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景觀建築學:最佳細部設計實踐

歐洲景觀建築學:最佳細部設計實踐

《國外建築與城市設計譯叢·歐洲景觀建築學:最佳細部設計實踐》突出介紹了歐洲9個國家近期的景觀設計方案。其中包括謝菲爾德市(Sheffield)的和平花園(Peace Garden)、哥本哈根港口公園(Harbour Park)、法國某高速公路服務區、匈牙利某客戶接待中心、慕尼黑某公墓以及巴塞隆納新植物園等。書中精選的所有項目都緣於可供借鑑的優秀構造細部設計實例。它們都很好地詮釋了如何通過優秀的細部設計把清晰的概念發展成為令人信服的設計。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歐洲景觀建築學:最佳細部設計實踐》提供了一種通過細部設計理解景觀設計,以及通過景觀設計來理解細部設計的方法。這一過程的目的是突出細部設計,超越其當前作為對景觀、規劃設計中的其他因素進行補充的附屬物的角色,使它成為受認可的獨立學科。景觀細部設計應該是一門與創造性思維息息相關的學科,同時也應該是一種常態的實踐模式和極具個性的藝術語言。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伊恩·湯普森(Ian Thompson)(丹麥)托本·達姆(Torben Dam)(丹麥)延斯·巴爾斯拜·尼爾森(Jens Balsby Nielsen) 譯者:王進 盧鵬
延斯·巴爾斯拜·尼爾森,1998年一2005年任哥本哈根大學副教授。在此期間他的主要課題方向是景觀規劃、管理及景觀構造和細部設計。2005年他擔任丹麥宮殿及地產局景觀顧問。
托本·達姆,1993年——20xx任哥本哈根大學副教授。托本在景觀領域著有許多關於園林設計、質量標準及硬質鋪裝的書籍。他主要的教學和研究領域為景觀構造細部設計。
伊恩·湯普森,是紐卡斯爾大學高級講師,註冊景觀設計師及城市規劃師。1992年他加入建築規劃景觀學院教學隊伍前即已擁有13年的實際工作經驗。他任國際同行評審類學術期刊《景觀研究》的編輯,還著有獲得2001年景觀學會榮譽獎的《生態、社區與歡愉》(Spon出版社,1999),凡爾賽宮花園創建敘事史《太陽王的花園》(BIoomsbury,2006)。

圖書目錄

譯者序
原書序
導言
丹麥景觀建築設計
愛爾蘭景觀建築設計
法國景觀建築設計
德國景觀建築設計
匈牙利景觀建築設計
荷蘭景觀建築設計
西班牙景觀建築設計
瑞典景觀建築設計
英國景觀建築設計

序言

導言
延斯·巴爾斯拜·尼爾森,托本·達姆和伊恩·湯普森
本書揭示了景觀構造及優秀細部設計的重要性。不過它既不是一本細部設計標準圖集,也無法指導讀者按部就班地設計景觀細部。然而該書會讓你認識到,在激動人心的概念和引人注目平面方案之外,細部設計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它介紹了巨觀概念如何通過逐個細部來實現,以及細部怎樣通過明確並可靠的方式整合這些細部。本書或許可以促使讀者深入地思考細部設計,並且將構造設計視為一項重要而不可或缺過程。
同許多設計項目一樣,本書經歷了長時間的醞釀過程。2001年在一次丹麥皇家獸醫及農業學院舉辦的會議上,我們首次提出了意向。兩位編輯托本·達姆和延斯·巴爾斯拜·尼爾森根據大家對教授和理解構造的興趣,對隨後加入的學者們發出邀請。其中一位來自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伊恩·湯普森,建議出一本書來研究這個課題。
