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家樓

馮家樓村位於中國最佳生態旅遊縣——山東省臨朐縣南32公里處,國家AAAAA級森林公園腳下。中華鎮山——沂山境內。227省道橫穿而過,北距224省道4公里,南臨221省道2.5千米。距離青臨高速沂山出口4千米。三面環嶺,一面繞河——汶河。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宜人。街道整潔衛生,村民安居樂業。其中馮姓是第一大姓。

 馮家樓村
簡介、村志
地勢
歷史
故事傳說
特產

簡介

馮家樓村位於中國最佳生態旅遊縣——山東省臨朐縣南32公里處,國家AAAA級森林公園腳下。中華鎮山——沂山境內。227省道橫穿而過,北距224省道4公里,南臨221省道2.5千米。距離青臨高速沂山出口4千米。三面環嶺,一面繞河——汶河。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宜人。街道整潔衛生,村民安居樂業。其中馮姓是第一大姓。
馮家樓村志
馮家樓位於臨朐縣城東南33公里處,地處沂山東麓,汶河西岸,東(營)紅(郯城紅花埠)公路(省道227)緊靠村東由北向南通過,新通車的長深高速臨朐段就在村東1公里處。村子南、西、北為丘陵地形,村東為汶河沖積而成的窪地,整個地勢西高東低,呈簸箕形狀。一條小河由村西繞村南向村東汶河流去。村落呈長方形,東西向。村子南鄰下付峪村,西面是上伏峪村和佛崖底村,北鄰蒲子溝村,東面與南趙家莊子、南侯家莊子隔河(汶河)相望。
馮家樓村原系明朝洪武年間(時間無考證)由山西移民而來的趙氏所建。明萬曆年間(公元1580年),馮惟敏重孫馮士甚(《馮氏族譜》考)由冶源車家溝遷入此村,繁子衍孫,人丁興旺。而趙氏或遷或亡,不再留後。又因馮氏建青磚小樓二座(稱南樓、北樓),故稱馮家樓。
明清兩朝及民國前期均屬臨朐縣仁壽鄉,1945年解放後屬十區,1947年起屬大關區馮家樓鄉,1957年屬天成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起屬蔣峪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鎮後屬蔣峪鎮,2007年合併鄉鎮後屬沂山鎮。
全村現有180戶,670口人,均為漢族。村內有馮氏人口650餘人,近年有侯、王、劉、秦諸姓因婚姻遷入。
全村有耕地800餘畝。村南、西、北丘陵地帶為棕質土地和沙山地,村東窪地為河淤土質地。村內土地以種植糧食、油料、經濟作物和林果為主。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綠豆、高粱、穀子等,油料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芝麻等,經濟作物有黃煙、中藥材、西瓜、大棚蔬菜等,林果類有速生楊、黃金梨、春桃、杏、李子、蘋果等。多年來,村里一直致力於發展水利設施,先後建成小型水庫一座,大口井提水綜合設施兩處,加上村東汶河水源,使村內土地灌溉面積達到400餘畝。因而糧食產量和農業經濟收入逐年增加。
在抓好農業生產的同時,通過產業調整,大力發展養殖業。先後建成畜牧養殖小區兩處,特色養殖小區一處,肉鴨、肉雞、奶牛、生豬和水貂養殖已初具規模,為村民收入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村內服務設施較為齊全。1970年建立了村衛生室,現有鄉村醫生2人,村民全部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解決了村民看病難和因病致貧的問題,為村民的身體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村內有磨坊2處,農機維修部1處,農資服務站1處,日用雜品商店4處,液化石油氣灌裝站1處,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
從1982年起,實行了新村規劃。至今,已建設高標準磚瓦房1000餘間,有40餘戶村民蓋起了小洋樓。
1986年村里用上了電,2007年硬化500餘米街道,2008年主要街道安裝路燈40餘盞,2012年村里舖設了自來水管道,解決了村民飲水問題。2009年建成了村民娛樂健身中心一處,設有蕩船、鞦韆、蹺蹺板等健身器材,並栽植了許多綠化苗木。現在的馮家樓村已經高標準的實現了硬化路、電話、有線電視“三通”。為適應高速發展的經濟浪潮,馮家樓村不少村民購置了大中小型車輛和農用車輛,其中大中型車8輛,小型車20輛,各種農用車100餘輛。隨著村民收入的提高和黨的惠民政策(家電下鄉)地實施,村名踴躍購置各種家電,改善了生活條件。幾年來,共添置彩電196台、電冰櫃122台、洗衣機138台、電動車154輛。
馮家樓村沿襲了馮氏家族愛文好學的特點,清朝中期開始村內就設私塾一座。1952年成立了馮家樓國小,為本村和附近村莊培養了建國後的第一批有文化的新型農民。(因學生數減少和布局調整的需要,2003年馮家樓國小撤併到呂莊國小。)除了國小教育,村里在不同時期還設立了識字班、掃盲班、農民夜校和半日制學校,到1997年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提升了村民素質。至今,全村考入本科院校的學生28人,研究生3人,專科生20人。這些畢業生在不同的崗位上為國家建設努力工作著。馮吉錄就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馮吉錄生於1963年2月,1982年考入南京河海大學本科。現在水利部海委漳河上游管理局工作,歷任河道管理一處副主任、計畫科科長、工管科長、建管處處長。2003年獲碩士學位,高級工程師。
同全國大多數農村一樣,馮家樓村經歷了一系列重大社會變革。解放戰爭中,村內8人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青年民兵積極參加支前,多次受到上級表揚。1955年成立了初級社,1956年與上伏峪村、下伏峪村、佛崖底村組成天成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改名為馮家樓大隊,從此村莊發展掀開了嶄新的一頁。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衝擊著這個古老的村莊,農業生產和村莊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使馮家樓村煥發了活力,1981年開始實行聯產計酬家庭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村民積極性。後來村里幾次進行產業調整,大力發展工副業項目,形成了糧食、水果、蔬菜、經濟作物並舉,養殖、加工和外出務工相結合的多元發展的格局,使村經濟發展駛上了快車道。
馮家樓村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村莊。解放戰爭時期,村里就成立了青年團。1952年村里成立了第一個黨的支部,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復員回家的馮蘭興擔任第一屆黨支部書記,一直到1958年。以後的歷任書記情況如下:馮吉升1958年10月——1966年9月,馮蘭州1966年10月——1968年10月,馮義全1968年11月——1972年9月,馮蘭州1972年10月——1981年11月,馮蘭超1981年12月——1984年12月,馮吉堂1985年1月——1986年5月,馮義全1986年6月——1989年12月,馮國亮1990年1月——1992年10月,王若姣1992年11月——1998年10月,馮吉堂1998年11月——2000年8月,馮吉安2000年9月——今
附:革命烈士馮蘭松生平簡介
馮蘭松(馮文庭三子,長兄馮太國,二兄馮太全,四弟馮蘭俊)生於1927年,1946年10月參加革命。歷任華東野戰軍炮兵十三團戰士、副班長、班長。1948年11月參加淮海戰役,並榮立三等功。1949年4月參加渡江戰役。1950年10月隨軍南下至福建省南安縣時因炮車側翻英勇犧牲,被華東野戰軍政治部追任為革命烈士(司令員陳毅,政治委員饒漱石,副司令員粟裕)。
撰稿: 馮義琢
參考資料:《馮氏族譜》、《臨朐縣教育志》、《臨朐縣誌》、《明清臨朐馮氏文學世家》
採訪對象:村史 馮文升、馮蘭恩、馮吉平、馮蘭亭、
馮吉強
黨史 馮蘭州、 馮吉堂、馮義全、馮吉安、
王若姣
成稿時間:2009年6月
修改時間:2010年9月 2012年11月

