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蓮河

馬蓮河

馬蓮河是慶陽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位於慶陽境內,古稱湟澗,漢代稱泥水,北魏後稱馬嶺河。唐代因兩大支流馬嶺水和白馬水在慶城南匯合,故而將慶城以下的河段稱馬蓮河。

馬蓮河簡介

馬蓮河馬蓮河

馬蓮河

是慶陽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古稱湟澗,漢代稱泥水,北魏後稱馬嶺河。唐代因兩大支流馬嶺水和白馬水在慶城南匯合,故而將慶城以下的河段稱馬蓮河。馬蓮河源頭有二:一條發源於陝西定邊縣馬鞍山,另一條發源於寧夏鹽池縣麻黃山。其向南流至寧縣政平注入涇河,是涇河最大的支流。馬蓮河全長375公里

馬蓮河馬蓮河

,流域面積1.9萬平方公里,其中慶陽境內流域面積1.7萬平方公里,占涇河流域面積的89%;年徑流量4.8億立方米,主要靠降雨補給。整個流域水土流失嚴重,年輸沙量1.34億噸,最大含沙量1050公斤/立方米,占甘肅年人黃(河)泥沙量的2l%。馬蓮河北段環縣以上水味苦,礦化度高,不能飲用和灌溉。

馬蓮河馬蓮河

馬蓮河東川

馬蓮河東川是華池縣境內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積2423.8km2,幹流在縣內長12.3km,主要由元城川、白馬川、柔遠川、城壕川4條較大支流組成。

1、元城川:元城川發源於陝西省定邊縣白馬崾峴鄉,流經華池縣喬川、元城、懷安、五蛟、李良子鄉,於悅樂鎮林溝口出境,流入慶城縣。幹流長101km,主河道比降3‰,境內流域面積1048.2km2,入境徑流量307.6×104m3/a,出境徑流量3239.4×104m3/a 。現狀水質為Ⅴ類,灌溉係數6~8,礦化度1280mg/L,屬人畜不宜直接飲用的水源。

2、白馬川:白馬川屬元城川的支流,發源於環縣八珠鄉邊崾峴,在華池縣杏樹咀入境,流經白馬鄉,於五蛟鄉匯入元城川,幹流長49km,主河道比降4.3‰,流域面積233.5km2。入境徑流量427.9×104m3/a,出境徑流量1081.0×104m3/a。現狀水質Ⅴ類,水質礦化度1420mg/l,灌溉係數9.3,不宜人畜飲用,可以灌溉。

3、柔遠川:柔遠川發源於本縣北部橋河鄉的小馬岔村,流經橋河、柔遠、溫台、悅樂等鄉鎮,於悅樂鎮上堡子匯入馬蓮河東川。幹流長49km,主河道比降6.6‰,流域面積593.9km2,出境徑流量1661.1×104m3/a。現狀水質Ⅴ類,礦化度大於250mg/l,灌溉係數9~15,不宜人畜飲用,可以灌溉。

4、城壕川:城壕川發源於本縣子午嶺林區,流經定漢鄉,於城壕鄉的轉咀子匯入馬蓮河東川,幹流長37km,主河道比降9.3‰,流域面積425.2km2,出境徑流量1189.3×104m3/a。現狀水質Ⅳ類,礦化度758mg/l,灌溉係數9~17,不宜人畜飲用,可以灌溉。

二、馬蓮河西川

,名曰環江。

華池縣屬於馬蓮河西川的主要支流有魏家河、柳樹河等,流域總面積195km2。

1、 魏家河:魏家河發源於上里原鄉陳家掌村,是馬蓮河西川二級支流,於上里原鄉鴨兒溝出境,河長13km,主河道比降9‰,流域面積11.5km2,出境徑流量24.4×104m3/a。現狀水質Ⅴ類,礦化度1210mg/l,灌溉係數7.1,不宜人畜飲用,可以灌溉。

