂鬥彩中的精品、典範,揚州人也藉此展得以一飽眼福。
鬥彩始於明宣德,成熟於成化,其時鬥彩是作為宮廷御用的精美細瓷專門燒制的,產量非常小,因此遺留至今的也就更少了。據明代《唐氏肆考》記載:“神宗尚器,御前有成杯一雙,值錢十萬”,彌足珍貴。清康、雍、乾官窯都有仿燒成化鬥彩,特別是雍正時期幾可亂真。繪畫精工,改變了成化時期“葉無反側”、“四季單衣”的缺點,圖案性更強,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飄逸的風采。至今絕大部分都被收藏在台北故宮和北京故宮內。
燒制鬥彩瓷器,需要先用青料在瓷胎上勾勒出紋飾的輪廓線,罩上透明釉,成為釉下青花,入爐焙燒,燒到一定程度取出,成為淡描青花器,冷卻後再在青花勾線內填以色彩,成為釉上彩色,低溫烘燒而成。因青花焙燒時間長,而粉彩焙燒時間短,鬥彩是故意將青花焙燒時間一分為二,這樣畫面不僅輪廓鮮明,而且粉彩是後來堆加上去,畫面自然突起,有了立體感。釉上釉下,給人以豐富、熱烈而又不失清新之感。由於兩次焙燒,火候很難把握,稍有不慎,器皿就變形報廢,所以鬥彩比粉彩少,尺寸大的就更少。

清雍正鬥彩龍鳳紋折沿盤清雍正鬥彩龍鳳紋折沿盤

這件“清雍正鬥彩龍鳳紋折沿盤”盤體碩大,口徑44.5cm、足徑22.5cm、高9.5cm,在鬥彩瓷器中,近半米的大盤十分難得,且此盤可貴在於盤內畫。由此可見,其應為案頭觀賞器,而非實用品。如此大件燒後絲毫未變形,中規中矩,且歷經兵燹戰亂能保存完好,無任何微小的裂痕,可謂罕見。
該鬥彩盤的圖案性強,具有鬥彩畫面繁複細膩的特點,色階多、色彩柔和且過度效果明顯,立體感強。畫面分三圈,圈圈之間用雙藍線隔開。外圈折沿為圓環,平整,寬3.12cm,其中7組為黃、橙、紫、粉紅、淡綠五色祥雲圖案,但每組色彩位置卻不斷變化,無一雷同。兩組之間則填充9組三色祥雲,顛倒排列,每組也富變化,或為黃、紫、粉紅,或為淡綠、黃、橙,或為橙、紫、粉紅,倒是不拘泥,率性而為。
外圈是以圖案的整飭取勝,那么中圈則以文字寄語吉祥為特色。中圈的圓環呈弧形,寬為9.1cm,以如意卷葉草為底,烘托8組並連的橙紅菊與淡青菊,有趣的是花心是團壽字,一藍一紅,直接挑明象徵寓意。
內圈23.4cm,是整圓,這是核心圖案—龍鳳圖案。龍是青龍,鳳是彩鳳,較之以往龍鳳圖案,特別浪漫:一是將龍畫成飛龍,青色為身,紅色為翅,再以紅色勾廓,真正是龍飛鳳舞;二是龍、鳳本是皇帝與帝後的象徵,傳統畫法,應為龍鳳頭對應,表現君臨宇內,且龍主鳳輔,但此盤卻是龍鳳首尾銜接,形成追逐狀,且龍鳳顧盼,又脈脈含情,這種照應打破了一般龍鳳呈祥的規整嚴肅,增加了動感,有了世俗的活潑;三是龍鳳之間均為祥雲,中為火珠,使冷色調與暖色調有機調和。圖案美、裝飾美、象徵美相輔相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