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博物館

體育博物館

體育博物館,全稱中國體育博物館。位於朝陽區安定路。1990年開館。建築面積7 200平方米,展出面積2 510平方米。

基本信息

簡介

展室分為中國古代體育廳、中國近代體育廳、新中國體育成就廳和奧林匹克運動爭光廳。共收藏古今體育文物4 700余件,珍貴體育文物圖片5 000余幅。中國古代體育廳,分先秦、三國、兩南北朝五代4個部分,展示了中國古代體育發展的軌跡;中國近代體育廳,表現的是鴉片戰爭到1949年這一段時期中國體育的發展歷程;新中國體育成就廳,用圖片、模型和實物表現了黨和國家對體育事業的關懷以及民眾體育、體育場館建設等方面的輝煌成就;奧林匹克運動爭光廳,展現了中國參加奧運會和中國人民發展奧林匹克運動的歷史。

發展歷史

建館以來,還舉辦過各種臨時展覽,如第十一屆亞運會體育集郵展覽;弘揚北京亞運精神巡迴展覽;爭辦2000年奧運會展覽;奧林匹克運動百年展、中國健兒在巴塞隆納展;開放的中國盼奧運展;賀龍與體育展;新中國體育成就展;輝煌的五年——中國體育成就展;奧林匹克世紀行展等。其中第十一屆亞運會體育集郵展覽,共展出30個國家和地區的207部、1 374展框郵票。先後接待了國際奧委會官員60余名,其中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兩次參觀並贈送了紀念品。編輯有《中國體育文化五千年》、《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世界體壇頂峰的中國人》等著作。1992年5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6月被國家體委命名為“國家體委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新博物館建設

中國體育博物館新館預計在2007年竣工,2008年7月開館接待觀眾。

根據初步規劃方案,中國體育博物館新館建築面積約2萬平方米,內設中國古代體育廳、中國近代體育廳、新中國體育廳、民族體育廳、奧林匹克與中國廳、體育集郵廳、體育藝術廳、武術廳、中國優勢項目廳、體育紀錄廳10個陳列展廳和3個臨時展廳。

為契合數字奧運的宗旨,要建設一個名為“動感體育”的數位化體育博物館,將採取三維動畫保存體育文物。

本體育博物館有20項的體質體能檢測或自測,或者參加足球、棒球、高爾夫等趣味遊戲,甚至可以在名棋手的指導下下棋、登獎台感受升國旗等等。

中國體育博物館地基出現不均勻下沉,85%以上的地板與牆體已經出現貫通性開裂,承重鋼樑斷裂,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在日前舉行的2005年北京數位化博物館研討會數字奧運博物館分論壇上,中國體育博物館文物部主任於學嶺透露驚人訊息。

事實上,這座博物館投入使用不到15年,而按照一般的建築設計要求,博物館的使用年限應該在100年左右。

前幾年基本停辦展覽(現狀)

到體育博物館進行實地採訪時了解到,出於安全考慮,體育博物館已經於2002年基本停止承辦展覽和接待觀眾。辦公人員也從原來的地下室遷到了旁邊的檔案館和曲棍球館。

體育博物館位於奧體中心東門南側,建築面積為7100平方米,展出面積2510平方米;館藏古今體育文物逾4700件、珍貴體育文物圖片逾5000幅,是中國惟一一座收藏、陳列、研究、宣傳體育文物和體育史料的專業博物館。

據於學嶺介紹,體育博物館由國家體委(現為國家體育總局)1983年決定籌建,被列入1990年北京第11屆亞運會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的建設計畫。1990年9月,博物館竣工;9月22日,即第11屆亞運會開幕的同一天投入使用。1991年,該工程獲得國優特別魯班獎。

迄今為止,博物館使用了不到15年。

出現的問題

外部——牆與地交接處有2厘米裂縫體育博物館外觀是一個八角形的不規則建築體,共兩層。記者看到,外牆表皮已經鼓起脫落且有一些1米多長的輕微裂紋。“前不久剛粉刷過,所以看得不是很明顯。”國家體育總局文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秦燕慶說,博物館外部的一些地磚已經突起約1厘米,且外牆與地面的交接處大部分已經出現裂縫,最寬的地方有2厘米左右。內部——支撐建築的橫樑裂了1米在博物館八角形展廳中央,記者發現支撐整個建築的中間橫樑已經多處出現約1米長的裂紋。地下室的絕大多數地面已經出現網狀裂縫。尤其是原展宣部的辦公室,記者看到有兩面牆的對角線上都橫亘著一條貫通的裂縫。

工程鑑定部門進行鑑定時挖開的牆皮和地面都還清晰地存留,可以看到沿著外牆的裂紋裡面的磚也已經碎裂。

館藏——鐵皮箱存文物防漏水

在一間廢棄的管道間裡,記者看到下水管道上仍然有一道20厘米左右高的水印。

“雨季的時候,從樓頂一直漏到地下室。我們也在房頂做過防水層,但過不了多久又不行了”。

秦燕慶說,他們特製了鐵皮箱保存文物,但還是提心弔膽的。

由於沒有合適的存放地點,博物館的幾千件文物仍留在地下室的庫房裡。

體育總局兩請鑑定機構(鑑定結果)

事實上,早在2001年,博物館就已經出現了問題。於學嶺說,當時他們就向國家體育總局反映了情況。“體育總局非常重視博物館反映的情況。”秦燕慶說,體育總局專門請了權威專家對博物館的安全性和結構情況進行了兩次評估,做了兩份檢測報告。