從一開始,我們的想法就並非編輯一本教科書或者一系列的景觀細部設計導則,而是研究那些具有精彩設計過程的實例,從而挖掘細部設計的主旨。我們對制訂決策的過程非常感興趣。為什麼一種細部設計比另一種好?什麼時候考慮細部設計更為重要——是從開始就考慮,還是僅僅在設計發展過程的後期才提升其重要性?通常,當我們審視一個項目或者參觀一個基地時,對於設計者面臨的設計條件和制約因素知之甚少。
另一個重要的主題是在使用和維護過程中,美學和實用性的關係。什麼樣的妥協和讓步是無法迴避的?經過設計的景觀是用來使用的空間。藝術家的觀點能否抵擋世俗現實的苛察?我們關注那些可以被稱之為“頂級設計”的項目,因此我們讓撰稿人選擇已經獲獎或者在專業出版物中受到好評的項目。我們並沒有讓他們選擇最新的設計,而是傾向於那些已經建成幾年的項目。原因在於只有經歷過一段時間的使用,設計、材料或者建造中存在的不足才能顯現出來。因此發現本書中介紹的項目在別處見過時,讀者不必感到吃驚。我們的目標不是浮於表面地介紹當下最新案例的概況,而是關注那些能夠長遠持續發展的設計。
本書名為《歐洲景觀學:最佳細部設計實踐》。所分析的案例均來自歐洲。最初的想法是邀請每個撰稿人提出兩個案例及一份簡介,按照他們自己國家景觀學發展史編排。從地理和歷史角度來看,歐洲一共可分為49個國家和地區。不過並非每一個國家都擁有完備的景觀行業,在一本書中也無法全部介紹那些擁有景觀行業的歐洲國家和地區。我們的撰稿人在很大程度上均以毛遂自薦的方式產生,他們都是那次在哥本哈根首次接受邀請的學者。隨後,我們又聯繫到幾位願意擴展本書所涉及地域範圍的同仁加入。因此,本書的內容涵蓋了西從愛爾蘭、東至匈牙利,北達瑞典,南抵西班牙的地域範圍。個別章節只分析了一個案例。多數作者都是當地人士,他們介紹自己國家的項目。但也有例外,例如愛爾蘭章節的作者就是一位英國女士,法國章節則是由一位在丹麥接受教育的瑞典人完成。
我們要求作者不僅僅介紹,更要對項目做出評論和分析。因此要避免介紹自己的項目。同時,我們也需要做些折衷;如博杜安·阿莫金德斯和Ad·庫勒從事的兩個項目在荷蘭章節中有所介紹。在進行評論時,我們則以兩者互相評價對方項目代替介紹自己的項目。
起初,我們構想所有的介紹項目都由本土設計師完成,比如英國的案例由英國設計師完成,瑞典的案例則由瑞典人設計。這樣比較容易顯示出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在設計方法和風格方面的特色。結果證明這種強制是不可行的。比如英格里德·帥克就非常希望撰寫關於慕尼黑附近的里姆景觀公園(Landscape Park Riem)的內容,該項目卻是法國設計師吉爾斯·威克斯羅德(Gilles Vexlard)的作品。
這就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這本書的題目是否僅僅反映了編輯和作者的出身,關於《歐洲景觀學》有沒有什麼可識別的與眾不同的內容?縱觀歷史,設計潮流的影響是在全球範圍內相互涌動的。十六世紀義大利園藝家們影響了十七世紀的法國,而德國王子嫉妒地效仿“法國景觀設計(Le N·tre)”的雄偉風格。十八世紀英國的文化形式則成為主流,熱衷英國公園(Jardin anglais)設計的狂潮席捲全球。同時,我們不應低估東方文化對於歐洲設計的影響:十八世紀流行中國風,近來日本傳統設計影響了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和極簡主義,就證實了這一點。
從本書所收錄的案例來看,歐洲設計師長久以來都傾心於在西班牙和法國,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巴塞隆納和巴黎,去尋覓靈感。
