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美拉之戰

高加美拉之戰

高加米拉戰役(The battle of Gaugamela),又譯作高加麥拉戰役、高加美拉戰役,或稱高加米拉會戰,指的是公元前三百三十一年十月一日馬其頓帝國與波斯帝國在巴比倫(今巴格達)以北的高加米拉地區進行的一場戰役。

基本信息

簡介

加美拉之戰,馬其頓亞歷山大大帝波斯帝國大流士三世進行的第二次決定性會戰,第一次為伊蘇斯之戰.
(圖)高加美拉之戰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在完成對埃及的征服之後,離開了之前冬天在尼羅河流域孟菲斯的休整,他們抵達了腓尼基,這之間發生了幾場無關痛癢的戰鬥,活捉了幾個總督之類的人物並處死了他們,隨後在克里特馬其頓均與斯巴達軍發生了衝突,隨後亞歷山大派遣了安福特拉斯的艦隊前去克里特支援他的騎兵和步兵。但是此時,亞歷山大滿腦子都想著與大流士的第二次對決,他並未對與斯巴達人的衝突表現得多么關心,而這次危機顯先醞釀成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有一點必須提及,在這之前雅典派出的官方使團曾在一次慶祝酒會上向亞歷山大提出釋放之前在格拉尼卡斯戰役被俘的人員,亞歷山大同意了,這很令人意外,因為他曾經在公元前333年拒絕了同樣的事情(當時亞歷山大對雅典提出釋放戰俘表現得非常傲慢),這次的釋放戰俘事件也可以看成是隊雅典局勢的一種變通,直接的益處就是隨後在與斯巴達的對決中,安提帕特總督得以擊潰敵人,穩固了亞歷山大的“後院”。
此時的大流士也沒有忘記自己在伊蘇斯之戰中被俘獲的家眷,他提出以割讓小亞細亞給亞歷山大換回自己的家人,但似乎亞歷山大對此不感興趣,儘管割讓哈里斯河與小亞細亞是那么的史無前例。也許是大流士態害怕戰爭,但是,兔子急了也會咬人,大流士在憤怒之餘最後一次提出以割讓從哈里斯河到誘發拉底河的所有領土和大量的金錢,並答應把自己的大女兒許配給亞歷山大從而簽訂一個盟約。但是,亞歷山大志在全世界,儘管包括帕曼紐在內的不少心腹大臣都勸亞歷山大接受這樣優厚的條件,但是後者不為所動,依然聲稱必須要整個波斯王國臣服於他,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顯然,亞歷山大在一輪威脅恐嚇之後開始了備戰。
讓我們來看看大流士手中的兵力;經歷了伊蘇斯的慘敗之後,大流士喪失了西部的資源,但是這也並不是壞處,來自巴格特里亞和索格蒂那的騎兵可以被大流士徵用,前者十分的驍勇善戰,另外加上一些從索格蒂亞娜北部地區所徵集的步兵,還有來自西印度的僕從軍隊。大流士的軍隊數量相當可觀,這些軍隊都在帕薩斯總督的指揮下,薩卡騎兵是傳統的重裝步兵,他們的馬匹身上都披上一層細密的鎧甲,一般來說,波斯騎兵比較注重使用長矛和尺寸較長的劍,這是重裝步兵/騎兵所必需的,但他們在技術上仍然無法與馬其頓的重裝步兵所對抗。
