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寺

在四川三台縣魯班湖畔的鳳凰山上,蒼松翠柏掩映著一座香火旺盛的古寺——馬祖寺。

四川三台馬祖寺

歷史

據《民國三台縣誌》記載,馬祖寺建於唐朝。當時有個道一禪師在此修行,後來成了得道的大師,其徒子徒孫們尊稱他為祖師爺,加之他俗姓馬氏,所以後人就尊稱他馬祖,這座寺廟就被稱為馬祖寺。
馬祖寺布局嚴謹,建築雄偉。寺前,一株蒼翠挺拔的古柏熱情迎客,寺後,兩株唐柏和一對古銀杏千年相守。因文革浩劫,如今建築只剩下雄偉的主殿和左前方的呂祖殿。但它的鎮寺之寶——清代四川總督駱秉章的告示碑仍完好無損。此碑立於清同治五年(1866),高180厘米,寬90厘米,厚20厘米。
馬祖寺所存的告示碑,是駱秉章就任四川總督要職期間,及時抓住順慶府武生白占螯、監生何煥章“霸占佛地”之事,被順天府(今北京市)“照例懲就”的機會,採取“扶護三寶以興佛道”的政治策略,巧妙利用紳民的宗教信仰來維持四川穩定的文物見證。據碑文內容可知,此告示在當時曾抄錄頒行全川各大小寺院,並要求“以此為憑,錘碑勒石”。但迄今為止,僅發現馬祖寺這方告示碑完整地保存到了現在,其歷史研究價值彌足珍貴。
除此鎮寺之寶,馬祖(佛)文化本身也是源遠流長。《宋高僧傳》有載:馬祖即洪州道一禪師,俗姓馬氏,今四川什邡人。“削髮”於資州唐和尚,即德純寺高僧處寂禪師,與韓國王子金和尚,即無相禪師成為師兄弟。其後,馬祖“受具”於渝州圓律師,最後投衡岳懷讓禪師門下,成為其得意高徒,並“振法”於“洪州”(今江西南昌)開元寺,形成 “洪州禪系”和中國南宗禪派勢力最強大的流派——“臨濟宗”,而且影響到韓、日各國。

影響

據韓國延世大學禪宗史學家閔詠圭教授考證,馬祖為韓國“新羅九山禪門”的始祖,著名的《祖堂集》所載的新羅僧,全是馬祖直系弟子或法孫的弟子。可見,馬祖是中韓佛教文化交往史上極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師高弟子強,馬祖傳人也多是聲名遠播者。如深受朝廷要員敬重的西堂知藏,不遠萬里慕名前來拜師的麻谷寶徹、南泉普願、仰山慧寂等。2003年以來,馬祖師兄無相禪師創建的成都大慈寺,經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對外開放,並且在全面恢復宗教活動後,迅速發展成為四川省和西南地區中韓、中日佛教文化交流中心。與成都大慈寺齊名的梓州慧義寺及魯班湖畔馬祖寺,也逐漸引起海內外學術界人士的熱情關注。

安徽潛山馬祖寺

簡介

馬祖寺,別名馬祖庵,位於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半山,因唐代馬祖道一禪師到此行腳習靜修持而得名。

歷史

馬祖道一是禪宗南宗懷讓的傑出弟子,少年出家,侍懷讓禪師十年,始得開悟,前後三十年聚徒教人,自創法堂,開堂說法,並形成了洪州禪派。明萬隆間,有貫之和尚,清修苦行,根器嘗厚,被拜為國師。明帝賜名「佛光禪寺」,清鹹豐時與同治時重修。後毀,僅存竹屋三間。
一九三三年,住持妙高法師募修大殿及寮舍,甚具規模。清人馬警曾為此寺題詩曰∶「馬祖開山處,武皇駐蹕時。氣鍾舒霍勝,門抱洞天奇。地群松山老,峰高日月遲。此中有佳趣,哪許俗人知。」

景觀

寺周圍有馬祖禪師修行聖地--馬祖洞,洞門小,內則寬平,可容數十人。洞後大石開裂如線,每值正午,一道天光從隙射入上下四旁,明照朗澈,石瑩如鏡,呼為「馬祖一線天」。幽澗泉穿洞而出,終年潺緩,如賦琴瑟。門外有「嘉平館」三字,下有「洞中方丈」四小字,洞旁多存石刻。
寺址∶安徽省潛山縣天柱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