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烽(1922~  )

馬烽(1922~)

正文

馬烽(1922~)現代小說家。原名馬書銘,曾用筆名閻志吾、孔華聯、莫韻等。山西省孝義縣人。1938年春參加抗日游擊隊。
1942年 9月,以馬烽筆名在延安《解放日報》發表處女作《第一次偵察》。嗣後,又寫了《懶漢回頭賽如牛》、《張初元的故事》等通訊特寫,並陸續整理髮表了不少民間故事。1945年6至8月在《晉綏大眾報》上發表他和西戎合寫的長篇章回體小說《呂梁英雄傳》,以康家寨民兵的建立和發展,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小說故事曲折、情節生動,通篇由大大小小的故事聯綴而成,具有民族化、大眾化風格,受到工農讀者的歡迎。此後,即致力於短篇小說寫作。1949至1954年間,他先後發表了《村仇》、《一架彈花機》、《飼養員趙大叔》、《韓梅梅》等十數篇小說,顯露出深厚的農村生活根底和故事性強、語言樸素明快、幽默風趣的創作特點。1956年他由北京回山西定居,創作也進入了新的階段。《三年早知道》生動而詼諧地敘述了老中農趙滿囤思想轉變的曲折過程;《我的第一個上級》多姿多采地塑造了由局長這一有膽有識的英雄形象。這兩個短篇被公認為他的代表作。此外,像《一篇特寫》和《四訪孫玉厚》、《楊家女將》等作品,表現出作家的求實精神和現實主義的功力。1976年他重返文壇,相繼發表了《結婚現場會》、《伍二四十五記要》等小說,仍然保持了濃郁的泥土氣息和詼諧幽默的藝術個性。除短篇小說外,他還創作有長篇傳記文學《劉胡蘭傳》、電影文學劇本《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新來的縣委書記》(與孫謙合作,攝製成影片後改名為《淚痕》),均獲好評。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山西農村,又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被人們公認是以趙樹理為首的“山藥蛋派”的重要代表作家。
馬烽在40年代曾任《晉綏大眾日報》編輯、主編,晉綏出版社總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主席,山西省作家協會主席等職。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