建材不達標地基有下沉

2001年12月12日,清華大學結構工程研究所做出了《中國體育博物館房屋安全檢測報告》。該報告提供了5條鑑定結論。

報告稱,博物館實際使用的牆體砂漿與設計標明的不符,其平均強度遠未達到設計標明的強度要求。

專家認為,從裂縫分布看,絕大多數與外牆垂直的內隔牆上均有自上向下、沿45度角走向的斜裂縫,最大寬度達到0.8毫米。這說明地基有明顯的不均勻沉降,無法撐起“上層建築”。

對此,秦燕慶說,雖然報告已經基本說明了問題,但對其安全性的分析還是不夠具體。

建築結構設計不合理

考慮到鑑定結果將作為博物館能否繼續使用的主要依據,國家體育總局又請了國內建築結構方面的鑑定權威———國家工業建築診斷與改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對博物館進行了二次鑑定。

2002年4月8日,該研究中心做出了《中國體育博物館結構檢測鑑定報告》。與第一份報告相比,這份報告的內容更加詳盡,並配有相關的圖表和照片。

這份報告依據的檢測標準主要是有關紀念性建築結構的標準和規範(《建築結構可靠度設計統一標準》等),共提供了7條檢測鑑定結論。

報告認為,博物館95%的牆體與80%的樓板裂縫貫通,開裂原因主要是砌牆用的建材強度不夠,受溫度影響發生變形以及受力不均導致地基不均勻沉降。

值得一提的是,這份報告首次提到了建築結構設計存在不合理現象。

報告稱,屋頂部分梁與屋架有較大錯層,在整體連線差的情況下,支撐屋架柱仍直接搭在樑上,這必然導致力量分布不均。此外,博物館內沒有空調調節溫差,這勢必導致建築結構隨溫差收縮而出現裂縫。

報告建議,在加固施工難度大且後期維修費用大的情況下,體育博物館應予以拆除。

建設初期就存隱患

專業鑑定結論表明了體博的諸多問題。

據體博文物部於學嶺主任介紹,體博不是亞運會的主體工程。該工程是所有亞運工程中開工最晚,卻和其他工程同時竣工,因此建設時間比較倉促。當初選擇建在奧體中心,主要是因為大部分新建的體育場館都集中在這裡。

於學嶺說:“其他場館沒聽說出現下沉或者嚴重的質量問題。”

根據建築學的一般常識,造成建築體地基不均勻下沉主要是因為地下黏土層不能承載樁基的重量,而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建設質量問題,二是設計問題。

為調查這些問題,記者首先在北京市城市建設檔案館找到了《中國體育博物館基建施工技術檔案》的檔案。

檔案記載:“由於開工較晚,設計也倉促,開工後問題較多,給施工帶來諸多困難,所以在施工過程中不斷出現修改,因而設計變更洽商較多。屋面大部分是採用彩色金屬複合屋面板,雖然優點較多,但漏雨問題一直沒能很好解決,後來採用膠片板覆蓋,才解決了滲漏問題。”

由此可見,在工程建設之初,該工程就已經存在了很多隱患。

竣工時有驗收證明

按照《中國體育博物館基建施工技術檔案》記載,體育博物館工程與中國武術研究院一起由中信華美工程公司牽頭設計,體育博物館的設計由廣播電影電視部設計院負責,建設單位為北京農建總公司城鄉二建公司第一施工處。

工程施工方———北京農建總公司城鄉二建公司第一施工處,現已改名為北京城鄉欣瑞建設有限公司。該公司工程部齊先保部長接受了記者採訪。

對於博物館地基出現不均勻沉降的問題,齊部長表示施工方沒有責任。“我們做工程時,每做完一個部分,都要進行驗收。如果我們沒有按照設計要求施工,施工存在問題的話,是不可能通過驗收的。”

在《中國體育博物館基建施工技術檔案》檔案中,確實有一份《工程竣工驗收證明書》,驗收意見標有“施工質量優良”,證明書後有驗收人員的簽名。

此外,該檔案中還有6份驗收記錄,除一份提出了一定改進意見外,其餘5份均為驗收合格。

齊先保還向記者出示了一份該工程施工記錄檔案的複印件。檔案中顯示“體博館工期緊、任務重,在全部亞運會工程中開工最遲,但同步竣工。地下水位高,施工難度大”。

驗收簽字追出謎團

檔案中提及的工程設計方———廣播電影電視部設計院,現已更名為中廣電廣播電影電視設計研究院。對於體育博物館的現狀以及檔案的記載,該院吳春舉院長提出了異議。

吳春舉表示,在對院裡的設計契約和設計文檔圖紙檔案進行查閱後,並未發現與體育博物館有關的任何資料,他本人對這個工程也沒有任何印象。

記者提醒吳春舉,在《中國體育博物館基建施工技術檔案》檔案中,有廣播電影電視部設計院的設計圖簽,而且在《工程竣工驗收證明書》中,設計單位的簽名為“吳某某”(由於簽名字跡潦草,後面兩字無法辨認)。

對此,吳春舉專門派人進行了調查。在查看檔案館的檔案複印件後,吳春舉認為,“吳某某”的簽名有可能是“吳景平”。“這個肯定不是我簽的,那個名字也不是我,而且我們院也沒有吳景平這個人。”

吳春舉還表示,他本人是空調方面的專家,不可能負責博物館結構方面的設計。

至於為什麼檔案中會使用原廣播電影電視部設計院的設計圖簽,吳春舉表示,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的設計行業管理並不規範,使用別人的空白設計圖簽畫圖的情況是存在的,“因此不排除其他設計單位在廣播電影電視部設計院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了我們的空白圖紙”。吳春舉還說,他們原來確實遇到過別人冒用他們名字的情況。

那么,這個設計圖紙和簽名到底是從哪來的?在吳春舉的提醒下,記者將目光轉向當年牽頭體育博物館和武術研究院設計的中信華美工程公司。但經記者調查,中信華美工程公司已不復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