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世章

馮世章

馮世章,電子工程技術專家,中國軍事電子工程重要開拓者和技術領導人之一。中國防空作戰指揮自動化系統的主要開拓者,中國飛彈預警系統(空間監視)的主要技術負責人,參與組織機載預警系統的調研和專題論證,為發展中國軍事電子系統工程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馮世章,高級工程師。浙江紹興人。1946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1949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電機工程系碩士學位。1950年回國。歷任電子工業部電子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雷達工業管理局總工程師,電子工業部科技委員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中國電子學會 第一、二屆常務理事和第三屆理事,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第一屆理事,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開發中國家委員會委員同盟盟員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中國委員會主席。在主持設計我國防空系統、空間預警系統等大電子系統工程方面作出了貢獻。合著有《現代電子工程》。

個人簡歷

1923年8月27日 出生於上海。

1942年秋 考入內遷重慶的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學習。

1946年秋 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

1946年秋-1947年秋 在上海電信局工作。

1947年秋-1949年秋 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電機系攻讀碩士學位併兼任助教。

1949年秋-1950年秋 在美國巴克萊加州大學電機系攻讀博士學位併兼任助教。

1950年12月-1952年9月 在上海電信研究所工作。

1952年10月-1956年秋 在總參通信部電信技術研究所工作。

1956年秋-1958年 在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任電子研究室副主任。

1958年-1962年5月 在國防部五研究院二分院任雷達研究室副主任,第五專業部副主任;在總參通信部電信技術研究所任總工程師。

1962年6月-1965年 在國防部第十研究院技術部任總工程師。

1965年-1970年 在第十研究院科技部任總工程師兼任第28研究所總工程師。

1971年-1975年 在國防科委第十研究院總體設計部任飛彈預警系統技術負責人。

1975年-1982年 在第四機械工業部第十研究院任總工程師。

1982年-1986年 在電子工業部雷達工業管理局任總工程師。

1988年 被任命為中國瑞達系統裝備公司董事長。

1996年 當選為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

2002年至今 任中國電子學會學術工作委員會顧問。

人物生平

求學經歷

馮世章,原籍浙江紹興。1923年8月27日出生於上海。1937年7月畢業於浙江省立杭州初級中學。1942年初畢業於浙江省立處州中學高中。由於抗日戰爭爆發,國土淪陷,他輾轉繞道,到達重慶。是年秋,考入由上海內遷的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系。抗日戰爭勝利後,交通大學遷回上海原址。1946年秋他在交通大學畢業後進入上海電信局。先後從事京滬超短波四路接力機和南翔短波發信台的技術值班和維護工作。1947年秋去美國,先在俄亥俄州立大學電機系攻讀碩士學位併兼任助教。1949年秋轉學至巴克萊加州大學電機系攻讀博士學位,兼任助教。

無線研究

1950 年11月回國,被分配到上海電信研究所工作。從1950年12月至1952年9月完成了炮彈初速測量儀和短波移頻電報終端機的研製,併到北京黃村接收台進行實際收錄。1952年10月上海電信研究所與郵電部通信研究所合併成立電信技術研究所,由總參通信部領導。當時正是韓戰時期,前方急需通信設備。他的主要工作是測試鑑定工廠生產的短波2W、15W報話機及其手搖發電機和全波段收信機。以後又根據部隊作戰需要,參加了更小型的既能行軍通信又能適應坑道通信的步談機的研製工作。其中天線是關鍵技術之一,他和同事們做了大量的鋪地天線測試工作,根據綜合結果設計天線根部負載線圈。這是當時軍用小型機中最小的一種。

配合飛彈研究

1956年國家制訂了1956年至1967年科技發展規劃。為發展飛彈事業,中央決定成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他被調到五院任電子研究室副主任,1958年又調任五院二分院雷達研究室副主任。兩年後機構調整,設定專業部,他調任第五專業部副主任,下設通信、雷達、遙測、天線、電波傳播等研究室。1962年5月,第五專業部除遙測專業外全部劃歸通信兵部領導,改稱電信技術研究所,他被任命為總工程師。1962年6月調任國防部第十研究院科技部總工程師,主管科研項目立項論證、技術協調、科研成果鑑定和推廣以及參與科研規章制度的制訂。在科研規章制度中,根據科研規律、特點和《科研工作十四條》制訂的《科研程式》和計畫、工藝、標準化、技術監督、技術資料等管理制度,對十院各研究所科研工作的開展和創造各方面協同配合的科研環境起到了積極作用,有利於出成果、出人才。1964 年4月由張愛萍副總參謀長主持,國防科委在十院的南京第14 研究所召開現場會議,推廣14所貫徹《科研工作十四條》的經驗,最後劉伯承、聶榮臻元帥接見了全體代表。這次會議對全國科研單位貫徹執行《科研工作十四條》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防空自動化研究