馮家樓的地勢

站在馮家樓村北嶺,抬頭望向西南方,群山延綿,那邊是著名的沂山風景區,有一山上立有一鐵塔,那便是沂山的主峰玉皇頂。
抬頭望東南方,有一山延綿數里,平坦出奇,那便是太平山。據說上世紀曾有人提議在此修建飛機場,這地勢瞬間引起了注意,可考察時卻發現此山下竟有龍洞,數尺長紅鯉魚在龍洞的水中遊動,有一躍成龍之勢,最後不得不打消了在龍頭上動土的念頭。

馮家樓的歷史

馮家樓村歷史悠久,據相關記載,馮家樓村起源於宋代,至今已有近一千年歷史。

馮家樓的故事

馮家樓村在附近村落里算得上比較小的村莊,但是關於馮家樓的故事卻不少。

金蛙傳說

據老一輩人相傳,在民國初期,村南小河有一泉眼,無論春夏秋冬,從未乾枯,泉眼有兩隻金青蛙,被供奉為神靈,只因有一個貪玩的孩童把金蛙取出,泉水即刻停涌,放回去便又開始噴涌,從此無人再碰金蛙。可恨的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倭寇入侵,見兩隻金蛙神奇,遂帶走,至此泉眼也消失。

石屋嶺的由來

,在村西北處,有一山坡,名石屋嶺,可如今已名不副實,相傳,在石屋嶺,有一高近十米,長寬如房屋大小的石頭傲立於此,疑似天外來客。可惜二十世紀末,村裡有人蓋房子打起了這石頭的注意,沒多久就被破開做石基了。

倭寇軍營

馮家樓地處沂蒙老革命根據地,抗戰時期,日軍倭寇曾占領馮家樓北嶺建立軍營,地處得天獨厚的地勢優勢,但最終在抗戰人士的不懈拼搏下得以解放。時至今日,依舊能在地中不時翻出子彈殼。

馮家樓的特產

馮家樓村三周環嶺,嶺上生長著眾多藥材,如靈芝,甘草。艾。白毫。薄荷,野芹菜,酸棗等。。。。。。也有石竹,苦菜等可炒制茶品,有去火之功效。嶺上山雞成群,野鴨成對。溝底螃蟹橫爬,小蝦遊蕩。。。。

經濟作物

馮家樓村的經濟作物以花生,小麥,玉米,地瓜為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