馬其頓重裝步兵最出名的武器就是“薩利沙”--一種長達7米的矛。這種長矛的重量相當的可觀!因此在使用的時候,馬其頓重裝步兵們會由256人組成一個16X16的方陣,前面第一排的人把長矛放平,第二排的人協助第一排的人使用長矛,他們基本是用身體推動第一排的人前進,這種沉重的長毛可以刺穿波斯軍隊使用的那種厚度在65mm左右的盾牌。在第一排人後面的士兵把長矛對空豎起,在第一排人遇敵之後放下長矛--這裡有一種說法,據說第二排人的長毛是搭在第一排人的長毛上面,即架在第一排人持長矛的胳膊上,這需要相當大的力氣!同時還要騰出一隻手來拿住盾牌--一般盾牌試用一條牛皮帶挎在肩膀上,另一隻手扶助盾牌,主要起到護住身體要害部位(心臟、胃等部位)。這裡要多說依據,真的很難想像如何來操縱這些重達100多公斤的裝備,還要保持完整的隊形,光是薩利沙的重量,即使放在現代一個健壯的成年人甚至是一個士兵也未必可以舉起他堅持15分鐘。
(圖)高加美拉之戰

伊蘇斯戰役中,馬其頓軍隊慣用的招數就是先用重裝騎兵衝垮大流士的第一排騎兵,然後騎兵向兩側分開,讓位於隊伍第二排得重裝步兵解決戰鬥,因為波斯軍的主力輕裝步兵就是位於騎兵的後方,這樣的布陣很不科學(也許亞歷山大分析過波斯軍的戰術安排才敢在伊蘇斯兵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敢於迎戰吧),可憐的波斯輕裝步兵被馬其頓的重裝步兵用薩利沙挑的血肉橫飛,之後被衝垮的波斯軍就由馬其頓輕裝步兵來完成最後的絞殺。高加美拉戰役中對於波斯軍隊數量的記載十分的模糊,有的說法是20萬步兵和45萬重裝騎兵,有的說法居然是100萬步兵和40萬騎兵,儘管有誇大的成分,但是仍然可以肯定高加美拉戰役中波斯軍隊占據著很大的人數優勢。
話題回到戰前準備上,由於巴比倫是波斯帝國最後征服的地區之一,因此大流士並不準備在這裡作戰,他的理由是臣民不夠忠誠,公元前331年夏天,大流士派出一支由東敘利亞總督馬扎亞斯指揮的軍隊去阻截亞歷山大的軍隊度過幼發拉底河。大流士澤率領軍隊跨過美索布達米亞平原,抵達阿拉伯半島上的戰場--高加美拉。
他的對手亞歷山大經過大約2個月的時間,擊退了馬扎亞斯的騷擾部隊和波斯騎兵,但亞歷山大並未向誘發拉底河前進,而是選擇了底格里斯河,他們認為那裡有可供戰馬食用的肥沃草原,在這個行軍過程中,波斯軍隊派出的偵察隊一直在觀察著馬其頓軍隊的行程,其中一些波斯偵察兵很倒霉的被俘,亞歷山大從戰俘口中得知大流士可能在底格里斯河的一些渡口等待亞歷山大,於是他加快行程,於9月到達底格里斯河。但是到達底格里斯河之後並未發現大流士的軍隊,而此時遠在高加美拉的大流士還在忙於派他的軍隊去執行堅壁清野的任務。9月18日,亞歷山大的軍隊完成渡河,在這裡修整兩天之後亞歷山大的軍隊沿著庫爾德山右側東進,直到9月24日,一支亞歷山大的騎兵隊伍發現了波斯軍的騎兵,亞歷山大親自率領一支騎兵部隊活捉了幾名戰俘,從戰俘口中得知波斯軍隊就在150里之外的馬克盧卡山丘下。於是他命令軍隊修整四天,次日晚上亞歷山大的先頭部隊再一次和波斯人的前哨遭遇,雙方沒有什麼大動作,因為都不願意在夜間開戰,馬其頓軍得以窺視整個戰場地形。
當天夜裡,亞歷山大招集手下軍官開始布置陣型,士兵們則整夜的保持陣型以防波斯人的偷襲。亞歷山大鄉福波斯神獻祭,保佑他在第二天的戰鬥中有神靈的庇佑。第二天一大早,亞歷山大身穿戰袍出現在他的盟友面前,他請求宙斯相助,據說當時立刻有一支鷹從馬其頓陣前飛過。
馬其頓騎兵仍然是老陣型,前翼:重裝步兵位於佇列
(圖)高加美拉之戰