1964年總參批准十院成立防空自動化研究所(第28研究所),馮世章被任命兼28所總工程師,主抓防空自動化系統的總體和設備研製。1971年中央軍委批准十院成立總體設計部,他被委任為這個部的

雷達 雷達

飛彈預警系統的技術負責人。1986年馮世章參加了由劉華清副總參謀長為團長、國防科工委丁衡高主任為副團長的中國軍事技術考察團先遣團訪問美國,參觀了美國陸海空三軍裝備項目、空軍和海軍基地、太空梭、航空母艦等。1987 年5月美國國防部副部長佩里率團對中國進行回訪,由劉華清副總長負責接待,馮世章被指定為技術翻譯。通過這兩次互訪,導致後來美國同意提供殲8飛機的脈衝都卜勒火控雷達,為中國自行研製機載火控雷達提供了參考。

預警機研究

20世紀80年代末期,總參裝備部提出研製預警機的要求。這涉及大量電子裝備系統和載機選型改裝問題。他參加了國防科工委機載預警系統專題論證組,是任務電子系統總體技術組負責人。1988年隨著國家體制改革和機構變化,他被任命為中國瑞達系統裝備公司董事長,1990年被聘為公司高級顧問。1996年中國電子學會換屆改選時,當選為副理事長,主管學會的學術活動。此前他多年任中國電子學會常務理事、曾擔任出版工作委員會、學術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兼任國際無線電科學聯合會(URSI)中國委員會主席,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2002年改任學會學術工作委員會顧問。

歸國建設

學成回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給海外學子以極大鼓舞。當時馮世章正在美國巴克萊加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加州大學的中國留學生較多,在留學生中建立的留美科技人員協會對動員留美人員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起了重要作用。舊金山是回國的大門,以留美科協舊金山灣區分會為代表的進步活動比較活躍,北美各地留學生常來信諮詢回國辦法。留美科協舊金山灣區分會一方面積極向美英使領館交涉,同時成立了“回國學生回國服務會”,馮世章任總幹事。該會出版會刊,內容主要介紹先期歸國同學的來信,報導新中國的見聞以及回國的交通信息等。通過留美科協系統將會刊發至北美的34個分會,對當時溝通信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上海解放以後,因美國沒有直接船隻駛往上海,需經香港回國,但英國使館不給簽證。1950年韓戰爆發,形勢有了突變。美英合謀,英使領館出台了“押送過境”辦法,即中國回國學生、公民無需簽證,可乘輪船到香港,但不能登岸,由港軍警押送至渡輪,擺渡到羅湖口岸,登上火車專用車廂,到羅湖後下車,攜帶行李走過羅湖橋進入中國國境。馮世章一家就是這樣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回到了祖國。當他看到飄揚在祖國上空的五星紅旗時,不禁熱淚盈眶,激動萬分,從此決心竭盡全力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服務。

研究貢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武器系統、戰略戰術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為適應作戰指揮的需要,國際上出現了防空自動化作戰指揮系統,它是將指揮員與現代化的各種軟硬設備:各種情報獲取設備、通信設備、電子對抗設備、計算機、各種人機接口和顯示設備以及各種套用戰術軟體、指揮決策軟體等按系統工程原理有機地組成自動化的綜合體。它是輔助指揮員決策指揮現代戰爭的重要手段。50年代,蘇、美等國研製了這樣的系統。1959年11 月25日國防科學無線電電子學組召開專業會議,提出開展中國自動化防空系統研製的建議。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定為“1125工程”。1961年國防部第十研究院成立後,“1125工程”研製工作由十院具體組織實施,確定由院科技部總工程師馮世章抓此重點工程。為加強“1125工程”研製工作,1963年4月經國防科委批准,在十院第15研究所組建防空自動化總體研究室,1964年經總參、國防科委批准擴建為防空自動化研究所(第28 研究所),任命馮世章兼任該所總工程師。在“1125工程”研製初期,為借鑑國外技術,他蒐集和分析研究了美國賽其系統(半自動防空系統)的資料。1962年8月他以專家身份參加了赴蘇自動化防空系統考察組,參觀了蘇“天空一號”系統,閱讀了其有關資料,經考察組分析,該系統技術並不先進,大致是50年代中期水平,在向四機部王諍部長和國防科委張愛萍副主任匯報後,首長指示“天空一號”不宜引進,防空自動化系統要自力更生解決。1965年經國防工辦批准28所在錦州建所,並在唐山郊區建立了系統試驗站,該所的建成為中國國土防空情報獲取、傳遞、顯示、指揮、引導自動化的科研機構填補了空白。

