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灣村

馬灣村位於羅明壩西,下設馬灣嶺崗、麻馬寨、綠竹水3個自然村7個社,共有444戶1872人,居住著漢、彝、傈僳、白等4種民族。

基本信息

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楊柳鄉馬灣村

總耕地面積2927畝,水田1747畝,地1147畝。農作物:水稻、包穀、香料煙、甘蔗、花生、棉花等。建國前曾辦過一所私塾,只是有錢人家的孩子才能讀,建國後3個自然村都設有國小。馬灣村在1949年是保山縣第七區小水井行政村所轄16個自然村,落在潞江東岸雙虹橋上、下山區和丘陵地帶,居住分布在小水井、烏蟒、尖山、臭水、屍帕、白岩、大墩子、墩子地、魯村、白水塘、張臘、石嶺崗、新寨、平掌、鹽井山等地,至1952年土地改革時,將村公所遷移到中心地點戶帕村改名為保山縣第九區戶帕鄉。土改完成後,新安鄉撤銷將綠竹寨,老寨子劃歸戶帕鄉,共有16個村,村幹部編制4人。進行互助合作工作,1954—1955年辦起初級農業社1—7個小社,當時羅明壩的田地在舊社會大部分屬方家、李家、喬家所有,出租給農民耕種,約有1/10的是荒著。傳說羅明壩在那時有48個村子。乾田壩叫官家寨,有土司住過。出現過鼠疫,死亡人數多、不敢居住,從高處四山搬遷,有的搬到上江。此地氣候炎熱,雜草叢生,無人定居。外地人到此地住宿過夜,怕患啞擺子(惡性疫)醫治不好,在那時流傳著一句話,“要到羅明壩,先把老婆嫁”。到解放後,四山的人下來種田都是在冬臘月來蓋起臨時棚子搞冬耕和春耕,種下棉花、稻穀後,在立夏節令就搬回老家去了。牛耕管理都是從老家下來早出晚歸幹活,種植作物稻穀、棉花、甘蔗,實行輪作制。1955年保山縣委、政府決定以糧為主多種經營,熱區大量擴種棉花。當時民眾很不願意,怕熱、怕毒、怕死人、燒柴困難等。經作了大量思想工作,花了半年多時間,發動民眾到壩上看了居住村馬灣、麻馬兩個大村子,看了宅墓地。到1956年正式搬遷時,只有小水井、尖山、戶帕、平掌、新寨等八村五個社占50%的農戶移下壩定居,也就是現在的馬灣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