的最前方,左邊則是輕裝步兵,右邊是亞歷山大本人率領的騎兵部隊。在馬其頓軍的左翼是希臘人的騎兵和色撒利人的部隊,右側則是希臘人的輕裝步兵和輕裝騎兵。中翼:馬其頓最重要的輕裝步兵、希臘僱傭軍、法薩盧騎兵。在每個隊伍的後面都有由輕裝步兵和弓弩兵組成的支援部隊,左翼和右翼之間的空隙由色雷斯步兵保衛。
波斯軍隊當中由大流士和他的親戚以及一部分大臣的衛隊組成的皇家衛兵和騎兵組成的精銳位於隊伍中間,還有一部分希臘僱傭軍。隊伍的前方是波斯軍著名的鐮刀戰車和西印度的象陣,隊伍後方是輕裝步兵部隊和來自敘利亞的部隊,隊伍右翼由來自東達帕西亞、美索布達米亞地區徵招的部隊組成。波斯軍最強大的左翼由來自本土的騎兵、巴克特里亞騎兵、薩卡騎兵、以及不少於100輛的鐮刀戰車組成,他們負責對付亞歷山大的精銳騎兵。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戰鬥是在某一天的某個特定時間開始的,那是電影橋段,大家也不要以為這場戰役是一口氣打完的,他分成若干個小戰役。史料對此的記載模糊不祥。由於戰鬥在9月末進行,當時正值中東的夏季,因此雙方都顯得燥熱不堪,戰鬥剛開始的時候,波斯軍隊保持了一個鐵桶般的陣型,他們企圖包圍亞歷山大,而亞歷山大的目的似乎是何大流士本人正面對話,波斯軍隊的整個左翼與馬其頓的輕裝步兵遭遇,他們起於引導馬其頓軍隊向他們的左翼移動,因為那裡有100多輛鐮刀戰車在等候馬其頓大軍。波斯軍隊的陣型過於緊密,因此他們無法迅速移動,馬其頓軍頓的重裝步兵舉著“薩利沙”長矛不可阻擋的向波斯軍隊的右翼移動,馬其頓軍隊的左翼由大臣帕曼紐指揮,他們的任務就是原地不動阻擋波斯人的進攻,而整個進攻任務交給了馬其頓軍的右翼精銳,實際上,左翼帕曼紐的軍隊還有一個重要的職責,他們要充當預備隊,在亞歷山大的右翼軍衝垮波斯軍隊並找到對方空隙的時候插進去,進一步的打擊波斯軍隊,他們很清楚波斯軍隊一旦第一層被衝垮那么它們的第二層步兵將不堪一擊,那將是希臘僱傭軍和馬其頓輕步兵的到手獵物。而波斯人之所以保持密集的陣型,為的就是不被馬其頓的精銳騎兵衝垮,這樣波斯人的騎兵就可以伺機從中切斷馬其頓大軍從而為鐮刀戰車創造戰機。
(圖)高加美拉之戰高加美拉之戰

亞歷山大的騎兵部隊到達波斯人的陣前時,在他側翼負責掩護的薩卡騎兵則與波斯人的第一波陣形展開戰鬥。波斯人的右翼部隊則遭遇了馬其頓的希臘僱傭軍和米尼達斯騎兵。這是雙方的第一次遭遇戰。大流士寄予厚望的鐮刀戰車出擊,但是由於波斯騎兵太過不爭氣,馬其頓重裝步兵並未被衝垮陣型,他們根本不用做什麼,他們身後的弓弩兵,擲標槍兵就輕而易舉的殲滅了波斯人的鐮刀戰車。
波斯人也並非一無所獲,波斯右翼軍的組織的騎兵+鐮刀戰車的衝鋒很快的沖入了馬其頓軍左翼防線的空隙中,左翼希臘人的騎兵部隊並未能對波斯人造成多大的傷害,只不過這次衝鋒波斯騎兵成功的攻下了馬其頓的大本營,可惜亞歷山大和一批高級將領不再,據說當時帕曼紐向亞歷山大請求救援,但被亞歷山大拒絕了。
(圖)高加美拉之戰高加美拉之戰

