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城鄉

駱駝城鄉

駱駝城鄉位於高台縣城西南20公里處,總面積20萬畝,可開發利用的荒地資源8萬畝,轄區內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氣候乾燥,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土質為壤質灰棕漠土,南接荒漠戈壁,東西北三面鄰靠綠洲,非常適合各種作物的生長。全鄉特產主要有蘋果、梨、加工番茄、辣椒乾以及孜然、柴胡、黃芪、甘草等中藥材,經濟作物主要有油料、瓜菜、糧食及瓜菜種子的繁育。旅遊資源豐富,經濟發展迅速。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駱駝城”是1600年前沮渠蒙遜建立北涼國的發祥地,唐置建康郡,是古時西通西域、進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要地。伴隨著歷史變遷,幾經戰亂傾覆和水源枯竭而荒廢,至明初,已化為“龍荒沙漠之區”,遍野荒草,成為駱駝客放牧的天然牧場,久而久之,便稱其為駱駝城

區域概況

 
駱駝城鄉位於高台縣城西南20公里處,東臨南華鎮成號村,南接312國道線,西止古駱駝城遺址墓葬群,北連柔遠渠,總面積20萬畝,可開發利用的荒地資源8萬畝,轄區內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氣候乾燥,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是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海拔1362—1596米,土層厚2—6米,無霜期149天,年降雨量79毫米,年均氣溫7.6℃,日照3188小時,土質為壤質灰棕漠土,南接荒漠戈壁,東西北三面鄰靠綠洲,非常適合各種作物的生長。
全鄉轄13個村92個合作社2603戶,10300人,可耕熟地27979畝。駱駝城是新開發的移民鄉,過去,這裡大部分是沙漠戈壁,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陸續進行了移民開發,現有村民全部是從本縣外鄉和外地遷移而來,1984年七月建鄉,全鄉農戶來自5省8區26縣市,由漢、回、土、藏、裕固五種民族構成。2000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8109.53萬元,農業增加值2986.7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1246.27萬公斤,農業經濟總收入4496.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540元。
截止2000年底,全鄉配套機電井234眼,黑河西總乾渠和三清渠由東向西流經全鄉。全鄉共襯砌支渠7條52公里,襯砌高標準斗渠120公里,建成節水“U”型渠170公里,建成變電站1座,供電所2處,架設農田線路310公里,其中高壓87.6公里,低壓66.3公里。目前,以渠灌與井灌相結合的灌溉網絡縱橫交錯,通往農戶田間地頭,形成了以乾、支、斗、毛渠配套的渠灌與井田配套的井灌雙保險灌溉體系。境內2.5萬畝農田防護林帶形成規模,萬畝生態林發揮了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的生態效益。新建主幹道路150公里,鋪設油路12公里,國道312線由東向西貫通全鄉,區內交通暢通無阻,現已達到了渠、路、林、田、井、電配套,交通運輸方便,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根本改善,為經濟發展奠定的堅實基礎。
全鄉特產主要有蘋果、梨、加工番茄、辣椒乾以及孜然、柴胡、黃芪、甘草等中藥材,經濟作物主要有油料、瓜菜、糧食及瓜菜種子的繁育。工業品主要有脫水菜(四季豆、青椒、紅椒、洋蔥等)、精細麵粉。旅遊資源有駱駝城古遺址、古漢葬墓群、全縣的啤酒花基地和釀酒葡萄基地也在本鄉境內。

經濟概況

1984年7月駱駝城鄉正式成立,鄉政府機關辦公地址設在梧桐村。建鄉初期,全鄉共672戶3168人,耕地11147畝。農業生產以畜力作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胡麻、黃豆等作物。1984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49.14萬元,人均純收入225元。
1993年,鄉政府機關遷至現址(永勝村)。同年,接管紅豆草基地(果樹村)、噴灌站(新民村)。自此,全鄉幹部民眾在歷屆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展開了艱苦創業、建設家園的大會戰:建成變電站1座,供電所2處,架設農電線路310公里;1997年,全鄉民眾籌資籌勞建成了7.5公里的團結路;1998年—2000年,先後完成了西總乾渠建設和7條52公里的支渠建設,並配套斗渠120公里,襯砌“U”型渠170公里,全鄉農業生產進入渠灌、井灌“雙保險”的良性發展階段;繼而,順利完成了農電網改造工程,開通了電視微波傳輸和程控電話;配合完成了正梧路建設,鋪墊鄉村社砂石路47公里;完成了3萬畝中低產田改造。期間,2000年接管新建、駱駝城、西灘三個村,至此全鄉共有13個行政村,2761戶,10947人,農戶來自5省8區26縣市,由漢、回、土、藏、裕固五種民族構成,實際耕地面積5.8萬畝。到2004年建鄉20周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6132.8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300元。
2005年以來,駱駝城鄉進入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嶄新階段。鄉黨委、政府立足鄉情,提出了走好“節水立鄉、產業富民、基礎先行、項目突破、科技支撐”五條路子和壯大提升“三大產業”(蔬菜和制種、草畜、勞務),深入實施“三項工程”(農村黨支部中的“雙培雙帶”工程、機關幹部中的“民心工程”、農民民眾中的“孝德工程”),強力推進“三政建設”(經濟上抓財政、政治上抓廉政、作風上抓勤政),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促進“三個文明” (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再上新台階的基本思路。

社會生活

四年間,襯砌高標準渠道200公里,鋪設低壓管道100公里,農田配套面積達到3萬畝;完成了60公里的村社道路路基改造、8公里宣駱路鋪油和7.5公里團結路罩面,完成了建紅路、新紅路和前進、鹼泉等村21公里的通村通社油路建設;完成了駱駝城初級中學的擴建和前進等四所國小的危房改造;架設有線電視光纜70公里,實現了電視、電話戶戶通和寬頻網進村入戶;農村能源建設進展順利,完
成1280戶沼氣池建設。
先後建成了前進村、建康村等小康住宅示範點和永勝村農民住宅樓,為全鄉乃至全縣新農村建設樹立了樣板,到2008年,全鄉累計修建環保、節能、樣式新穎的高標準住宅1267 戶,占到總農戶的45.5%,高標準綠化、美化街道28條22公里。
全鄉100%的村、80%的社鋪上柏油路;90%以上的農戶吃上乾淨、安全的自來水;80%以上的農戶用上清潔能源;80%以上的農戶住上高標準新房,80%的居民環境實現綠化、美化、硬化、淨化;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社會主義新農村雛形初步形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