2、柳樹河(又名辛家溝):柳樹河發源於上里原鄉鴨口村,屬馬蓮河西川一級支流,流經王咀子鄉於轉咀子村出境。河長19km,主河道比降7‰,流域面積35.1km2,出境徑流量74.4×104m3/a。現狀水質Ⅴ類,礦化度1010mg/l,灌溉係數9.1,不宜人畜飲用,可以灌溉。

歷史文化

馬蓮河是慶陽的母親河,以她豐美的乳汁,哺育了這裡世世代代的人民。水是生命的源泉,人類的生存、社會經濟的發展樣樣離不開水。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今天,我們通過求本溯源,探討和認識馬蓮河的歷史演變,以史為鑑,對於治理和改善該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現考述如下:

一、馬蓮河本為涇水正源上古時的馬蓮河叫涇水。其據是:1、撰於春秋戰國時的《山海經·海內東經》在記述涇、渭發源地時說:涇水出長城北山,山在郁郅長垣北,入渭。渭水出烏鼠同穴山,東注河,入華陰北。

這裡說的長城,是指戰國時秦昭王所築的長城,途經今馬蓮河上游(稱環江)的環縣、華池境。郁郅,戰國時城名,屬義渠戎國,西漢置郁郅縣,即今慶城縣。上述關於涇水源出地方位及流向的記述,是明確而具體的。和今馬蓮河上述環江的源出地完全吻合。證實馬蓮河上古時為涇水正源。而源出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六盤山東麓老龍潭,流經平涼的這段涇水,上古稱焉支水,又稱烏支水。至今涇源縣境內一段涇水,仍保留古名,叫胭脂水,焉支、胭脂同音,均為古羌戎語的漢字記音。直到東漢人班固撰《漢書·地理志》時,才將原來的涇水,根據當時人們約定俗成已叫泥水的現實,記為泥水,而將原來涇水重要支流的焉支水,寫為涇水。《漢書·地理志》北地郡:

郁郅,泥水出北蠻夷中。有牧師苑官。

該志在安定郡下記:涇陽,頭山在西,禹貢涇水所出,東南流至楊陵入渭,過郡三,行千六百里,雍州川。

漢代涇陽縣,即今平涼市區,縣治在涇水北岸。雞頭山,今為崆峒山。從此源於涇源縣,流經平涼的涇水,由於史書的記載,被固定了下來,相沿至今。這裡需要指出的一點是《禹貢》並未記載涇水發源地,而只說:“涇屬渭”,其意就是唐代人說的:“言治涇水入於渭也。”

2、馬蓮河上游稱環江,有二源:一為東川,源於陝西定邊縣之馬鞍山,二為西川,源出寧夏鹽池縣之麻黃山,至環縣洪德兩川合稱環江,流經慶城東河匯入後稱馬蓮河,至寧縣政平,匯入涇河。全長374.8公里,流域面積19086平方公里。涇水在寧縣政平以上段,流長約216公里。相比之下,馬蓮河比涇水正源長150多公里,其流域也大於涇河流域面積。故春秋戰國時,人們把今馬蓮河稱做涇水正源,是符合實際的。

3、馬蓮河流域是先秦隴東的政治經濟中心。古代江河源頭的記載,往往受當時政權設定,經濟、文化、交通以及自然條件的制約。西漢之前的隴東,其政治經濟中心在今馬蓮河流域。夏、商之時,周人先祖不窋、公劉發跡於該河流域。春秋戰國時的義渠戎國都城也在該河流域的寧縣城西二華里廟嘴坪。秦、西漢北地郡治在義渠道,即今寧縣。武帝元鼎3年分北地郡、新置安定郡。北地郡治馬嶺,也在馬蓮河流域。安定郡治高平即今寧夏固原城。秦代所修的直道,也是經馬蓮河流域東邊的子午嶺,直通九原。到了東漢末年,馬蓮河流域大部被羌胡所占,從此隴東的政治、經濟中心,才移到了涇河流域的涇川、平涼一帶。

4、上古之時,涇清渭濁,有個成語叫“涇渭分明”,說的是涇水匯入渭水後,清濁兩股水很分明。

二、涇水為何變成泥水涇水在上古時,以清澈見底而聞名,而作為涇水正源的今馬蓮河,歷經秦、西漢兩代,為何地變成了泥水?

