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駿[革命家]

馬駿[革命家]

馬駿,(1895-1928),又名天安,字遹泉,號淮台。回族。黨的早期活動家和領導者之一,第一批入黨的回族黨員,中國革命的先驅人物。

基本信息

中共早期活動家

(圖)馬駿馬駿

馬駿,又名天安,字遹泉,號淮台。回族。吉林省寧安縣(今屬黑龍江省)人。黨的早期活動家和領導者之一,中國革命的先驅人物,第一批入黨的回族黨員。

馬駿8歲讀私塾,17歲在省城一中讀書,受到初步的愛國主義教育。學習期間,曾參加演出《一片愛國心》等話劇,並參加抵制日貨的鬥爭。1915年,考入天津南開中學,參加到周恩來等組織的“敬業樂群社”中,並兩任該校演說會、學生討論會及自治勵學會的會長及義塾服務團總董及教務長。

生平

馬駿具有出色的宣傳和組織能力,1919年“五四運動”時,他廣泛組織學生,發起並成立了學生聯合會,成為“五四”運動的主要青年領袖之一。後來又被選為“天津學生聯合會”副會長、“天津各界聯合會”負責人,領導天津各界舉行罷課、罷市、示威遊行等鬥爭。同年6月,他和郭隆真劉清揚等10人赴北京,強烈要求北洋軍閥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籤字,經頑強激烈的鬥爭,反帝愛國運動取得勝利

8月,山東鎮守使馬良殘酷鎮壓民眾,破壞了濟南的“回教救國後援會”等愛國團體,殺害該會會長、愛國回民領袖馬雲亭、朱春祥、朱春燾。並抓捕大批學生,製造了震驚全國的“濟南慘案”。馬駿、劉清揚等在天津發表演說,揭露馬良殺害回族愛國同胞的罪行。8月26日,天津各界聯合會公推馬駿赴京請願,被京津請願學生推為總指揮。他率領4000人在天安門請願,要求懲辦馬良和釋放第一次請願的代表。結果也遭到逮捕。後來由於全國人民紛紛抗議,迫於壓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釋放了全體被捕代表。

為了廣泛開展愛國學生運動,1919年9月,馬駿和周恩來、郭隆真、鄧穎超等20位男女青年成立了革命團體--“覺悟社”,並出版《覺悟》雜誌,他還發表文章勉勵革命青年。10月赴上海參加組織成立“全國各界聯合會”,被推選為總指揮,領導了著名的“反帝大遊行”。1920年,他回天津參加抵制日貨的鬥爭,後再次被捕入獄。在獄中,他仍堅持鬥爭,讀馬克思主義的書、演講、演愛國劇等。7月,經多方營救,馬駿被釋放。

1921年7月,馬駿在天津入黨,成為天津的第一批共產黨員之一。1922年他到哈爾濱從事地下工作,組織了“救國喚醒團”,開展反帝愛國宣傳。他在寧安建立了吉林省第一個黨小組,是東北黨組織的創始人之一。1925年“五卅運動”時,他領導吉林人民予以聲援,並聯合各界組織了“吉林滬案後援會”,任會長。舉行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同年10月,被派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次年9月,當選為中山大學學生公社書記。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馬駿奉調回國,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組織部長,重建和恢復了北京市各級黨的組織。在極其危險和艱苦的條件下,與敵人周鏇,開展工作。

1927年12月,由於叛徒出賣,馬駿被捕,在獄中受盡法西斯折磨。1928年2月15日,被軍閥張作霖殺害,年僅33歲。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馬駿舉行了公祭儀式。

革命歷程

“五四”運動的闖將

馬駿烈士1895年9月出生於吉林省寧安縣(今黑龍江省寧安市)一個回族家庭,他自幼聰明好學,立志讀書救國。1915年考入天津南開學校,不久,結識了比他高兩級的周恩來。1916年,馬駿在天津南開上學時和周恩來同台演講,因觀點相近、志向相投結為摯友。“五四”運動爆發後,馬駿和周恩來積極投身到這場愛國運動中來,並成為當時的著名學生領袖。馬駿率領天津請願團前往北京請願,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登台演講,號召民眾起來反對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迫於民眾的壓力,北洋政府大總統徐世昌被迫會見了馬駿等被推舉出的學生代表,在會見中,馬駿義正詞嚴地指出“二十一條”是賣國條約。經過鬥爭,徐世昌終於下令通電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拒絕在“二十一條”上籤字。請願勝利了,京津各界民眾送他一個美稱———馬天安。隨後,為了進一步深入開展革命鬥爭,馬駿與周恩來和劉清揚、鄧穎超、郭隆真等組織發起了進步青年的秘密團體“覺悟社”。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後,馬駿當年就加入了黨組織。受黨的派遣,1921年寒假,馬駿返回家鄉開展革命活動,成為東北地區黨組織的奠基人。

