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

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

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Grosser Kreuzer der Mackensen-Klasse,德國人稱其為大型巡洋艦Grosser Kreuzer)是德國設計建造的一種戰列巡洋艦。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在德弗林格級戰列巡洋艦的基礎上放大艦體,設計排水量31,000噸,最大排水量35,300噸,裝備8門全新設計的350毫米/45倍口徑主炮,為了補償主炮塔增加的重量帶來的重心上移,副炮安裝位置下移了一層甲板。動力裝置最大輸出功率85,000馬力,航速達到28節。

基本信息

簡介

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 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
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結構圖 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結構圖

該級艦計畫建造四艘:馬肯森號、斯佩伯爵號、腓特烈親王號、腓特烈·卡爾代艦(建造代號)。馬肯森號與斯佩伯爵號於1917年下水,但是因為戰爭的影響,全部未能完工(協約國方面並不知情,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德國戰艦引渡名單上,馬肯森號仍然位列其上)。在1921年到1922年期間解體。

建造背景

3號艦腓特烈親王號的船殼(靠碼頭一側) 3號艦腓特烈親王號的船殼(靠碼頭一側)

在德皇對11英寸海軍炮的偏好被傳播出去之後,德國海軍意識到皇帝的這種愛好,在德國軍艦面對火炮口徑大得多的敵艦時候,成了一種致命的因素。出於這種考慮,德國海軍艦船設計局(K-RMA)在德弗林格級的基礎上放大艦體,並且換裝了全新的350毫米(13.8英寸)口徑主炮。它的競爭對手是英國的 獅級虎級戰列巡洋艦。儘管比其英國對手要重,但是其航速還是能達到28節之快。為了補償主炮塔增加的重量帶來的重心上移,其副炮下移了一層甲板。

馬肯森號下水 馬肯森號下水

該級艦前兩艘以一戰中德國陸軍和海軍中的著名將領命名。第三艘以 威廉二世次子 腓特烈·馮·霍亨佐倫親王(Prinz Eitel Friedrich)的名字命名。第四艘的建造代號為“腓特烈·卡爾代艦”(Ersatz Friedrich Carl),後又改為“A艦”。據推測,最可能的命名為俾斯麥侯爵號(Fürst Bismarck) 。

馬肯森號戰列巡洋艦下水 馬肯森號戰列巡洋艦下水

建造情況

該級艦全部未完工。馬肯森號和斯佩伯爵號在1917年下水,因為戰爭的影響,材料和工人的短缺,舾裝工作一直沒有完成。但是協約國並不知道這一點,在戰後的德國戰艦引渡名單上,馬肯森號的大名赫然列在其上。作為補償,德國不得不將其艦隊旗艦 巴登號引渡給英國,替代馬肯森號的位置——巴登號和德國海軍其他軍艦一樣,在1919年的彩虹行動中自沉。為了騰出船台,腓特烈親王號在1920年下水,不久就開始了解體工作。

馬肯森級本來預計建造七艘,但是最後開工的只有頭四艘。後三艘改變了設計,也就是一戰期間德意志帝國海軍設計的最後一級主力艦—— 約克代艦級

艦名

馬肯森Mackensen(建造代號 維多利亞·路易絲代艦/Ersatz Victoria Louise)

施佩伯爵Graf Spee(建造代號 布呂歇爾代艦/Ersatz Bluecher)

腓特烈親王Prinz Eitel Friedrich(建造代號 弗雷亞代艦/Ersatz Freya)

俾斯麥侯爵Fürst Bismarck(建造代號 腓特烈·卡爾代艦/Ersatz Friedrich Carl)

建造廠

馬肯森號左)和斯佩伯爵號(右) 馬肯森號左)和斯佩伯爵號(右)

漢堡 布洛姆·福斯造船廠

但澤 碩效船廠

漢堡 布洛姆·福斯造船廠

威廉港 皇家船廠

開工日期

01/30/1915

11/30/1915

05/01/1915

11/03/1915

下水日期

04/21/1917

09/15/1917

03/13/1920

N/A

服役日期

N/A

沉沒

N/A

解體

斯佩伯爵號戰列巡洋艦,下水後 斯佩伯爵號戰列巡洋艦,下水後

四艦均於1921年到1922年期間解體

性能數據

排水量: 31000噸(設計)/35300噸(最大)

尺寸(米): 223.0 x 30.4 x 9.31

動力裝置:32台瓦爾特鍋爐,3組Brown-Boveri蒸汽輪機,最大功率85,000馬力;4軸,4螺鏇槳,雙舵並列

設計航速:28節

設計續航力:14節8000海里

主炮:8門 350mm (13.8英寸)/45倍徑炮 四座雙聯炮塔

副炮:14門 150毫米(5.9英寸)/45倍徑炮 炮座單裝

防魚雷艇/防空炮:8門 88毫米(3.5英寸)/45倍徑炮 炮廓單裝

魚雷發射管:5門600毫米魚雷發射管,水下安裝,首部一門,兩舷A炮塔、D炮塔下方各一門

乘員:預計為1186人,其中軍官46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