秦、漢北地郡,地北接匈奴,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為了抗擊匈奴,秦始皇使蒙恬發兵30萬人,北擊胡,還修築了長城和直道,這兩項耗費巨大人力、財力的重大國防工程,均經北地郡及馬蓮河流域。西漢武帝時,為抗擊匈奴作物質準備,又大規模移民實邊。《漢書·武帝紀》載:

(元狩)四年冬,有司言關東貧民徒隴西、北地、西河、上郡、會稽凡七十二萬五千口。

這些移民到一個新的地方後,由官府供給口糧、農具、籽種,劃定地界,開荒生產,發展農牧業,直到自立為止。

上述這些有力的措施,為鞏固秦漢西北邊防,解決前方軍需民食,最後擊敗匈奴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在取得勝利的同時,由於過度的開發,毀壞了這裡的森林草山,使自然生態失去了平衡。戰國時北地郡地廣人稀,森林茂密,河水清澈蕩漾。大量移民的到來,“毀林開荒,倒山種地。”就是說先燒掉一片山林,種幾年糧食後棄耕,再燒掉一片山林,再種幾年,如此往復,不到幾十年,當地的森林便破壞殆盡。這種古代粗放的耕作,直到民國時,在慶陽東北部山區仍然延用。秦、漢北地郡馬蓮河流域的森林,就這樣從秦代開始,歷時約200年,到西漢末期便遭嚴重破壞。加之當地黃土酥鬆,易於沖刷,每遇沛雨,水土大量流失。這樣,昔日蒼翠的群山變成了光山禿嶺,清凌凌的河水變成了泥水。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說的:

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西亞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卻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儲存水分的中心。

三、馬蓮河的由來關於馬蓮河一名的由來,1995年出版的《地名辭典》甘肅省卷中說:“因河谷中馬蘭草叢生,俗稱馬蘭為馬蓮,故名。”這一說法,正確與否,讀者自會辨別。我們認為馬蓮,本為馬蘭,古代羌人部族名。蘭,古音可讀蓮,蘭、蓮古音同。今陝西旬邑縣有條馬攔河,都是羌語馬蘭的漢字記音。

馬蘭部族原居今甘肅隴南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南部之地,東漢時遷居北地郡泥水下游流域及陝旬邑縣一帶,《晉書·惠帝》載:(永平六年)五月,匈奴赫散弟度元帥馮翊、北地馬蘭羌、盧水胡反,攻北地,太守張損死之。

馬蘭羌以後在此長期定居下來,歷東晉南北朝,隋、唐、宋時成了這裡的主體居民。再說泥水流域,東漢末年後,被羌胡占據,連年的戰爭使人口銳減,田園荒蕪,森林又起,生態又得到了恢復,昔日的泥水又清澈見底了。這時人們又約定俗成,不再叫泥水,而叫馬嶺水或白馬水了。《元和郡縣圖志》慶州、順化縣下記:

本漢郁郅縣。後漢迄晉,戎虜所侵,不立州縣。後魏及周,以為鎮防。隋開皇16年,於今州城西南一里置合水縣,在馬嶺、白馬二水口,因以為名,屬慶州。

原“出北蠻夷中”的泥水上游,即今慶城東河(亦叫柔遠河),隋初已不叫泥水,而稱其為白馬河了。以後人們又約定俗成,把慶城以南至寧縣政平的這段河流叫馬蘭河,因該河段流域馬蘭部族所居而得名。蘭、蓮古音同,人們把馬蘭河又俗稱馬蓮河,相沿至今。

昔日的馬蘭部族,在長期接受漢文化的過程中,早已被融入漢民族之中,為人們所遺忘。唯有日夜流淌的馬蓮河,向人們不斷訴說這片土地曾經的主人———馬蘭羌的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