英勇鬥爭慷慨殉國

1925年,馬駿被黨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6年,當選為中山大學學生公社書記。1927年,李大釗等同志在北京英勇就義,北京黨組織遭到破壞。危難時刻,馬駿奉調回國,出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兼組織部部長,擔負起重建恢復北京黨組織的重任,開始了在白色恐怖下的地下工作。他經武漢、天津到達北京,顧不上回家鄉看望一下自己久別的妻兒,便奮勇地投入到了與敵人的鬥爭中。

1927年10月,由於叛徒出賣,馬駿不幸被捕,受盡酷刑堅貞不屈。

不久,思念丈夫的楊秀蓉在寧安接到北京寄來的一張報紙,報紙邊上寫著—行阿拉伯文字———“馬駿在北京被捕”,楊秀蓉即刻帶著3歲的女兒,在小叔子的陪同下到北京營救馬駿。馬駿對愛人楊秀蓉說:“我乾的是革命工作,這一切都是為了中國的希望。”1928年2月15日,張作霖在北京殺害了年僅33歲的馬駿。楊秀蓉在北京回族民眾的幫助下安葬了馬駿,並含淚將馬駿在監獄的遺物用錢買出珍藏起來。

遺孤尋找

(圖)1958年2月周恩來總理抱著馬駿烈士4歲的孫子馬為公合影1958年2月周恩來總理抱著馬駿烈士4歲的孫子馬為公合影

馬駿犧牲後,周恩來千方百計尋找烈士遺孤,想利用1928年6月去莫斯科開中共六大的機會,把烈士的孩子們送到莫斯科國際幼稚園,但當時形勢惡劣,沒能找到。

1945年,黨的七大確定馬駿為革命烈士。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沒有忘記馬駿。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在當年楊秀蓉埋葬馬駿的地方———北京日壇公園重建了馬駿墓,並隆重舉行公祭大會。

1958年2月,北京舉行了馬駿烈士犧牲30周年紀念活動,周恩來總理在中南海接見了烈士夫人楊秀蓉等親屬。當時,周總理握著楊秀蓉的手,眼含熱淚地說:“馬大嫂,天安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天安的光榮也有你的—份。你支持天安搞革命,並撫養了烈士的後代,是位了不起的堅強女性呀!”說罷,周總理又抱起馬駿的孫子說:“你的爺爺犧牲了,我就是你的爺爺。”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周總理積極支持烈士的兒子馬德鐘帶著母親楊秀蓉和家人來到寧夏銀川支援西北建設。為了教育下—代,楊秀蓉經常到銀川各中國小作革命傳統報告。馬德鐘沒有辜負總理的重託,在寧夏積極工作,先後任自治區人事局副局長、同心縣縣長、自治區黨委統戰部副部長、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等職,為寧夏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貢獻。1996年6月26日馬德鐘同志在銀川病故,安葬在銀川回民公墓。1976年1月8日周總理病逝,楊秀蓉和家人趕往北京,向馬駿的親密戰友、人民的好總理告別,《人民日報》等中央及北京各大報紙將楊秀蓉向總理告別的這張大幅照片刊登在醒目位置上。

1979年3月3日,80多歲的楊秀蓉同志在銀川去世。

陵墓

1951年10月,在北京日壇公園為他豎立墓碑。馬駿家鄉寧安縣有“馬駿烈士紀念室”,記載了他的英雄事跡。

1987年12月,中共北京市委再次重修了位於北京日壇公園的馬駿烈士墓,塑立了烈士銅像並修建了馬駿紀念室。馬駿的戰友鄧穎超同志親筆題寫了墓志銘。馬駿烈士墓已成為重要的革命遺址、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多年來,一批又一批的少先隊員、共青團員、共產黨員在這裡舉拳宣誓,墓前的烈士生平圖片展覽激勵鼓舞著一代又一代青年人。

覺悟社人物介紹

覺悟社,是1919年五四運動中,天津青年學生的進步社團。由天津學生聯合會和女界愛國同志會中的骨幹周恩來、馬駿、郭隆真劉清揚鄧穎超等二十餘名青年組織起來的革命團體,成立於1919年9月16日,地點在河北區宙緯路三戒里4號。

新東方名師

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是中國最大、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培訓機構,國內外最著名的外語培訓品牌和市場領導者,中國首家美國上市教育機構,培訓學員超過1100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