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峰頂上

高高峰頂上是唐代詩人 寒山所作詩詞之一。

作品原文

高高峰頂上
高高峰頂上,四顧極無邊。
獨坐無人知,孤月照寒泉。
泉中且無月,月自在青天。
吟此一曲歌,歌終不是禪。

注釋譯文

極:形容四周非常空曠。無邊:沒有邊際。
孤月:指月亮。因明月獨懸天空,故稱孤月。唐王昌齡《送人歸江夏》詩:“曉夕雙帆歸鄂渚,愁將孤月夢中尋。”

作品鑑賞

王維竹里館》說:“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雖有“清幽絕俗”之意,如施補華《峴傭說詩》所云,但彈琴的傳統意象(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仍暗示作者對知音的祈求。李白《月下獨酌四首》之一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看起來能夠自得其樂,實則蘊涵著無限悲涼。寒山的詩也是在“獨”字上做文章,但給讀者的感受卻絕不相同。從空間上說,詩人從“高”、“遠”兩個方面寫自己孤高絕俗,遠離世人;從時間上來說,孤月照泉,顯然表現了一個過程,是作者注意力所投注。但這裡的“無人知”與王維的“人不知”迥然有別,前者是不求人知,後者則是求知而不得,對於寒山來說,這種環境正好可以悟道。他悟到了什麼,鏡花水月,色空之論,或許可以解釋“泉中且無月,月自在青天”二句,但作者顯然不願這樣入俗——畢竟,這一話頭在禪家已是說爛了,所以,他最後特彆強調:“吟此一曲歌,歌終不是禪。”認為不可言說,難以言說。這正如《南陽和尚問答雜征義》所載荷澤神會的一段話:“今言說者,為對問故。若不對問,終無言說。譬如明鏡,若不對象,鏡中終不現象。爾今言現象者,為對物故,所以現象。”
寒山對自己的詩頗為自負,他曾寫道:“下愚讀我詩,不解卻嗤誚。中庸讀我詩,思量雲甚要。上賢讀我詩,把著滿面笑。楊修見幼婦,一覽便知妙。”從他的創作實際來看,可以說,這決不是大言欺人

作者簡介

寒山,唐代僧人、詩人。姓氏、籍貫、生卒年均不詳。他長期隱居台州始豐(今浙江天台縣)西之寒岩(即寒山),故號寒山子。與台州國清寺(天台宗發源地)豐乾禪師、拾得和尚相交,時有往來。寒山的詩歌表現方法上以教戒說理為主,除間有出以莊語、工語者外,多用村言口語,語氣詼諧,機趣橫溢。因與當時詩壇重典雅含蓄的風氣格格不入,故不為時人稱引。宋以來稍見重視。今存其詩300餘篇,有《寒山子詩集》傳世。唐元和年間,徐靈府始編為3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為7卷。後又有僧本寂作注的7卷本。今均不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