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保健養豬技術

【保健養豬】 【135高效保健養豬技術】 【仔豬營養應激綜合保健防治】

前 言

【動物保健防病的總原則】
動物生活在自然環境中,時刻會受到各種致病因子的攻擊,而動物機體也每刻在調動機體抗病機制抵抗攻擊,使之處於相對平衡狀態。因此,動物處於絕對健康狀態的是少數,處於疾病狀態也是少數,更多的時候是處在亞健康狀態。當致病因子的攻擊力不變,而動物本身的抵抗力下降時,亞健康狀態才轉化為疾病狀態,所以動物保健防病的總原則是扶正祛邪。扶正就是保持或增強機體本身特導性和非特導性別的抗病能力,我們又稱為主動性動物保健。祛邪就是減少或消除各種致病因素,我們又稱為被動保健,如搞好環境衛生、消毒、保持豬舍通風、供給充足飲水和適當的添加藥物。
【保健養豬】
保健養豬就是通過減少或消除各種致病因素,保持和提高動物機體本身的特導性和非特導性抗病能力以達到保健防病和增加效益的養豬新方法。
【養豬中的瓶頸HACCP】
近年,全世界養豬事業發展很快,飼養周期大大縮短,先進水平平均達到165日齡出欄,但是目前養豬生產中還存在諸多制約因素(HACCP),使豬飼養期延長,效益下降。重點是以下因素:免疫應激;母豬生產繁殖應激;出生關的黃痢問題;補料關的白痢問題;斷奶關的斷奶應激;保育關的仔豬營養應激、氨慢性中毒和呼吸道綜合徵、免疫力低下和圓環病毒等問題;販運仔豬腹瀉綜合症;各種因素特別是黴菌毒素造成的免疫抑制,機體抗病力下降,使臨床上常見的30多種疾病如氣喘病、流感、附紅體等發病率增高;被動保健不當等問題。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養豬生產從理論上來說,如果能解決上述制約因素,還可縮短飼養周期35-55天,每頭豬增收40-110元,這也正是135保健養豬技術提出的前提。
【135高效保健養豬技術】
135技術是文利新袁慧、蔣政雲等專家從理論上提出,以母豬為中心,通過營養保健,大幅減少和控制常見多發疾病,可將目前牲豬出欄平均時間165天,縮短為135天,並且肉品品質有所提高,每頭豬有望增收40-110元的養豬新技術。
保健養殖是今後的發展趨勢,保健醫學和保健技術的發展也將掀起一場養殖業的革命,鑒於篇幅有限,因此,本文主要只介紹筆者近年在保健養豬技術研究以及已產業化了的有關技術。

高效保健技術一

增強疫苗免疫效果,提高特導性抗病力
通過打疫苗方法,增加機體特導性抗病能力。具體的免疫程式,本文略。在疫苗免疫中,關鍵是減少免疫應激,避免免疫失敗。
【免疫應激】免疫應激是指在注射疫苗後個別豬只出現過敏,少數體溫升高,大部分出現減食,15天內生長減緩,飼養期延長的現象。
【免疫失敗】免疫失敗是指注射了某種疫苗後,還患了這種病,其原因是疫苗本身保護力不夠;疫苗保管、運輸、貯存過程中失效;疫苗注射的劑量、使用方法不當(如打在皮下脂肪里或注射活菌苗後馬上又用抗生素);免疫程式不當如受母源抗體干擾;動物已經感染但處在潛伏期;機體處在免疫抑制的原因有多方面如黴菌毒素、疾病如圓環病毒感染、胚胎期和初生期免疫器管發育不完善、免疫應激以及產生抗體的營養供給不足。
【保健方法】如何增強打疫苗後機體的特導性免疫功能,減少免疫應激,增加免疫效果?我們建議添加免疫增強劑“促免1號”,即在注射疫苗前5-10天和後10天內添加促免1號;具體方法是母豬、公豬和肥豬在注射疫苗前5天和後10天內日糧中添加0.5%促免1號;仔豬在注射疫苗前5天和後10天內添加0.5-1%促免1號。