此時的亞歷山大不管它的左翼遭到如何的穿插,也不管是否要回援大本營,他的心思全都放在了右翼上,因為右翼是對這場戰役有決定作用的,米尼達斯的騎兵和亞歷山大親自率領的騎兵部隊發起了對波斯軍的衝擊。而波斯軍隊左翼指揮帕薩斯指揮下的騎兵部隊和巴克特里亞部隊在移動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空隙。亞歷山大的騎兵在左,他本人和他的騎兵部隊位於陣前,他的重裝步兵略微前初,形成一個斜型的進攻佇列,這很像是一個^型,我無法描述得很具體,這個陣型不斷的拉平,伸展,很快的波斯軍隊左翼的重裝步兵暴露在外面,馬其頓軍隊的“薩利沙”長矛陣步步緊逼。波斯軍隊的陣型越來越亂。不少人開始恐慌的逃跑,但是由於波斯軍隊的陣型過於擁擠,他們很多人被馬其頓軍隊的長矛刺穿,隨即跟進的輕裝步兵抽出短劍一個一個的斬殺掉隊的波斯士兵。馬其頓軍隊的陣型組織得十分出色,騎兵與重裝步兵的配合十分的到位,儘管他們的左翼一度告急,但是右翼在亞歷山大堅定的領導下仍然堅持戰鬥,很快的波斯軍的主力右翼被衝垮。實際上大流士本人在看到馬其頓騎兵揚起的巨大灰塵時就有逃跑的念頭。這場騎兵大戰是整個戰役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戰鬥的成敗就在這場大對決中確定。
此時馬其頓軍隊的左翼再也支持不下去了,儘管右翼獲得了成功,但是他們的左翼卻被包圍了。左翼和中間的步兵之間無可避免地出現了一個空隙,亞歷山大也並未打算去照顧左翼的部隊,他實在是沒有多餘的精力。波斯軍隊右翼當中充當掩護任務的波斯和印度騎兵一度突入到馬其頓軍的陣中,但是他們很快就被希臘僱傭軍和米尼達斯的騎兵擊退。儘管左翼的局勢嚴峻,但是處於地形的優勢,帕薩斯可以指揮自己的軍隊從容的撤退,弓弩兵的掩護也起到的一定的作用。左翼的部隊被波斯軍隊的騎兵反覆的衝擊。據說此時帕曼紐向亞歷山大球援,正是這個求援使得亞歷山大放棄了對大流士的追擊。由於亞歷山大還在持續的追擊大流士及其逃亡者,他也只是口頭答應了這個請求,他還是率軍追擊到夜間才撤回。此時步兵開始展開互相的對決,逐漸的,波斯的中均被馬其頓軍衝垮,大流士逃亡的訊息迅速的傳到了波斯軍的右翼,他們逐漸的退卻了。混亂之中馬其頓重裝步兵和色撒利騎兵開始了對波斯軍殘餘的追擊。一路上騎兵們不斷了遇到潰散的波斯騎兵、西印度騎兵和步兵。他們也沒有過多的顧及這些殘兵。
高加美拉戰役基本上拉下了帷幕,戰役以波斯軍隊的失敗而告終,但是這場戰鬥雙方的傷亡和伊蘇斯戰役比起來簡直小巫見大巫,因為波斯軍隊的中軍被亞歷山大迅速擊潰,因此雙方的戰鬥並沒有過多血腥的廝殺,反倒是擔任左翼側翼掩護的馬其頓步兵損失慘重。
高加美拉戰役與之前的伊蘇斯戰役異曲同工,伊蘇斯戰役中同樣是承擔側翼掩護任務的色薩利人騎兵部隊和輕裝步兵由於跟不上亞歷山大迅速的突擊、而被遠遠的甩在了品那拉斯河對岸,這使得戰況一度不利,波斯軍隊的騎兵在伊蘇斯戰役發揮了關鍵的作用,而在高加美拉戰役則一塌糊塗。由於在伊蘇斯戰役中波斯軍隊潰敗時被擠在一個狹隘的隘口,因此馬其頓的騎兵、重裝步兵得以屠殺波斯軍隊。而在高加美拉戰役由於亞歷山大沒有做過多的乘勝追擊,因此並沒有出現伊蘇斯戰役那樣的一邊倒的屠殺。換言之,高加美拉戰役在戰略上的作用遠遠要高於第一次的伊蘇斯戰役。
伊蘇斯戰役是馬其頓和波斯的第一次交手,馬其頓可以說是險勝,但是在戰術上,馬其頓軍隊的方陣是富有創造性地,波斯軍隊的殺手鐧就是鐮刀戰車和重裝騎兵,但是這要求重裝騎兵必須先衝垮對手的陣型,製造出一個巨大的空當,或是利用重裝步兵的“質量”“數量”優勢去壓垮對方的陣型來迫使對方進入鐮刀戰車的攻擊範圍。
