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

1960年6月26日宣布獨立,成立馬爾加什共和國,亦稱第一共和國。 1975年12月21日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亦稱第二共和國。 1972年11月6日,馬達加斯加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Madagascar)

獨立日:6月26日(1960年)
國慶日:6月26日(1960年)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靠旗桿一側為白色豎長方形,旗面右側為上紅下綠兩個平行橫長方形,三個長方形面積相等。白色象徵純潔,紅色象徵主權,綠色象徵希望。
國徽:呈圓形。圓面中間是馬達加斯加國土輪廓,上部為旅人蕉(國樹)枝葉,下部為稻田圖案和水牛頭。圓周上方的文字為當地語——馬爾加什語的“馬達加斯加共和國”,下方為棕櫚枝葉,底部寫著民族格言“祖國、自由、正義”。
國石:孔雀石

國家政要

總統馬克·拉瓦盧馬納納(Marc Ravalomanana),2002年5月6日宣誓就任。

自然地理

位於印度洋西南部,隔莫三比克海峽非洲大陸相望,是世界第四大島,面積62.7萬平方公里(包括周圍島嶼),海岸線長5000公里。全島由火山岩構成。中部為海拔800-1500米的中央高原,察拉塔納納山主峰馬魯穆庫特魯山海拔2876米,為全國最高點。東部為帶狀低地,多沙丘和瀉湖。西部為緩傾斜平原,從500米低高原逐漸下降到沿海平原。有貝齊布卡、齊里比希納、曼古基和曼古魯四條較大河流。東南沿海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季節變化不明顯;中部為熱帶高原氣候,溫和涼爽,西部為熱帶草原氣候,乾旱少雨。

人口

1644萬(2005年)。馬達加斯加人占總人口的98%以上,由18個部族組成,其中較大的有:伊麥利那(占總人口的26.1%)、貝希米扎拉卡(14.1%)、貝希略(12%)、希米赫特(7.2%)、薩卡拉瓦(5.8%)、安坦德羅(5.3%)和安泰薩卡(5%)等。各部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大體相同。在馬定居的尚有少數葛摩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法國人,另有華僑和華裔約1.5萬人。民族語言為馬達加斯加語(屬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官方通用法語。居民中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的占70%,信奉傳統宗教的占20%,信奉伊斯蘭教的占8%。

首都

塔那那利佛(Antananarivo),人口120萬(2000年),塔那那利佛座落在馬達加斯加中部高原一個馬蹄形的山脊上,是一個接近赤道的高原城市。塔那那利佛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一座具有亞、非、歐三大洲混合風格的城市。塔那那利佛是全國的交通樞紐,工業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西半部。

簡史

16世紀末,伊麥利那人在島中部建立了伊麥利那王國。1794年伊麥利那王國發展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19世紀初統一全島,建立馬達加斯加王國。1896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58年10月14日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6月26日宣布獨立,成立馬爾加什共和國,亦稱第一共和國。1975年12月21日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民主共和國,亦稱第二共和國。1992年8月,舉行全國公民投票通過“第三共和國憲法”,改國名為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政治

1992年9月頒布的第三共和國憲法規定,馬爾加什人民組成一個政教分離、有組織的主權國家,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國。總統是國家元首、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由全民直接普選產生,任期五年。

經濟

馬達加斯加是聯合國認定的最不已開發國家之一,2003年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39美元,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75%。經濟以農業為主,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種植大米,其他糧食作物有木薯、玉米等。主要經濟作物有咖啡、丁香、棉花、劍麻、花生和甘蔗等。香草產量及出口量居世界首位。馬達加斯加礦藏豐富,石墨儲量居非洲首位。森林面積為12.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1%。

外交

奉行不結盟和睦鄰友好政策,推行“全方位”務實外交。主張在尊重主權和非意識形態的基礎上發展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係。強調外交為經濟發展服務,尋求合作夥伴多樣化。

與中國關係

1972年11月6日,馬達加斯加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2004年5月,拉瓦盧馬納納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