高效保健技術二

母豬生產繁殖應激及牲命1號的保健功效
保健養豬須以母豬為中心。保健工作為:套用牲命1號做好母豬工作,消除母豬生產繁殖應激,大幅提高母豬的生產性能。
【母豬生產繁殖應激】
母豬生產繁殖應激導致母豬產後乏情、不發情、子宮復舊不全、仔豬出生重小、弱仔多、不均勻,母豬泌乳量不足等,不僅長期嚴重影響了母豬的生產性能,而且在產下的後一代及生長育肥期都有一定影響,據筆者初步估算,全國每年因母豬生產繁殖應激造成的損失達了150億元以上。解決好“母豬生產繁殖應激綜合徵”,使仔豬初生重達1.5-2.5公斤,斷奶重9-10公斤,全期飼養期縮短10天。
【保健方法】
根據生產繁殖應激綜合徵的發病機理,顯然不能以治療為主,必須轉變觀念,以保健預防為主,由被動治病轉變為主動保健。筆者針對母豬高強度的生產繁殖任務補充的營養物質,避免大量動員機體貯備,同時,套用中藥調控糖皮質激素水平和提高機體免疫力,研製了抗母豬生產繁殖應激劑“牲命1號”(長沙綠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並制定了預防母豬生產繁殖應激的保健方案即從質和量兩個方面抓好四個關鍵。
一是後備母豬從6月齡開始至配種後7 天。抓質是針對促進母豬性成熟供給營養,方法是在日糧中添加1%的“牲命1號”;抓量是促進體成熟,母豬6月齡體重應達到80~90 kg,8~10月齡達120~140 kg,如體重不達標,應適度增加飼餵量。
二是母豬懷孕後期70~114 天,胎兒初生重的70~80%以及胎兒免疫器官的發育在此期間形成。抓質主要是供給胎兒和胎兒免疫器官發育的營養物質,方法是按1~1.5%比例添加“牲命1號”;抓量是指懷孕後期應適當增加飼餵量,增加幅度為30%~50%。(如果母豬有藥源性便秘現象,影響採食量,則應先消除便秘,方法是將原預混料用量減少40~50%,然後再加入“牲命1號”1.5%)。
三是哺乳期,哺乳期是關鍵之關鍵,抓質是針對母豬泌乳、母豬子宮修復所需營養物質供給,方法是按2%比例添加“牲命1號”;抓量是指母豬產仔10頭以上,最好採用自由採食(如果母豬有藥源性便秘現象,則應先消除便秘,方法是將原預混料用量減少50%,然後再加入2%的“牲命1號”)。
四是經產母豬斷奶至配種後7天,抓質是飼料添加1%牲命1號,促進母豬多排卵、多排活力強的卵,促進子宮乳分泌,飼餵量據母豬膘情適度減少。
【保健效果】
母豬生產繁殖應激的防治實踐:上述綜合保健方案,經過多年的推廣套用,取得了顯著效果。向明江[5]等套用上述保健方案,試驗組和對照組相比,仔豬白痢下降了80.2%,仔豬成活率提高了9%;斷奶體重對照組為6.5kg,試驗組為11.1kg,與對照組相比,提高了70%;母豬平均發情時間試驗組為3.8天,對照組為6.4天,平均縮短了2.6天。吳利發[6]等在湖南新五豐股份有限公司套用上述保健方案試驗,選擇長白初產母豬30頭,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與對照組各15頭,試驗組哺乳期添加2% “牲命1號”;結果表明:試驗組和對照組相比,6天仔豬表現差別明顯;28日齡斷奶,試驗組仔豬均重為9.12kg,成活率為98.4%,對照組為7.62kg,成活率92.3%,斷奶重提高了19.6%,成活率提高了6.1%;試驗組的發情率為100%,對照組為86.6%,試驗組比對照組平均縮短了2天發情且相對集中。蔣政雲[7]等在湖南省涔澹農場七千頭豬場進行的試驗等也取得了類似效果。文利新等[8]總結了套用上述保健方案預防母豬生產繁殖應激的12個豬場和多個臨床實驗報告以及湖南、江西、河南等幾十個縣的推廣套用,其結果表明,仔豬初生重平均提高30%以上達1.5 kg以上;胎兒均勻一致,抗病力顯著增強,黃白痢減少50%以上;規範豬場配合早期補料技術,25-28 天斷奶體重達10 kg以上,最高記錄達14 kg,育肥豬飼養期縮短10 天,母豬每胎次平均多產仔1-3頭,後備母豬和經產母豬斷奶後乏情甚至不發情的現象減少90%,子宮內膜炎發病率明顯降低,每頭豬節省成本10-50元。