隨著西班牙民主制度的建立,巴塞隆納政府希望通過一項新的公共空間規劃,來復興市民生活。其中首先就是準備1992年奧運會。該規劃受到市政領導以及歐洲設計師、規劃師們的盛讚和好評。
接下來我們來看巴黎。法國政府在1982年開展了一項21世紀新城市公園競賽。這個公園將建在拉維萊特(la villette)從前一座牲畜交易市場的位置。伯納德·屈米(Bernard Tschumi)最終勝出。他是一位出生於瑞士,在紐約執業的建築師,同時還是一名建築學教師。屈米的設計富有爭議性,因為他既反對迷人耳目的曼妙的形式設計,又反對現代主義的社會價值和作用。儘管這個方案因為卓越的文化宣言而備受政府推崇,可它看起來既機械又瘋狂。
屈米宣稱推崇分裂和荒誕,但他在拉維雷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te)卻把三個非常有序的系統拼貼並碰撞在一起——象徵瘋狂(folies)的亮紅色格網、具有簡單幾何形狀的空間序列、以及包括筆直遮蔭散步道的道路系統。儘管其作者採用很多解構主義手法,但笛卡爾(Descartes)和勒·諾特(Le Notre)也為該設計作出了貢獻。此後接二連三出現了一系列這樣的公園。包括阿蘭·普羅沃斯(Allain Provost)和吉勒·克萊蒙(Gilles Clément)設計的雪鐵龍公園(Parc Citroen)(1992年建成)。在這個項目里可以明顯看出十七世紀幾何構圖的復興。它的平面重現了路易十四在馬爾利(Marly)宏偉花園的布局。同時還有普羅沃斯(Provost)在拉德芳斯(La Defense)設計的狄德羅公園(Parc Diderot)(同樣是1992年建成)。在這裡,修剪齊整的黃楊和一片石雕岩板瀑布呈波浪狀跌落至山腳,它也是一項迎合太陽王意旨的設計。很快,歐洲的大部分委託任務似乎都到了法國設計師手中,不僅是本書即將討論的里姆景觀公園,還包括兩個位於倫敦的著名項目:阿蘭·普羅沃斯設計的泰晤士河水閘公園(Thames Barrier Park)(2000年建成)和德維涅(Desvigne)和道爾諾基(Dalnoky)設計的格林威治半島公園(Greenwich Peninsula)。
巴塞隆納和巴黎見證了城市化的狂潮。在過去的十年里,因為關注所有關於城市和城鎮生活質量的問題,景觀學似乎成為一個主要關於城市的行業。歸納總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正如馬克·特里伯(Marc Treib)的新書《景觀建築學1940-1960》中所清晰地闡明的一樣:景觀行業在不同的國家有各不相同的歷史背景,儘管如此,我們可以放心地說,關注城市生活代表了一種轉變。在英國,上個世紀中期,景觀設計師曾經更為關注發展造成的影響,例如在鄉村建造道路、堤壩、經濟林、發電站以及煉油廠等。雖然許多景觀公司仍然在從事相似的工作——許多設計委託意在幫助開發方案通過規劃審批,然而更多的項目是關於城市廣場和公園。而且,在英國這種轉變並非獨一無二。如果有機會選擇研究案例,毫無爭議的選擇將會是唯具有一純正鄉村風格的項目——加博爾·敘奇(Gábor Szücs)設計的小型家庭旅館花園,在金嘉·西拉吉撰寫的匈牙利章節里有具體介紹。