馬其頓軍隊的戰術顯然更具有針對性,正應了那句話,戰術是死的人是活的。亞歷山大這兩次戰役都是率領精銳主力尋找大流士本人決戰,“擒賊先擒王”,兩次戰役中馬其頓軍隊都是先用優勢騎兵來設法鬆動波斯軍的陣容,然後由重裝步兵來扯開對方的防線,這時亞歷山大和他的皇家騎兵部隊就開始尋找位於波斯軍第二波陣容的大流士及其精銳,這個戰術對其他側翼的部隊要求極高,他們必須能抵擋波斯軍隊的反衝擊,尤其是不能被波斯軍隊扯亂陣容,一旦兩翼之間出現空隙,波斯軍的鐮刀戰車方陣將對以輕裝步兵、輕裝騎兵為主的馬其頓側翼部隊形成巨大的威脅。但是亞歷山大顯然是想到了這一點,他把為數眾多的弓弩兵,標槍投擲兵配備給側翼的色撒利騎兵,事實證明這些弓弩冰以及標槍投擲兵對戰局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波斯軍隊顯然沒有吸取教訓,第一次伊蘇斯戰役的虧第二次高加美拉戰役又再次吃到。也許大流士過於相信數量可以壓倒質量,因此兩次戰鬥的布陣上並未出現太多的不同。波斯軍隊缺乏足夠的弓弩兵、訓練有素的可以對抗馬其頓重裝步兵薩利沙長矛的軍隊,這是他失敗的關鍵,過於沉浸在對巴比倫這樣的小國的征戰中也多多少少對波斯軍隊產生了影響。
馬其頓軍隊頭一次闡述了“兵不在多在精”這樣一個道理。快速移動、擁有強大戰鬥力的輕騎兵如同突擊隊一般橫掃波斯軍的精銳,尋找對方精銳作戰就是馬其頓騎兵的戰鬥任務,其餘為數眾多的波斯步兵、鐮刀戰車兵和突入馬其頓陣營的波斯騎兵則交給弓弩兵來對付,剩餘殘存的波斯軍則由可怕的長茅來對付,馬其頓軍隊這套分工組織清晰的戰術是未來幾百年之內的經典軍隊戰術,直到羅馬軍隊方陣和漢尼拔的出現才接替了馬其頓方陣。
這是戰術的必然,亞歷山大卓越的指揮才能在一次得到了發揮,他出色的布陣使自己的騎兵和波斯的精銳騎兵交戰並擊潰對方,儘管他的左翼承受了巨大的壓力,但是他們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亞歷山大對戰役得出色把握只是一個方面,左翼帕曼紐指揮下承受波斯軍右翼巨大的壓力也是戰役取勝的關鍵,儘管他不太受亞歷山大的喜歡,亞歷山大總是認為它“缺乏進取精神”。
大流士則一路逃亡到巴比倫,這之間他手下的騎兵部隊和一部分殘餘僱傭兵和他會合,大流士經底格里斯河最終逃到了巴比倫,這期間不甘心的亞歷山大親自組織了一次進攻企圖抓住大流士,但是沒有成功。
高加美拉戰役之後馬其頓軍隊順水推舟的攻下了巴比倫城。亞歷山大進入巴比倫城之後身穿華麗的錦袍,頭戴王冠,坐在繳獲的印度大象身上驕傲的向人群宣布它才是小亞細亞真正的國王,迎接他的是熱情的人群和滿街的鮮花。它取代了大流士和他的波斯帝國,並且他還向更多的偏遠地區發放戰利品,恢復他們的自治,這包括普拉提亞。他在巴比倫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並被封為巴比倫新的國王--一個榮譽的稱號而已。這是亞歷山大征戰史上的一個高峰。
在征服了北印度之後他未能征服南部印度,隨著亞歷山大這顆帝王之星的隕落,龐大的馬其頓帝國隨之瓦解,一代帝國的傳奇就這樣結束,希臘諸邦再次陷入內亂之中,恐怕亞歷山大和緋力的靈魂也沒有想到吧,他們一手締造的大帝國,就這樣的瞬間垮掉。隨後,新的歷史開始,更加強大的帝國隨即誕生,漫漫歷史長河裡,亞歷山大和他的馬其頓方陣只是一個小單元,但留給我們的,是永遠的回憶,一個橫跨三大洲的軍事霸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