高效保健技術三

仔豬斷奶應激及護仔康1號的保健功效
在養豬生產中,斷奶應激普遍存在,對養豬經濟效益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做好斷奶仔豬的保健飼養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本文就“仔豬早期斷奶應激綜合徵”的概念、原因、危害,如何套用“護仔康1號”進行保健防控,以及發現問題後的治療方法等予以簡要闡述。
【概述】
仔豬早期斷奶應激綜合徵(PWSD)主要臨床表現為:斷奶仔豬採食量下降15%-20%,生長停滯(俗稱掉奶膘),飼養周期延長5天以上;腹瀉,腹瀉率達30-100%,平均為50%,嚴重的死亡率達15%;並發水腫病;抗病力下降。仔豬早期斷奶應激綜合徵是全世界養豬生產中的一大難題,俗稱“斷奶關”,臨床上,仔豬斷奶應激造成的損失達150元/窩,每年給中國養豬業造成經濟損失60億元以上。
【原因】
1.斷奶應激。早期斷奶應激主要包括母仔分離、營養從乳轉向配合口糧和仔豬從分娩欄到保育欄的環境變換三個方面。Funde-rburke等(1990)曾研究了三種應激對28日齡斷奶仔豬生理和生長的影響,其中以營養應激最強烈,影響營養應激組仔豬出現失重,血糖、胰島素和生長激素水原、胃內容物重均降低,胃pH值、氫化可的松、游離脂肪酸水平升高。而心理應激和環境應激的影響則較小。其影響的結果表現在臨床上為斷奶仔豬採食量和飼料利用率降低,消化不良,和引起腹瀉的發生。
2.免疫抑制。據Kelley等(1980)報導,早期斷奶應激可降低循環抗體水平,抑制細胞免疫力。Blecha等(1983)還證實,與自然吮乳仔豬相比,2~3周斷奶仔豬表現顯著的免疫反應抑制,引起仔豬抗病力弱,容易腹瀉。另一方面是因為仔豬的主動免疫一般在2月齡時才趨於完善。Aumaitre等(1978)和Pierzno等(1 991)提出,早期斷奶仔豬存在的問題是使仔豬通過母乳獲得的被動免疫中斷,而此時仔豬本身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早期斷奶仔豬在由吃液狀母乳轉為吃固體的飼料時,容易造成腸壁損傷、絨毛萎縮的腸道“免疫反應”。由於腸道的消化、吸收面積暫時變小,使食糜中的蛋白質不能很好地得到消化、吸收,因此以腹瀉的形式排出。
3.消化酶活性降低。Lindeman等(1986)發現,在仔豬0~4周齡期間,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胃蛋白分解酶活性逐周成倍增長,但28日齡斷奶後一周內各種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斷奶前水平的l/3。早期斷奶仔豬胃酸分泌降低,乳酸來源終止,胃pH值上升也直接影響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凌肽酶、澱粉酶、脂肪酶、麥芽糖酶、乳糖酶的功能,各種酶的活性經l~2周后才會重新增長,這是仔豬早期斷奶後l~2周期間消化不良,導致腹瀉的重要原因之一。
4.消化生理功能不健全和病菌感染。早期斷奶仔豬消化生理功能還不健全,仔豬消化道發育不成熟,消化腺的分泌功能還不完善,胃酸分泌不足,還不能維持pH值為3.0的正常胃內酸度。由於沒有足夠的胃酸,無活性的胃蛋白酶原不能被激素轉化為具有消化作用的胃蛋白酶。而補給仔豬的料或斷奶時的料的pH值為5.8~6.5,食入胃內將使胃內的酸度更加減少,使pH稍高於閾值4.0。再加之胰腺和小腸腺分泌的消化酶的活性都還不高,所以仔豬只能消化、吸收食入飼料中蛋白質的一小部分,特別是不適應植物性蛋白質高的飼料,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誘發腹瀉的發生。斷奶仔豬從吃母乳到飼餵含大量植物蛋白質飼料,胃pH值的升高,使蛋白質不能被有效地消化吸收,而這些大量未被消化的蛋白質進入大腸,導致腸道菌群失衡,從而為致病性大腸桿菌的增殖、附著和產生毒素創造了條件。因此微生物感染和微生態失衡是腹瀉的繼發性病因。
5.缺鐵性腹瀉:初生仔豬常常發生缺鐵現象,這是因為:①妊娠母豬對無機鐵鹽的“胎盤屏障”作用,限制了母體鐵質向胎兒的傳遞,致使初生仔豬體內貯鐵量不足;②母乳含鐵量少,難以滿足哺乳仔豬的需要;③生長發育正常的3周齡仔豬體重達到其初生重的4-5倍,快速生長需要有足夠的鐵質予以不斷補充支持。缺鐵的危害,不僅直接造成生理性貧血,還會容易導致感染大腸桿菌,並導致腹瀉甚至死亡的惡果。一般情況下,若不及時補充有效鐵質,仔豬生後3周便會發生腹瀉。
6. 其他不利的外因條件:不良的小氣候(低溫、潮濕)、補飼不均衡(仔豬過飢或過食)、突然更換口糧、飼餵發霉變質的飼料、飼料中缺少微量元素和維生素、飲水被細菌污染,均會使腹瀉加重。
【保健對策】
為了攻克這一世界難題,湖南農業大學文利新教授和課題組專家另避蹊徑,提出了“斷奶仔豬保健飼養技術”這一新的技術模式,研製了抗仔豬斷奶應激劑“護仔康1號”。方法:按2%添加“護仔康1號”至斷奶仔豬日糧中,可有效預防仔豬斷奶應激引起的採食量下降、腹瀉、掉膘和抗病力下降。