無論景觀設計師怎樣關注城市,主流設計理念通常是田園都市(rus in urbe),即城市中的鄉村,生動自然的公園成為首選的模式。巴塞隆納有許多新的小尺度空間,它們由建築師而非景觀設計師設計,設計的重點與自然相去甚遠,並且極大程度上使用硬質景觀。這種變化極大地受到了路易斯·貝尼阿·岡切基(Luis Pea Gancheguide)設計的西班牙工業公園(Parc de l'Espanya Industrial)的影響。在這裡,鋪草的堤岸柔和地蜿蜒直至池塘的一端,從某種程度上說甚至連“無所不能的布朗”(Capability Brown)都要對它表示認可;然而在這個水面的另一邊則是硬質,銳利、尖角並呈階梯形的設計,營造出一種工業和城市的氛圍。在本書中,加泰羅尼亞式的的設計風格代表是巴塞羅一些新植物園。儘管其生成規則和道路組織都依託於一個硬質邊界的“不規則的三角形格線體系”,但由於方案力圖展現自然狀態聯繫的植物,因此這裡依然呈現出一幅比我們所論及的這所城市更為柔美和自然的圖景。
在巴黎,伯納德·屈米更進了一步,挑戰所有的自然主義設計師。他認為拉維萊特公園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公園,而是一個“世界上最大的非連續建築”。與此同時,景觀設計師還須面對作為競爭對手的兄弟行業——城市設計——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有所發展的事實。
本書中關注的細部設計的意義是什麼?毋庸置疑,其重點在於硬質景觀的質量。景觀設計中的形式感與非形式感的比例已經顛倒了,至少在21世紀,是朝著形式感的方向發展。我們可能會把當代法國設計師的作品歸為後現代主義或者解構主義,然而它們卻再現了傳統風格,並且追求精準修剪的綠籬以及清晰圖案的小路。我們驚奇地發現,在都柏林的奧康大街(O’Connell Street),使用了最具有“歐洲大陸”風格的園藝技術——編結,來構成室外空間。現代主義的簡約和功能主義被運用於街具的設計,例如在都柏林的史密斯菲爾德(Smithfield),有一個明顯具有現代主義風格的火盆,還有布達佩斯伊莉莎白廣場(Erzsébet Square)優雅而實用的長凳。
在英國,或許具代表性的設計是古怪而頗具諷刺性的。托馬斯赫·斯維克在紐卡斯爾設計的“藍色地毯”項目以精準可控的方式運用現代材料,但其是整個設計卻是一個預謀之下的幽默。很難在風格上對謝菲爾德的和平花園下定論;雖然它使用了現代的材料和技術,但是也復興了傳統幾何形的城市模式,並且帶有後現代的怪異和一些異域風情。
另一方面,在丹麥和瑞典的章節里還明確提到了對舊的工業用地和碼頭的再利用。在歐洲之外也有這樣的案例。理察·哈格(Richard Haag)的經典設計,落成於1975年的西雅圖煤氣廠公園(Gasworks Park)位於從前的一個煤氣轉換車間。這個公園保留了那些破舊煙囪和蒸餾罐,並重新利用廢棄的機械設備。在其表麵粉刷上塗料,使其顏色明快鮮亮,放置在兒童遊樂場中。同樣具代表性的是最近德國的拉茲及其合伙人公司(Latz + Partner)設計的杜伊斯堡景觀公園(Landscape Park Duisburg-Nord)。他們將一個有高爐和煤倉的煉鋼廠改造成一座獲獎的公園。
回到20世紀60年代,在現代主義時期,循環利用的做法逐漸增多;以前,建造基地必須徹底清理乾淨或者完全填埋,從而為新建築提供一張無歷史背景的“白紙”。我們逐漸發現,很多具有社會、文化和生態價值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被破壞了。哥本哈根的港口公園(Harbour Park)很好地體現了保護、轉化和再利用這一新的哲學理念。它保留了原先的花崗岩鋪地和鐵軌,將一個舊的渡船外殼倒置設計成為吸引人的遮陽篷。厄勒(resund)、馬爾默(Malm)設計的達尼帕克(Daniaparken)公園是重新利用了一個港口,不過很少回收利用現場的材料。儘管如此,它的開放性以及使用了傳統材料——諸如花崗岩,鵝卵石和預塗柏油的木材,構成了這座新建公園的特徵。
