騾馱轎

騾馱轎

騾馱轎,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民間婚俗中的一種迎娶工具和婚 騾馱轎 俗習慣,是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概述

馱轎,是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民間婚俗中的一種迎娶工具和婚
騾馱轎
俗習慣。騾馱轎,即騾馱的花轎,是用兩頭騾子一前一後馱(架)著的轎子。由於黃土高原丘陵密布,黃河十八灣,交通十分不便。地處長城沿線的平魯的道路更是崎嶇難走,騾子適宜在山區溝壑跋涉,城鎮、鄉村運輸也全靠人背、騾馱才能完成。為此,騾馱驕婚俗,在清水河黃河沿岸、長城沿線的農村十分盛行,而且歷史久遠。後來,騾馱驕這種婚俗習慣,流傳到了偏關縣,以及內蒙古清水河縣準格爾旗境內。2006年,收錄於中國民間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騾馱轎
所屬地區山西 · 朔州 · 平魯區
遺產編號Ⅹ-5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平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遺產級別

起源與發展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自然的生活方式,使騾馱轎婚俗凝聚著淳樸。騾馱轎這種古老拙美的娶親方式,馱著的是農民的希望和期盼,承載的是歷史、文化、風情和黃河流域深邃的農耕文明。黃土高原丘陵密布,黃河十八灣,交通十分不便。長城沿線道路更是崎嶇難走,騾子適宜在山區溝壑跋涉,城鎮、鄉村運輸也全靠人背、騾馱才能完成。為此,騾馱驕婚俗,在清水河及黃河沿岸、長城沿線的農村十分盛行,而且歷史久遠。
民間口碑傳說,漢代有一戶農家的兒子到了婚配年齡,與一戶少數民族的姑娘情投意合,雙方選定了完婚的吉日。這天新郎家按照漢族風俗一大早抬著花轎到女家迎親,由於路程遙遠,花轎到達女方家時已是前半晌了,如果再由人抬轎,恐怕會誤了中午拜堂的時辰。女方父母認為騎騾子既能節省時間和腳力,又符合自家的身份和習慣,遂從自家畜棚里拉來兩頭騾子,用皮繩和長木桿將花轎架在中間,裝飾一番,讓女兒乘上到婆家完婚。騾子不懼山高坡陡,且順從人意;騾馱轎經過一番打扮,顯得英武瀟灑,為迎親隊伍增添了異樣色彩,受到鄉親們格外讚譽。從此,騾馱轎成為平魯當地婚俗的一種固定模式流傳下來,出嫁女也以乘坐騾馱轎為一生的榮耀。
平魯騾馱轎至遲在清代已具備了民間職業的形態,家庭內部父子傳承是其主要特徵。娶親方需提前一個月約定騾馱轎,給“騾夫”放下預訂金。清末民初年間,當地訂轎費為一塊大洋;新中國成立後,由人民幣兩元至五元、拾元至現今的一百元。騾夫在娶親的前一天下午趕到娶親人家中住宿,次日凌晨便整裝出發。完成娶親回到新郎家歇腳,中午婚宴上與送親的舅舅一起坐首席。婚宴結束後,新郎家付清雇用騾馱轎的佣金,民國時期一般約5塊大洋(包含事先的一塊訂金),如今一般是400至500元人民幣,此外還要贈送三尺紅布、兩瓶白酒、一條紙菸。至此,騾夫便可趕著騾馱轎離去。
騾馱轎是平魯民間人生禮儀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地文化變遷的見證,也是中華民族婚俗文化完整性、多樣性的見證。如今,當地騾子飼養減少,製作和馴畜技藝流失,從業人員傳承難以為繼,美輪美奐的騾馱
轎瀕於滅絕。

