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塞林努斯

馬爾塞林努斯

馬爾塞林努斯,又翻譯為“馬瑟林努”、“瑪策林”、“才林”、“瑪策廉”等;羅馬主教,天主教歷史上第29任教宗(296-304)。馬爾塞林努斯教宗的紀念日為每年4月26日。

人物簡介

馬爾塞林努斯(Pope Marcellinus),翻譯為“馬瑟林努”、“瑪策林”、“才林”、“瑪策廉”等;羅馬主教,天主教歷史上第29任教宗(296-304)。
關於馬爾塞林努斯教宗,在公元4世紀末的文獻《殉道者的安葬》(Depositio Martyrum)以及其後名錄中並沒有提及他的名字。根據《教宗實錄》的記載,他生於羅馬城父親名叫Projectus;於公元296年6月30日繼任羅馬主教
在馬爾塞林努斯教宗時期,即第三世紀末期,教會經過了四十年的和平時期,基督徒的人數大約增長了一倍;同時已經遍布了羅馬帝國的各個地區和階層,在某些地區甚至成為了大多數。
戴克里先在其當政前期,對待基督教態度溫和,還允許教徒擔任政府高級職務;但在其晚年,在帝國內的保守派,特別是其女婿加萊里烏斯(Galerius Maximianus)的唆使下,漸漸變的嚴厲。公元295年初,就曾頒布命令,要求帝國全體軍人必須向羅馬神廟獻祭,違者將被驅逐出境。當時就有部分基督徒被斬首。
公元301年初,亞美尼亞國王特拉達三世(Trdat III)宣布基督教為國教,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基督教國家。更使戴克里先以及帝國政府充滿憂慮。公元303年2月24日,戴克里先頒布了關於禁教第一道上諭,命令“沒收教會財產,包括動產和不動產;焚毀教會書籍,羞辱有名望之信徒,剝奪家僕的信仰自由”。不久,又將帝國皇宮火災指認為基督徒違抗帝國政府,而蓄意縱火;頒布了第二道上諭,即“立即逮捕各地教會神職,並且應命令其向帝國神廟獻祭和敬拜”。公元304年初,又頒布上諭,命令“帝國全體臣民,特別是基督徒,必須向帝國神廟獻祭,違令者斬首。
戴克里先皇宮所在地的尼科美底亞教堂首先被拆毀,尼科美底亞主教安祿(anthimus)被斬首;供職於帝國政府的四位基督徒,即艾弗塞維、巴薩、艾弗提希、瓦西里迪以及其家族被全部處決。在羅馬,鹿加秋(pancratius)、雅尼(agnes)、素德里(soteris)、普洛篤(protus)等人也相繼殉道。在各地的迫害活動中,以巴勒斯坦教會以及埃及教會最為嚴重。
馬爾塞林努斯教宗被斬首
根據公元第5世紀至第6世紀的文獻記載,馬爾塞林努斯教宗當時正在建設阿比亞路墓地。為防止被帝國政府毀壞和褻瀆,下令永久性封閉阿比亞路墓地。不久,教宗被帝國政府逮捕,在其逼迫下曾一度屈服,向帝國神廟獻祭。在第6世紀,有傳說認為教宗曾大量的上繳了教會書籍(當時規定,上繳教會書籍,等同於向羅馬神廟獻祭,當被赦免),但沒有找到確實的證據,被教父奧斯定(奧古斯丁)所否定。不久,馬爾塞林努斯教宗幡然醒悟,拒絕再次神廟獻祭。被帝國政府斬首,傳說為公元304年10月25日。為了震懾基督徒,帝國政府下令將教宗的遺骸於大街上示眾;最後被安葬於羅馬城新撒拉里大街(via SalariaNova)的普黎史拉墓地(Catacombe di Priscilla),但也有部分文獻認為其為自然死亡。
馬爾塞林努斯教宗的紀念日為每年4月26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