這些案例分析清晰地表明它們有助於工作和教學。比如彼德·布隆戴爾·瓊斯(Peter Blundell-Jones)曾經寫道,“以實際個案研究開始,比以法律條文開始更能保證與材料的對話”。無獨有偶,馬克·佛蘭西斯(Mark Francis)也提出過:
對於專業教育,案例分析是種個非常有效的教學方式,例如它可以學習解決問題的技能,並且掌握有用的評估方法。就整個行業來說,個案研究是一個建立評論理論體系的途徑。同時它還擴大了景觀學在該領域之外的影響。案例分析是對於項目決策和成果,記錄完備的系統的研究,其目的是指導未來的實踐、政策、理論或教育。
在建築和景觀的學術及職業領域中,將案例分析方法論視為一種研究方法引起了相當多的討論。布隆戴爾·瓊斯(Blundell-Jones)認為個案研究方法的優點是“研究小而簡單的細部設計的樣例,更容易保證至少某些結論的正確性;而宏偉的理論大廈更容易在出現反面論證時被擊垮。”羅爾夫·喬納森(Rolf Johansson)認為案例分析方法論聯繫了理論和實踐。馬萊娜·豪克斯爾(Malene Hauxner)認為在不了解創作的環境的情況下評論園藝作品甚至會導致更多的誤解。園林是特定的人,為特定地方,在特定的時間,通過特定的過程創造出來的。“假如一個作品兼具藝術性與社會性的雙重特徵,則需要批判地理解它的環境以及嚴謹的解讀景觀。”
為了獲取精確的結果,自然科學總是希望控制變化量和抽樣方法。然而對於景觀設計師面對的複雜情況,這個理論並不奏效。相反,案例分析方法保留了所有的不同點和複雜性,只是為了更加深入分析而對案例的數量有所限制。儘管如此,案例分析仍需要系統化及完備的歸檔。喬納森推薦了一種包含三個階段的形式,即演繹、歸納和推導。演繹常用於自然科學和實證主義;歸納法起源於人種志,並在近年來的“紮根理論”中為人們了解;推導法與之類似,但不同點在於它通過可以獲得的事實來重建案例。儘管本書的撰稿人並未被要求遵從某種特定的方法,這三種方法的特徵還是非常明顯。
丹麥
托本·達姆和延斯·巴爾斯拜·尼爾森
丹麥景觀建築學
丹麥景觀學已經蓬勃發展了100多年。它早期起源於私人花園設計,但是自從20世紀30年代早期開始,景觀設計師已經廣泛涉獵了各種類型的項目,例如公園、住區設計以及高速公路設計和景觀規劃。二戰以後,景觀項目的數量和類型都飛速增長。有些景觀設計師的事業跨越了四五十年。在這個時期,新一代的景觀設計師逐漸形成。他們大多數在G·N·勃蘭特(G.N Brandt)和C·Th·索倫森(C.Th.Sorensen)的事務所里工作,並且組成了一個聯繫方便的網路系統,該系統提供了一個分享共同經驗以及傳統模式的平台(這在一個僅僅擁有五百萬居民的小國家來說是可以理解的)。阿內瑪麗·倫德(Annemarie Lund)在她的《丹麥景觀學指南》一書中談到“在20世紀30年代,幾位景觀設計師不斷地、充滿熱情地嘗試用各種各樣的幾何形式來創造富有趣味的空間”(1997:22)。在20世紀50年代,隨著項目的增加景觀設計師的數量增多了。起初的項目是住宅區景觀設計,隨之而來的是大量的為國小、中學、大學、培訓中心、健康護理機構以及文化機構和墓地等用地進行設計工作。
這些花園和景觀項目普遍具有功能、理性、實際和美觀的特徵。連微小的細部,技術施工都幾近完美。與當今的創造設計相比,這些園林簡單而質樸。(出處同上:23))
20世紀60年代,國際化的設計風格對丹麥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出現了偏愛運用橢圓、曲線以及稍稍交錯蜿蜒的線條來實現平衡的強烈傾向。“流線型的格子、優雅的鋼橋、充滿創意的照明設備,以及精細和複雜的鋪裝都是經常使用的效果。這些特徵甚至影響了一些國外的項目例如拉維萊特公園。(出處同上:26).