工藝與風俗

騾馱轎的製作與裝飾工藝,成為平魯民間傳承久遠的工藝絕活。騾馱轎轎身長2米,高1.5米,上部寬90厘米,兩根長桿和馱架、馱鞍、皮帶、鐵軸巧妙組合,無論是上坡下坡、拐彎直行,都靈活自如、平穩和諧。飼馴騾子的技藝和駕馭技術也有一套口傳心授的方法,尤其是馴養騾畜適應各種熱烈場面和特殊地形,均有訣竅。 花轎坐在兩根長長的轅架上,並固定在轅木之中。花轎為長方形,轎頂呈拱型,花轎除留一扇門便於上下外,轎子整體封閉。花轎的四根立柱雕滿龍鳳,刻著花紋,木花棱上雕有“鴛鴦戲水”、“五子登科”、牡丹花等吉祥圖案。娶親時,花轎由大紅綢蓋頂,兩邊的轅木也用紅綢纏裹,紅綢幃子扎邊,並銹有富貴花開、丹鳳朝陽和百子圖等吉祥紋樣。馱轎的兩頭騾子也扎著紅纓,脖系銅鈴,整個娶親隊伍披紅掛彩,鼓樂班嗩吶聲聲,鑼鼓吹吹打打,場面十分熱鬧。
騾馱轎婚禮的程式為兩天,娶親、送親、婚禮、回門等。
按照當地的習俗,騾馱轎婚俗的娶親方式是等親,接親時新郎不親自前往新娘家迎娶新娘,而是在家等候。新郎的家人代新郎去新娘家迎娶新娘。按當地講究,一般娶親要娶三聘(送親)四,即新郎家要派三位家人去娶親,新郎的舅、舅母、哥嫂、弟、外甥都可。新娘家聘(送親)要派四位家人送親,新娘的叔嬸、姑姑、舅、舅母、侄兒或朋友。不管是娶還是聘(送親),家人中都必須要有一位女性。
娶親的前一天晚上,新郎家人就把騾子精心打扮一番,系好花轎,等待第二天娶親時使用。娶親的當天,娶親的隊伍一早就要趕到新娘家,所以,凌晨三四點便開始準備娶親的用品,張貼喜字,準備宴席,張羅著上路了。一般凌晨5時許,娶親的騾馱驕,就在爆竹聲中出發了。騾馱著花驕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清脆的鼓樂聲、騾鈴聲劃破整個鄉村,喜氣洋洋,熱鬧異常。行前,新郎的家人要給新娘家帶一條羊腿、還有兩瓶好酒,出村時把煙花爆竹燃放的震天響,沿路吹奏喜慶的樂曲,祈求大吉大利。
當娶親的騾馱轎趕到新娘家時天已大亮。進新娘家所在的村子後,爆竹齊鳴,直到新娘子家院子裡還響個不停,這表示娶親的隊伍到了。新娘子家派人出來迎接,還準備好了飯菜,等候娶親人們的到來。這時把娶親的人們請回上房置酒款待。當頭一遍鼓樂響起時,表示娶聘人員用飯了;二遍鼓樂響起時,表示新娘該穿戴打扮了;三遍鼓樂響起時,表示娶方已催新娘上花驕了。三遍鼓樂響後,新娘在母親、姐姐、嫂嫂的幫助下,換上嫁妝,施粉打扮,戴上大紅花。準備上花轎了。
送親時,按講究,穿扮一新的新娘,蓋著紅蓋頭,由哥哥輕輕地從炕上抱起,從窯洞中送入花轎。八時許,新娘在送親人的護送下準備出發。此時,新娘的母親把蒸好的一對花饃玉兔送給姑娘,寓示著女兒吉祥如意。新娘的家人將新郎家送的羊肉,割下一塊掛在花轎的外左側,意喻著兩家結為親家,心連心,肉連肉。新郎家送的兩瓶好酒,也被新娘家人換成兩瓶清水順路帶回,水中插著兩根大蔥,意喻著新娘為丈夫生子、紮根、傳宗接代。
隨著鼓樂聲響起,伺儀一聲"起轎"喊過,花轎緩緩抬起,燃放的爆竹聲響徹全村,花轎在歡快的鼓樂奏聲中踏上了回程。一般花轎中須坐三人,最前面坐著的是娶親家的長者,中間坐著送親家的長者,花轎最後面坐著是新娘。在娶親回來的路上,按規矩如遇到行人須“奉揖”,遇到娶親的要互換“眼紗”(蓋頭)。

其它信息

“騾馱轎”迎親的熱鬧、喜慶場面,又激起了都市人們的“懷舊”心情。“喜轎”也稱“花轎”是舊時婚嫁禮儀性的交通工具,以表示新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喜轎有一至五乘之分,為四人抬、八人抬不等...朔州平魯一帶至今還保留著“騾馱轎”的特殊交通工具,即兩頭騾子一前一後馱著一乘三乘以上的花轎。“所使用的兩頭騾子,是訓練有素騾子,體質壯、毛色好、聽“騾夫”的話。“騾馱轎”的花轎作功考究、木料結實、雕刻細膩、結構嚴謹;它同其他花轎最大的區別是結實牢固。
“騾馱轎”的花轎裝飾其圖案皆具有喜慶吉祥和成雙成對的意思,如雙鳳凰、雙蝴蝶、雙蝙蝠上下盤鏇,兩兩相對組成,含有夫妻之間和和美美、相親相愛之意;也有雙魚和雙兔等,俗稱“滑魚急兔”。“騾馱轎”的花轎中的一個比較重要的部件是“轎桿”,它長而結實、架設在花轎兩側,“轎桿”兩端綁有用上乘皮革做成的“達腰”,“馱”的力點就在這裡。娶親這天,“騾夫”最受人尊敬,他們身著黑色新衣;頭纏白色毛巾,裝束得精精幹乾。好的“騾夫”即使道路崎嶇,他們也既能把“騾馱轎”趕得穩穩噹噹,又能使人不飽嘗顛簸之苦,所以“小紅包”往往新娘子送“騾夫”的必需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