實兵試驗

1966年夏,28所唐山試驗站進行系統聯試和實兵試驗,在此期間,他常奔波於錦州、唐山、北京之間,組織試驗工作。隨著越南戰爭的升級,我空軍部門提出要趕快研製一套小型系統裝備部隊。當時考慮十院13研究所矽開關管已經成熟,決定研製一套以矽管為基礎的情報指揮系統,再結合十院第14研究所研製的408遠程警戒雷達,可以及早向軍方提供B-52的來襲空情,以提前做好作戰準備。由十院有關研究所參與研製的多套防空自動化系統裝備了空軍部隊,增強了中國防空能力。其中“1125工程”某情報傳遞處理系統由於系統性能良好又實用,198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馮世章作為“1125工程”的總負責人,多年來為工程的實施做了大量的科研開發、組織協調和技術領導工作,為防空自動化系統的研製成功竭盡心力,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預警機研究

綜述

20世紀80年代末,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在國防科工委科技委聶力副主任和葉正大副主任的直接領導下,於1988年2月成立了國防科工委科技委機載預警系統專題論證組,時任電子部科技委副主任的馮世章任副組長。預警飛機由載機和任務電子系統兩大部分組成,載機一般用現役飛機改裝而成,任務電子系統是一個複雜的電子系統工程,它由雷達、通信、導航、敵我識別、電子對抗和指揮控制系統等組成。

研究過程

由於預警飛機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所以在國防科工委科技委機載預警系統專題論證組裡分別成立了載機和任務電子系統總體技術組,馮世章負責任務電子系統總體技術組。遵照國防科工委的指示,機械電子工業部組織和開展了預警機的總體論證工作,任命馮世章為預警機任務電子系統總設計師。他組織和帶領國內有關專家對預警機的任務電子系統進行了調研和總體技術論證工作。當時,國際

軍事演習 軍事演習

上預警機已投入使用的國家主要有美國和蘇聯。正在研製先進的預警機的國家主要有瑞典和以色列,他們的預警機都裝有相控陣預警雷達。還有英國宇航/GEC航空電子公司(馬可尼公司)曾為英國皇家空軍研製的“獵迷”預警機。經初步調研分析結果是,美國的預警機是不會賣給中國的,為了解決中國軍隊的急需,比較現實的方案是載機選用中國自己製造的飛機改裝,任務電子系統一部分中國自己研製,一部分可與國外公司合作研製,這樣可以縮短研製周期。鑒於此,馮世章等5名專家於1988年給中央軍委劉華清副主席寫信,劉華清副主席和國家主席楊尚昆及時批覆了馮世章等5名專家的信。從此中外雙方開始接觸和談判,並進行互訪。為了摸清各國預警機的特點,研製出適合中國國情的高水平的預警機,同時又不受制於人,馮世章等專家在上級的支持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對國外各國的預警機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實地考察,反覆權衡比較他們的優缺點及其利弊得失,最後決定選擇其中一個國家作為合作夥伴,並簽署了合作研製預警機的契約。由於某個大國的作梗和阻撓,使雙方合作研製預警機的契約未能履行到底。在與國外合作研製預警機的同時,該項目的國內研製工作也在抓緊進行,並已取得可喜的成果。相信不遠的將來,中國自行研製的相控陣雷達預警機必將飛上藍天,保衛我們偉大的祖國。

學術交流

馮世章在任職本工作單位技術領導的同時,還熱心學會工作,多年來任中國電子學會常務理事,先後擔任學會出版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和學術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同時還擔任國際無線電科學聯合會(URSI)中國委員會主席。1996年他當選為中國電子學會副理事長,主管學術交流工作,馮世章多次發起、組織和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增進國外同行對中國的了解。中國電子學會學術工作委員會每年對學會所屬的專業分會的學術活動進行評比,推動各專業分會向國際化學術組織努力。中國電子學會曾多次被中國科協評為先進學會,國際學術交流活動開展得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2002年他被授予中國電子學會榮譽會員,並被聘任為學術工作委員會顧問。

馮世章熱愛祖國,熱愛國防科研事業,在軍事電子裝備和系統工程科研技術領導崗位上勤懇工作了30餘年,參與和負責了多項重要軍事電子系統工程和裝備的總體論證研究、開發及試驗工作,為中國國防電子裝備和系統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