案例分析
哥本哈根布賴格(Brygge)島港口公園
項目數據
項目名稱:布賴格港口公園
位置:哥本哈根冰島碼頭
規劃時間:1993年12月1日初稿1994年規劃啟動
施工日期:1995年-2000年
耗資:2500萬丹麥克朗
410萬歐元(不含建築)
面積:2.8公頃(28000㎡)
景觀設計師:哥本哈根的安納莉絲·布瑞姆斯恩(Annelise Bramsn)
和保羅·傑森
業主:哥本哈根市,由道路與公園部代表
榮獲獎項:2003年丹麥城市規劃獎
作為此章節的案例分析,這個項目傳承了丹麥景觀設計中謙遜的、功能的、幾何化的以及始終如一展現精良技術等傳統。另一方面,這個港口公園反映了城市環境下休閒戶外生活的新方式。這種生活方式在巴塞隆納、柏林、荷蘭和法國更為常見。
概述
對於布賴格島社區的居民來說,建造這個港口公園是一個突破。多年來,當地居民與城市管理局因為這個地區的過度開發而存在衝突。突然有一天,大家意見達成一致,認為在這裡修建公園是最好的選擇。其中部分原因是,新一代的職員加入城市公園辦公室,另外世界各地成功的港口重建也對其造成了影響。
儘管這個港口公園借鑑了其他項目的思想,它的設計階段仍舊被認為是一種突破。由於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地中海形式的影響,在這裡使用了軟礫石鋪裝,深紅色的牆壁並提供了戶外休息和烹飪設施。為了保留積澱下來的傳統文化,因而保留了現有的人工痕跡,例如鐵軌和起重機軌道,甚至包括一棵當地居民在公園早期栽種的歐洲七葉樹(Aesculus hippocastanum)。著重強調了利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重現和諧,這一目前在丹麥景觀實踐中非常重要的主題。
1.1 從蘭格博(Langebor)橋向南看港口公園
設計師介紹
安納莉絲·布瑞姆斯恩(1941-1999年)在安德松(Sven-Ingvar Anderson)的景觀辦公室(1967-1970年)工作。1973-1999年,她先後擔任哥本哈根皇家建築藝術學院城市規劃與景觀系助教和副教授。她是一名致力於景觀規劃領域的教師、研究員以及作家。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景觀學領域中,自然以及自然資源與空間品質和美觀程度的關係。雖然安納莉絲參加了許多建築競賽,但是港灣公園是她為數不多的建成項目之一。
保羅·傑森(1929-)於1958年畢業於哥本哈根皇家建築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Architectural School)建築專業。從1962年到1988年他和其他合伙人一起開辦公司,之後又創辦了自己的事務所。從1972年起,他擔任布賴格島居民理事會主席。“在國際現代主義的影響下,保羅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如同他設計的斯特魯爾市政廳(Town Hall of Struer)可以看出,在70年代這種影響逐漸削弱。”“Nrrevangskirken教堂代表了丹麥式教堂的自由闡釋。它選用以當地風格為基礎的形式及材料,同時也受到些許後現代風格的影響。保羅還參與了當代建築辯論,主要涉及哥本哈根港灣更新問題”(穆勒Muller,1993,作者譯)。
項目背景
從1905-1908年,布賴格島曾經是一個垃圾填埋區。“Is”是丹麥語裡凍的意思,這個名字反映了港口這一部分的用途。與冰島和法羅群島交易的船隻會在此停泊。布賴格島還是一個有12000位居民的住區。他們居住在密集的5層公寓裡。平行於公園的主幹道的名字也叫布賴格島。二戰以後港口的活動迅速發生變化,這個區域的用途變得更加多樣。商業活動衰退了,碼頭旁的鐵路也廢棄不用。
20世紀70年代,布賴格島的居民指出住宅的密度太高,並且這個地區需要一座公園。居民的行動以及附近一個工廠的意外爆炸引起了對這個地區的關注。1971年,為了抗議在這裡建斯堪第納維亞酒店(Scandinavia Hotel)的計畫,一些居民團體自發的組織起來。儘管酒店的建設並未停止,但是通過這些團體以及居民理事會的努力,修建一個公園的想法卻逐步形成。1980年的爆炸表明,當地政府無法解決在高密度住宅區附近的化學物質泄露的問題,因此支持民眾需求的呼聲開始增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