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高原氣候

高山高原氣候一般是指在大型高原和大型山地具有的一種特殊的局部氣候類型。它們分布在各大洲的高山高原地區。氣溫隨高度增高而降低,氣候垂直變化顯著。例如中國的青藏高原,南美洲的安第斯山等。

概述

高原氣候高原氣候

高山高原氣候一般是指在大型高原和大型山地具有的一種特殊的局部氣候類型,,它們的共同點是海拔高而名之。它們分布在各大洲的高山高原地區,主要有青藏高原及其周圍山地(喀喇崑崙山、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等),帕米爾高原及其周圍地區和歐洲阿爾卑斯山,南美安第斯山,東非吉力馬札羅山地區等。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垂直變化顯著。在低緯度地區,自下而上有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和永久積雪帶,反映出完整的垂直氣候帶譜。高原高山氣候的總體特點為全年低溫,降水較少。 成因是由於地勢高,氣溫低,降水較少。

明顯特徵

高原高山氣候高原高山氣候

高山高原氣候主要分布在高大山地和大高原地區。在高大山地,氣溫隨高度增高而降低,氣候垂直變化顯著,在一定高度內,濕度大、多雲霧、降水多;愈向山地上部,風力愈強。在中緯度地區的高原高原地區,如中國青藏高原,海拔高,氣溫低,但輻射強,日照豐富,降水少,冬半年風力強勁。氣溫的年較差小,日較差大。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等地區,由於海拔較高,終年低溫,形成了高原山地氣候。由於氣候的垂直分布明顯,導致生物的多樣性異常顯著,它受地形地勢的影響特別是海拔高度的影響特別明顯。

高山高原氣候表現出氣溫低、氣壓低。自海平面起,每升高1000公尺,溫度則下降大約6度。因此,雖在度熱達攝氏30度,高達4000公尺的高山,如玉山,卻只有攝氏10度左右。氣壓則反比。高度越高,氣壓越低。在標準狀況下,每升高100公尺,氣壓降低10毫巴。為750毫巴時,4000公尺高山頂約460毫巴。而低氣壓的現象對人體所造成的影響則是呼吸急促、食欲不振等症狀,也就是高山病的表徵。
多露、多風是其又一明顯特徵。高山上的氣候在一曰之間的變化多端,無論是在夏季或冬季,經常霧涌至而將整作山陷入一白茫茫的世界裡。將四周的能見度突然間降低。高山多風是因為高山上地形起伏相差懸殊,地面接受太陽輻射熱及由於熱力分配不平均,所以經常產生空氣流動的現象。又因為高山上對空氣流動阻力較風大而多。

產生原因

高山高原氣候高山高原氣候

高山氣候具有明顯的垂直地帶性,這種垂直地帶性又因高山所在地的緯度和區域氣候條件而有所不同,其特徵如下
1)山地垂直氣候帶的分異因所在地的緯度和山地本身的差而異在低緯山地,山麓為赤道或熱帶氣候,隨著海拔的增加,地表熱量和水分條件逐漸變化,垂直氣候帶依次發生。這種變化類似於低地隨緯度的增加而發生的變化。如果山地的緯度較高,氣候垂直帶的分異就減少。如果山地的高差較小,氣候垂直帶的分異也就較小。
2)山地垂直氣候帶具有所在地大氣候類型的“烙印”例如,赤道山地從山麓到山頂都具有全年季節變化不明顯的特徵。珠穆朗瑪峰和長白山都具有季風氣候特色。
3)濕潤氣候區山地垂直氣候的分異主要以熱量條件為垂直差異的決定因素 而乾旱、半乾旱氣候區,山地垂直氣候的分異,與熱量和濕潤狀況都有密切關係。這種地區的乾燥度都是山麓大,隨著海拔的增高,乾燥度逐漸減小。
4)同一山地還因坡向、坡度及地形起伏、凹凸、顯隱等局地條件不同,氣候的垂直變化各不相同山坡暖帶、山谷冷湖即為一例。山地氣候確有“十里不同天”之變。
5)山地的垂直氣候帶與隨緯度而異的水平氣候帶在成因和特徵上都有所不同。