高效保健技術四

仔豬營養應激及護仔康2號的保健功效
【仔豬保育關和仔豬營養應激及發病原因】
斷奶15天以後至20kg左右的仔豬習慣上稱為保育豬,文利新等認為仔豬的保育是養好仔豬的第四關,又稱為保育關。影響保育仔豬生長和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是仔豬營養應激、氨慢性中毒和呼吸道綜合徵以及免疫力低下和圓環病毒感染三大因素。其中最常見的是仔豬營養應激。
【保育豬常見仔豬營養應激現象】
腹瀉率高、生長慢、臀尖背突、吃多則拉、長快則死,皮粗毛亂、長毛不長肉、機體抵抗力弱、鬧欄、異嗜、咬耳、拱肚,飼養周期延長5天以上。
【仔豬營養應激發生原因】
仔豬生理功能不完善;部分營養成分過高:如豆粕過高;營養水平不夠;抗營養因子作用;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寄生蟲,疥蟎,氣喘病以及長期腹瀉或便秘引起的胃腸損害。
【仔豬營養應激綜合保健防治】
針對仔豬營養應激,建議套用抗仔豬營養應激劑“護仔康2號”配製保育仔豬專用保健日糧。目前,該技術在全國22個省市推廣,500萬頭以上的仔豬套用這一技術,為養殖戶節省成本或增加效益達5000萬元以上,取得了顯著效果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高效保健技術五

