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建築學

高密度建築學

高密度建築學2012年5月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有關城市高密度與建築學觀念及方法論的文本。

書籍出版信息

作者: 董春
出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出版年: 2012-5
頁數: 190
定價: 36.00元
裝幀: 平裝

作者簡介

董春方,建築學工學博士,畢業於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任職於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長期從事建築設計方法研究,並擁有豐富的建築設計實踐經驗;香港大學建築系訪問教授,遊歷歐洲多國;並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日本大阪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建立研究與教學合作。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有關城市高密度與建築學觀念及方法論的文本。
本書以城市高密度為環境條件與預設,論述因高密度而激發的建築學方法。
內容分為上、下篇兩大部分,上篇是背景和基礎研究,下篇是經驗的總結歸納與方法策略的提取及論述。
第一章從巨觀層面論述了高密度建築學的背景研究――緊縮城市與城市高密度環境。通過大量的數據和理論梳理,從人口、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和城市演進等方面,論述了人類空間訴求的緊迫性和人口膨脹動力、城市化動力、生存條件與環境改善動力、生態補償動力等因素。闡明人類需要空間的事實,並深入闡述了人類生存與繁衍所需空間與有限空間之間的尖銳矛盾。繼而陳述了城市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介質是滿足空間訴求的切要。以此為依據,再通過中觀層面描述城市高密度環境狀態;闡述了城市高密度存在的必然性和歷史性、對城市多樣性與繁榮的價值,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的積極意義。
第二章分析論述了密度與高密度的含義,並作為基礎性內容為後續章節高密度建築學方法策略的論述提供理論鋪墊和技術支持。本章通過基本的數值量度和複合的人類感知概念,以物理密度、感覺密度和高密度三方面解釋了密度的多種含義和量度方法。陳述了確定清晰物理密度量度的精確定義和方法,並進一步指出需要將多種密度指標結合成一種整體性的評價方法,用於評價、描述與預測建築與城市形態、城市環境的關係,以及所呈現的密度狀態。最後明確界定了城市高密度的內容和範圍,釐清了高密度與城市高密度環境的含義和所指,並尋找發現其中的特徵和潛能、存在問題和關聯因素,從而為存在於之中的建築應對策略與方法提供針對性依據。
第三章以時間為線索回顧了自20世紀初到21世紀近百年的基於城市高密度環境條件的建築應變、實踐與發展的歷史。解析由城市高密度環境而激發的應對高密度的建築理想、概念和理念,以及從探索、試驗到實踐的經驗。將近百年的針對城市高密度環境的建築應變與實踐的歷史分成三個時間階段,分別為20世紀初至40年代的初始階段、50年代至80年代的發展階段以及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成熟階段。以密度的視角聚焦、獨特地解析其中不同的建築探索和實踐所隱含的策略與應變方法,從中總結歸納的經驗作為第四章高密度建築學策略的摹本與素材。
第四章在分析、歸納和總結第三章建築應變與實踐的經驗基礎上,利用第一章背景研究的成果和結論並結合第二章密度的基礎技術和理論,展開針對城市高密度環境的建築學策略的論述,也是高密度建築學的主要觀點。在解釋了這種特定環境狀態下的建築學策略的含義和內容之後,提取並歸納高密度建築學六大策略――多樣性原則、親近性原則、空中空間利用模式、三維立體模式、雜交與共生和空間補償,並逐一展開深入剖析和論述。
最後本書對所提出的高密度建築學策略的因果關係和邏輯結構作出總結。作為結論,指出通過高密度建築學六大策略,以建築為本,挖掘建築構成中被密度所激發的潛能和特質,提升建築空間的質和量並共生於高密度城市環境,最終構建協調發展的城市高密度環境。
關鍵字: 高密度,建築學,多樣性,親近性,空中空間利用,三維立體,雜交與共生,空間補償

書籍目錄

上篇 背景與基礎
第一章 緊縮城市與城市高密度環境
摘要
1.1 空間訴求的緊迫性和動力因
1.1.1空間訴求的緊迫性
1.1.2空間訴求的人口膨脹動力因
1.1.3空間訴求的城市化動力因
1.1.4空間訴求的生存條件與環境改善動力因
1.1.5空間訴求的生態補償動力因
1.2密集緊縮城市與城市高密度環境的價值
1.2.1緊縮還是分散
1.2.2密集緊縮城市的價值
1.2.3城市高密度環境
1.2.4城市高密度環境的優勢和多樣性價值
結語
第二章 密度與高密度
摘要
2.1 物理密度(Physical density)
2.1.1 人口密度的量度方法
2.1.2建築密度的量度方法
2.1.3 密度梯度與密度分布(Density gradient and density profile)
2.1.4建築密度與城市形態(Building density and urban morphology)
2.2 感覺密度(perceptive Density)
2.2.1 空間密度(Spatial Density)與社會密度(Social Density)
2.2.2感覺密度與建築特徵
2.3高密度與城市高密度環境
2.3.1 高密度含義的主觀性和模糊性
2.3.2基於城市環境和城市形態的高密度內容
2.3.3城市高密度環境的界定
2.3.4城市高密度環境與擁擠
結語
下篇經驗與策略
第三章 高密度,建築應變與實踐
摘要
3.1 高密度,建築應變與實踐的背景和內容
3.2建築應變與實踐的初始階段
――未來城市和建築的構想,1900s-1940s
3.2.1 摩天大樓的啟示
3.2.2整體都市主義策略的初探
3.2.3三維立體模式及空間補償策略的初探
3.2.4雜交與共生策略的初探
3.3建築應變與實踐的發展階段
――應變策略的成形與廣泛實踐,1950s-1980s
3.3.1 空間補償及雜交與共生策略的探索與實踐
3.3.2 “空間城市”的啟示
3.3.3幾何形體的高密度價值
3.3.4垂直都市主義及雜交與共生策略的實踐與發展
3.3.5三維立體模式及其疊加模組的探索與實踐
3.3.6廣泛的現實性實踐與發展
3.4建築應變與實踐的成熟階段
――應變策略的回歸、成熟與發展,1990s一2000s
3.4.1 走向更高的垂直城市
3.4.2走向成熟的現實性巨構建築
3.5百年高密度���變與實踐建築師與案例列表
結語
第四章 高密度建築學策略
摘要
4.1高密度建築學策略的含義
4.2高密度建築學策略的內容
4.3多樣性原則(Diversity principle)
4.4親近性原則(Proximity principle)
4.5 空中空間利用模式(Model of space usage in the air)
4.5.1空中空間利用的必然性
4.5.2空中的空間訴求
4.5.3空中空間利用模式的回歸
4.5.4空中空間利用模式的經驗
4.6 三維立體模式――垂直都市主義(3Dmodel,vertical urbansim)
4.61 三維立體模式的環境因素
4.6.2三維立體模式的價值和意義
4.6.3三維立體模式的經驗
4.6.4疊加模式
4.6.5懸挑模式
4.6.6漂浮模式
4.6.7建築基面三維連續立體化
4.6.8 建築公共空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三維接駁
469地下空間的開拓
4.7雜交與共生――整體都市主義(Hybrid and coexistence
monolithic urbanism)
4.7.1雜交與共生的類型學意義
4.7.2雜交與共生的生存策略意義
4.7.3雜交與共生的演進和經驗
4.7.4雜交與共生的效能和特徵
4.7.5雜交建築
4.8空間補償(Space compensation)
4.8.1空間補償的環境因素
4.8.2空間補償的價值和意義
4.8.3空間補償的具體手段
結語
結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