對健康影響

高原反應高原反應

西藏高原氣候特點是氣壓、氣溫低,空氣稀薄,高原氣候環境對人體必然產生影響。在古代,人們對高原氣候對人體影響有認識,祖國醫學《素問·五常政大論》曰:“地有高下,氣有溫涼,高者氣寒,下者氣熱,故適寒涼者脹,……西北之氣,散而寒之”等語。說明西北高寒,對人體的影響。藏醫最早的醫學文獻《月王藥診》中也有對高原氣候對人體影響的論述,強調認為在過於寒冷的地方容易患“龍”病(由於氣候所致的病)。《衛藏通志》中對西藏高原低氧氣候環境對人體的影響有了更詳細的說明:當時把受到高原低氧的影響的病症等稱之為“瘴、瘴氣、瘴歷、煙瘴、葛倉(即頭痛之意)”。清乾隆56年派大臣福康安進藏時,向當地居民詢問過唐古拉山的情況,答曰:“該處山高,陰寒凝結,即成瘴歷,雪後瘴氣更甚”。認為高原低氧、氣候寒冷會加重高山反應。1792年廓爾喀兵犯後藏,被福康安派兵擊退,後廓爾喀的降文中記述“去年搶扎什倫布寺,……回來時雪山上染瘴氣死者二、三千人”,這就把高原低氧氣候加上疲勞造成對人體的影響直到死亡說得很清楚了。日人安輝著的《西藏通覽》一書中記載有“隆吐海拔3876米,空氣稀薄,人馬有登者,數步一休”,生動記述了高海拔地區對人馬的影響程度。
近現代隨著高山探險的廣泛開展,人們對高原氣候對人體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研究,專家、學者認為,高原低氧氣候環境可以直接影響人體健康,誘發某些疾病或加重病情。尤其屬於世界第三級的青藏高原氣候獨特,變化無常,這種高原性氣候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在西藏高原許多疾病的發生確實與高原低氧氣候有直接聯繫,如天氣突變,空氣稀薄,寒冷可以引起關節痛加劇,久致關節僵直、變形、活動受限。寒冷的氣候,由於日光少,人容易情緒低落,注意力難易集中,食慾和睡眠均出現一些障礙。突然出現的嚴寒會使人體發生一系列心理、病理變化。寒冷刺激一方面會使人的交感神經興奮,末稍血管收縮,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室負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另一方面會引起血中纖維蛋白含量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凝血時間縮短,為血管栓塞創造了條件,寒冷還可激發冠狀動脈痙攣。據醫學實驗,如吸入-23°C的冷空氣,心電圖便出現類似心絞痛改變。在雨雪增多,濕度增大,氣候下降的條件下,常使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壓的患者感到胸悶、頭脹、兩眼發腫及全身不適。

青藏高原土壤與生物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

中國青藏高原地區是典型的高山高原地區,其土壤與植被具有很獨特的表現。中國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在高原的南緣和東部地區的河谷中,由於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可以到達,分布有較茂密的森林。但隨著海拔高度上升,氣溫就不斷下降,到一定高度後,熱量就滿足不了森林生長的需要,高大茂密的森林逐漸轉變為稀疏的矮樹和灌木,最終為草本植物所取代。茂密森林所能達到的最高處,稱為森林鬱閉線。在不同地區,由於環境條件的差別,森林鬱閉線的海拔高度可以不同。

在青藏高原,一般是在3900~4100米。凡是在森林鬱閉線以上或相當於這個高度以上的無林地帶的各種土壤,都應稱為高山土壤。高山土壤主要土壤類型特點如下: 亞高山草甸土:分布範圍在青海、西藏3700-4700m高度, 新疆2000-3000m高度以上的地區。表層有5-10公分厚、富有彈性的草皮層,土體黃棕色;多微酸性反應。亞高山草甸土地區牧草茂盛,藥用植物多,野生動物資源亦豐,是以牧為主,農牧結合利用帶。 高山草甸土:分布範圍在青海、西藏4500-5200m高度的高山地區,新疆較上略低。草皮層厚5-10公分,但性質鬆脆;土體灰暗,結構上常有片狀層理;多中性反應。牧草雖低矮,但稠密、耐牧性強,為純牧利用帶。 亞高山草原土:分布範圍在青海、西藏4200-4700m,新疆、甘肅3300-4500m的高原。地表有簇狀草根層;土體灰棕色,粒狀結構,剖面中部有鈣積層;微鹼性反應。牧草的質量和數量較差;有灌溉處可種植農作物,為農牧結合利用帶。 高山草原土:分布範圍在青、藏4400-5200m的高山地區,地表有簇狀草根層;土體色淺,粒狀結構,鈣積層不明顯,鹼性反應。高山草原土牧草質量數量較差,飲水較缺,但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為純牧利用帶。

非洲第一峰----吉力馬札羅山自然帶

吉力馬札羅山自然帶吉力馬札羅山自然帶

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氣候的分異規律按照現在的分法是屬於非地帶性分布中的垂直地帶性分布。吉力馬札羅山區草木茂盛,景色秀麗,半山腰處氣候溫和,從山下至山頂5000多米的山坡上,依次分布著赤道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森林,高山草甸,高山寒漠,積雪冰川,生長這多種不同的植物。
由於吉力馬札羅山自然帶的分布受到海拔高度的制約,吉力馬札羅山氣候分布屬非地帶性分布。氣候、生物和土壤等相互聯繫形成的自然帶,隨海拔高度增高形成垂直自然帶。山地自然環境比低平地區複雜,山地垂直自然帶比水平自然帶複雜得多。與水平自然帶相一致的山麓自然帶,稱為垂直自然帶基帶。一般說來,山地所處地理緯度愈低、氣候愈濕潤、相對高度愈大,垂直自然帶表現愈完整。吉力馬札羅山(非洲赤道附近坦尚尼亞境內)自然帶景觀
1000以下基帶:熱帶雨林帶
1000—2000米:山地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2000—3000米:山地溫帶森林帶
3000—4000米:高山草甸帶;
4 000—5 200米:高山寒漠帶;
5 700米以上:高山永久積雪冰川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