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例

著作的編寫格式或文章的組織形式叫體例。體例包括的具體內容有:標題、斷限、序言、評議、註解、目錄、凡例、索引等項內容。清代桐城史學家姚仲實在《史學研究法》一書中說:“史之為法大端有二:一曰體(指體裁——引者);二曰例(指類例——引者)。必明乎體,乃能辨類,必審乎例,乃能屬辭,二者如鳥有兩翼,車有兩輪,未可缺一也。”

釋義

詞目:體例
拼音:tǐ lì
基本解釋
1.
[stylistic rules and layout]∶著作的編寫格式;文章的組織形式;編輯部或印刷所對於拼法大寫標點、排印和版面所遵循的習慣
2.
[guiding principle and detail rules]∶綱領與細則3. [rule]∶辦事的規矩
詳細解釋
1.
著作的編寫格式;文章的組織形式。《宋書·傅隆傳》:“ 漢 興,始徵召故老,蒐集殘文,其體例紕繆,首尾脫落,難可詳論。” 清 惲敬 《答來卿書》:“而其用意用法之巧勝,有不可勝求者,略舉數篇,以為體例。” 王鵬運 《<彊邨詞>序》:“拙集既用《味梨集》體例,則《春明花事》諸詞,其題目擬《金明池》下書《扇子湖荷花》,題序則另行低一格,而去其‘第一’、‘第二’等字,似較大方。”
2. 綱領制度和內容細則。《晉書·李重傳》:“臣以革法創製,當先盡開塞利害之理,舉而錯之,使體例大通而無否滯亦未易故也。”
3.
成規;慣列。 宋蘇軾 《相度準備賑濟第一狀》:“欲乞檢會去年體例,更賜加數。” 元 馬致遠 《陳摶高臥》第三折:“無那舞蹈揚塵體例,只打個稽首權充拜禮。” 郭沫若 《今昔集·論儒家的發生》:“ 正考父 的《鼎銘》是法誡語,不合體例,不能認為它是真的。”

簡介

可以將史書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根據編排的年代跨度長短的情況,又分為通史和斷代史;也有以國家為單位來分別記敘歷史的,稱國別體

1.編年體:

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編年體史書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因為它以時間為經,以史事為緯,比較容易反映出同一時期各個歷史事件的聯繫。如:《春秋》,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左傳》,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原名《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名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資治通鑑》,是我國編年體通史的傑作,北宋司馬光(1019—1086)主編,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記載了1362年的歷史,花了19年的時間編寫成的。
漢紀》是記述西漢歷史的史書,體例為編年體,三十卷,作者是東漢時期的荀悅荀悅(公元148年~公元209年),字仲豫漢獻帝時做過侍講,後來任秘書監、侍中。著作有《申鑒》等。漢獻帝覺得班固的《漢書》難懂,於是讓荀悅根據《左傳》編年紀事的體例寫《漢紀》供他參閱。《漢紀》共約十八萬字,不足《漢書》的四分之一。時間起於漢元年(前206年),止於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由於荀悅寫此書的目的是為了讓漢獻帝了解《漢書》,所以主要是在對《漢書》進行刪節的基礎上完成的,內容和《漢書》基本相同,區別不大。
荀悅漢紀》的地位,主要體現在促進了《春秋》和《左傳》所用的編年體形式的成熟化。通過他的努力,編年體逐漸完善起來,成為和紀傳體並重的兩種基本史書體裁。書中常用“荀悅曰”的形式發表有見地的史論,行文流暢,成就很高,受到後人讚揚。現在,常見的版本是《四部叢刊》本。
(所以,現在更為流行的說法應該是《漢紀》是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
資治通鑑》是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2.紀傳體:

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紀傳體史書的突出特點是以大量人物傳記為中心內容,是記言、記事的進一步結合。從體裁的形式上看,紀傳體本紀世家列傳、書志、表的綜合。本紀,基本上是編年體,兼述帝王本人事跡。世家,主要是記載諸侯和貴族的歷史。列傳,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傳記。書志,是關於典章制度和有關自然、社會各方面的歷史。表,是用來表示錯綜複雜的社會情況和無法一一寫入列傳的眾多人物。優秀的紀傳體史書把這些體裁配合起來,在一部史書里形成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它既有多種體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規格。如《史記》、《漢書》等,西漢史學家司馬遷首創紀傳體史書之後,我國古代的“二十五史”都是這種體例。《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敘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共約3000年的歷史。總計130篇,包括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共約52萬餘字,由西漢司馬遷著。

3.紀事本末體:

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者是南宋的袁樞,他的《通鑑紀事本末》就採用這種體例。紀事本末體,既不同於編年體之以紀年為主,也不同於紀傳體之以傳人為主,而是以記事為主,把歷史上的大事,詳其首尾,集中表述其過程。無論是編年體還是紀傳體,在記事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4.國別體:

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又稱國記,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於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歷史。它最初的記錄者可能是各國的史官,在春秋戰國之際由晉國的史官編纂成書。《國語》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的多,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西漢後期的劉向校理群書,加以整理,去其重複,得33篇,按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中山12國策,定名為《戰國策》。晉陳壽三國志》記載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

5.通史:

主要特點是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資治通鑑》。

6.斷代史:

主要特點是只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分為12篇紀、8篇表、10篇志、70篇傳,共100篇,80來萬字。記事上起漢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歷史。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記》以外,均為斷代史
以上的六種體例是按不同的標準分的。實際上,同一史書按不同標準可同時歸入不同的體例。如《三國志》,就既是紀傳體史書,又是國別體史書,同時還屬斷代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