肥豬的保健技術
【肥豬飼養中的常見問題】
首先,我們須認識肥豬飼養中的常見問題。我們知道,育肥豬從20公斤開始,進入了一個快速生長發育的階段,我們希望它快速生長,同時又疾病少,因此,在肥豬飼養中我們最重要是在飼料營養上予以充分支持,同時加強保健工作,預防疾病帶來巨大風險。近年出現了一些高致病的病毒、細菌等,對養豬業危害是十分嚴重的,如高致病性藍耳病、非典型豬瘟、圓環病毒病、附紅細胞體病、豬氣喘病等。另外,由於部分玉米等飼料原材料產區如山東陰雨連綿,飼料中受到黴菌污染,而受黴菌污染的飼料對動物機體造成嚴重的免疫抑制,導致機體抗病力低,疾病暴發,動物生產潛能得不到好的發揮,這些因素對養豬業均造成了廣泛影響。那么如何解決育肥豬飼養中的常見問題呢?答案就是“保健養豬”。那么,保健養豬技術有哪些最新的研究進展呢?以及如何加以利用呢?
【小肽營養原理及保健功效】
這些年來,動物營養學家有了最新發現,即發現了小肽營養原理及保健功效。以往的觀點認為,蛋白質的消化均是在腸道中消化成單個游離胺基酸,然後被吸收。近二十年研究認為,蛋白質在腸道中並不是全部消化為游離胺基酸,還有部分消化為小肽(二肽、三肽)。並且發現小肽具有以下四大作用:1.消除游離胺基酸的吸收競爭;2.加快蛋白質的合成,提高胴體瘦肉率和胴體品質,減少PSE肉;3.提高生產性能;4.有利於礦物質吸收和利用。長沙綠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製的“綠葉小太素”具有使進入機體內的蛋白質產生多量二肽和增加二肽吸收載體活性的作用,實踐證明,將“綠葉小太素”按0.2-0.3%的量添加到日糧中提高了蛋白質利用率15%,PSE肉顯著減少,飼料轉化率、日增重、胴體瘦肉率和肉品質均有明顯的提高,具體使用方法是:小豬、中豬日糧中添加0.3%,大豬日糧中添加0.2%。
【飼料黴菌的危害及“大壯素”的保健功效】
近期飼料中的黴菌及其毒素對養豬生產的危害很大,特別是亞臨床水平的黴菌毒素能損害免疫系統,導致抗病力下降,誘發各種疾病如氣喘病、藍耳病等,抑制豬瘦肉生長潛能。針對這一生產難題,綠葉公司課題組專家袁慧、文利新等研製了高新技術產品“大壯素”。大壯素有三大功能:1.消除亞臨床水平的黴菌毒素;2.解除免疫抑制,增強抗病力,減少疾病;3.促進生長,提高瘦肉率。大壯素的使用方法:方法一:用於抗病促生長,30-75公斤,大壯素添加0.8%;75公斤以上,添加0.5%;方法二:與小太素配合促生長,提高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30-75公斤,添加0.4%大壯素+0.4%小太素;75公斤以上,添加0.2%大壯素+0.2%小太素。
【豬舍的氨氣的危害及畜舍除氨發明專利技術的套用】
動物呼吸道黏膜能分泌大量粘液和溶菌酶,能粘附細菌、病毒和粉塵,殺滅病原微生物,呼吸道黏膜上還分泌大量的纖毛,它能將粘附的細菌病毒和粉塵排除體外。豬舍的氨氣,硫化氫濃度高,會使呼吸道黏膜造成損傷,抗病力下降,不能有效粘附細菌、病毒和粉塵,殺滅病原微生物,從而使動物呼吸系統的天然屏障被破壞,導致各種細菌和病毒的混合感染,畜舍中高濃度的氨氣已成為呼吸系統疾病發病率高的最重要的誘因之一。因此,除氨除臭對預防呼吸道疾病具有重要的意義。除氨除臭必須採用綜合保健措施,具體做好以下工作: (一)搞好環境衛生,及時清掃糞便;(二)適當通風;(三)套用理想蛋白原理,適當減少豆粕用量,減少氨氣的排放;(四)套用除氨除臭型保健預混料“氨淨王”(已獲國家發明專利技術證書)。
【豬氣喘病的危害及“康喘1號”的保健功效】
豬氣喘病由豬肺炎支原體引起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以咳嗽、氣喘為臨床特徵。病原體主要侵害呼吸道黏膜纖毛,使黏膜纖毛這個呼吸最重要的防禦體系被破壞,為其它呼吸道病原感染打開了門戶,已成為呼吸道疾病綜合症的元兇和核心病原體。中國90%的豬場存在此病,全國每年由於氣喘病造成的經濟損失達70億元。氣喘病康復豬可獲得堅強免疫力,文利新等專家研究發現,急性氣喘病發病機理是類似於免疫應激中的過敏現象,慢性氣喘病臨床表現類似於免疫應激,課題組專家把氣喘病感染當作天然免疫和免疫引起的免疫應激,研製了“康喘1號”消除免疫應激,從而獲得對豬氣喘病的特異性抗病力,研究取得了成功(已獲國家發明專利證書)。康喘1號的具體使用方法:(一)老疫區的慢性氣喘病保健康復:按2%比例添加“康喘1號”飼餵10-15天,然後按1%比例飼餵10天;(二)急性氣喘病康復期的保健護理:急性氣喘病先用藥物治療,待症狀有所緩解,豬開始採食後,飼料中添加2%康喘1號保健護理15天,促進康復。
總之,在育肥豬飼養中,做好保健養豬可顯著提高養豬經濟效益。育肥豬套用“小太素”的小肽營養原理,促進生長;套用“大壯素”消除飼料中的黴菌毒素可提高機體抗病力,大幅減少疾病的發生;套用“康喘一號”預防豬氣喘病,控制呼吸道疾病綜合徵,以及消除畜舍中的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等措施,預防疾病,促進生長,縮短飼養期10-20天以上,提高飼料轉化率和肉品品質。

結束語

總之,保健養豬技術是今後的發展趨勢,保健醫學和保健技術的套用也決不僅限於上面的這些論述,在防治其他疾病方面均有很好的效果,可以預言,保健醫學和保健技術的發展將掀起一場養殖業的革命興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