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城遺址

駱駝城遺址

駱駝城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位於甘肅省張掖市,高台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駱駝城鄉永勝村西。城址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425米,南北長704米,面積29.92萬平方米。城垣為黃土夯築,夯土層厚0.10一0.15米,牆基寬6米,殘高7米。一座蒼涼肅穆的土壘廢墟靜臥在荒漠鹼蒿之中,與不遠處紅磚亮瓦、綠樹成蔭的移民新村形成了鮮明對照。居高鳥瞰就像蓋在現代畫卷上的一方古印章,凝睇近視卻又分明是組合起來的大型泥塑群,每一道缺口、每一處凸凹都記錄著風雨的洗禮,戰火的雕鑿,這就是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的北涼古都、唐代重鎮駱駝城遺址。 駱駝城遺址分為南、北兩城。南北二城蟬聯,瓮城、角墩、腰墩保存完好,是目前國內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漢唐古代文化遺址。駱駝城遺址現已出土的數百塊彩繪壁畫磚,全景式地反映了漢唐時期綠洲屯田、西塞牧獵、交通出行、歌舞宴樂、遠古神話等多方面的社會生活,是一部形象的河西開發史。

基本信息

簡介

駱駝城遺址 駱駝城遺址

駱駝城遺址在甘肅高台縣境內,位於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是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一處始建於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並延續使用至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古城遺址。

駱駝城遺址平面呈長方形,總面積30.77萬平方米,是國內至2012年現存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漢、唐古文化遺址。遺址周圍有城南墓群、城東墓群、大型夯土台式墓群和五座窯遺址。往西8公里處是許三灣古城遺址及周圍墓群。

形狀特徵

居高鳥瞰就像蓋在現代畫卷上的一方古印章,凝睇近視卻又分明是組合起來的大型泥塑群。全城結構嚴密精巧,氣勢宏偉雄壯,歷經千年仍巍然屹立。

結構

駱駝城遺址 駱駝城遺址

駱駝城遺址的城垣東西長425米,南北寬724米,為黃土夯築。從整體上看又分外廊、宮城、皇城三層,外城的瓮城、馬面、敵台、角墩、城垣等輔助設施一應俱全,基本完好。

城內以東西向的隔牆分為前後兩城,城牆中部辟有城門,並有瓮城。前城的東、西、南部各闢有一門,且均有瓮城。城址的西南角有土垣遺址,相傳是北涼時期的皇城遺址。城南為墓葬群,東西分布約9公里,南北約3公里,總面積達27平方公里。墓葬中地表可見封土的有2000餘座,分布密集。部分墓葬周圍還有塋圈、門闕等遺蹟。墓葬包括礫岩洞室墓、磚室墓、土墩墓等形制。

歷史

據史書記載和學術考證,駱駝城為漢代的表是縣,魏、晉時期的建康郡遺址。表是縣為漢武帝時所辟“河西四郡”之一酒泉郡的屬縣。東漢靈帝光和三年牗180年牘,表是縣發生大地震,另選縣址,重築新城。這座重築的新城就是現在的駱駝城遺址。

前涼時,表是縣升格為建康郡。建康郡是北涼政權的發祥地,段業以建康郡割據。

公元397年至400年,北涼都城在建康郡,後來沮渠蒙遜段業而為涼王,於公元405年修築過建康郡。建康郡經歷前涼、前秦、後涼、北涼、北魏、北周,於隋代撤其建制。

唐代武后證聖元年(695年),武威道總管王孝傑在建康郡置建康軍,駐軍隊5300人,戰馬500匹,屬甘州鎮張掖節制。唐代大曆元年(766年)陷於吐蕃,此後史書無載。

發掘文物

駱駝城遺址 駱駝城遺址風光

駱駝城遺址遺存豐厚,城內地表遺存有漢一唐時代的磚、瓦、陶片,北城內有建築遺蹟9處。城內地表散見焦獸骨、灰陶片,出土過漢五銖錢幣、陶紡輪、唐代銅器和鐵器等。

古城周圍地表遺物多漢、晉五銖,唐代開元錢幣和漢、魏、晉銅印、箭鏃。遺址南墓群出土魏、晉畫像磚、木尺、猴形木印,漢、晉紀年簡牘、彩繪木車馬等珍貴文物,部分已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許三灣墓群出土文物有前秦建元十四年的紀年墓畫像磚,魏、晉彩繪畫像磚、木牘,前秦牽馬俑等文物,以其品位高、數量多而填補了國內五涼時期的史料空白。這些出土文物科,突出反映了五涼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俗方面正史無載的歷史文化信息,為研究古代河西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現代修復

駱駝城遺址駱駝城遺址

由於年久失修,駝城遺址牆體表面因遭受嚴重風蝕、雨蝕,出現基礎掏蝕凹進、崩塌、裂隙等病害,需要實施搶險加固工程。

2008年,敦煌研究院、蘭州大學文物保護研究中心、高台縣博物館聯合對駱駝城遺址進行了勘察、測繪,並編制了遺址搶險保護加固工程勘察報告和初步設計方案。2009年,國家文物局批覆實施駱駝城遺址搶險加固工程。2011年11月,高台縣文物管理局對該工程項目進行了公開招標。 2012年開始進行維修加固。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對這座千年古城進行搶救性保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