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渚

馬渚

馬渚鎮是歷史悠久的江南古鎮,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三皇五帝中的“舜”就出生於諸馮,即現在的馬渚。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屯兵渚山,飲馬於潭,故此得名馬渚。

基本信息

區域概況

馬渚鎮[1]是浙江省餘姚市轄鎮,東毗餘姚城區,西鄰上虞。面積65.84平方千米,人口4.87萬(2004年),轄3個社區、1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渚山路18號,郵編:315450。

簡介

馬渚鎮地處餘姚西部,是歷史悠久的江南古鎮,秦王南巡,屯兵渚山,飲馬於潭,故得名馬渚。全鎮總面積62.6平方公里,轄22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人口5.1萬。近年來,鎮黨委、政府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開拓創新,務求實效”為總體思路,廣泛開展創建寧波市文明鎮活動,通過全鎮廣大幹部民眾齊心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2002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4.78億元,比上年增長11.3%,農民人均收入達到6635元,先後榮獲餘姚市文明鎮、中國體育先進鄉鎮、寧波市宣傳工作先進集體、寧波市自來水化鎮、寧波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浙江省教育強鎮、餘姚市愛國衛生先進鎮、寧波市衛生鎮、省綠色小城鎮等榮譽稱號,2001年鎮黨委被寧波市委評為“六好”鄉鎮黨委。
馬渚鎮馬渚鎮

鎮名由來

馬渚鎮是歷史悠久的江南古鎮,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三皇五帝中的“舜”就出生於諸馮,即現在的馬渚。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屯兵渚山,飲馬於潭,故此得名馬渚。

特色介紹

農業結構日趨最佳化,名牌新品推陳出新,已形成優質水稻、水產、畜禽、花木四大主導產業,質量樹品牌,培育出了“馬漁”淡水產,“舜歧”三園雞,“渚山”大米,“舜大”飼料,“龍邦”番鴨,“泰夫昌”保健品等優勢品牌,不斷開拓國內外市場。

經濟發展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牢固樹立工業立鎮的發展思路,加大力度,多元招商。全鎮已確立汽車配件、電線電器、塑膠模具等支柱產業,形成蓄電池、衛生潔具等塊狀經濟。全鎮已有億元企業8家,全市百強企業9家,屹東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標誌著企業機制創新有明顯突破。馬渚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境域中主要有渚山、獅子山較為出名。渚山平台中有兩幅秦始皇第五次南巡的雕像石刻,山上有秦始皇行宮遺蹟“奈何橋”,有“水不深而常清,流不長而永澤”的“水石孔”,對面還有終年不見水的旱石洞,山頭仰天溫等景觀,飲馬河(馬渚中河一段)穿越集鎮,河上有飲馬橋、渚山橋,江畔有三亭二榭,稱之為臨江苑。

水產養殖

大盛水產養殖場占地300畝,是馬渚鎮水產養殖的龍頭企業。在冬日的暖陽下,躍出水面的魚兒,銀鱗閃耀,老闆夏月慶拿著一條剛打上來的翹嘴紅鮊說:“翹嘴紅鮊的銷路很好,每公斤賣到40元左右,而由於養這種魚的養殖戶太多,市場開始飽和,每公斤只有10多元,我在市農林局和鎮政府的幫助指導下,從今年8月開始投資20餘萬元購買了一套水產加工設備,現在已加工翹嘴紅鮊魚乾1000多條,銷路很不錯。同時,我還利用設備加工河蟹等水產品,提高包裝質量,使更多的人知道了我們養殖場的‘舜盛’水產品牌。”

在做好水產品深加工和打響品牌的同時,大盛水產養殖場加緊設施改造,培育水產新品種,添置設備、建造溫室大棚的費用達160餘萬元。在新建的溫室大棚內,一些剛引進培育的澳洲龍蝦在自由游弋,夏月慶說:“今年培育成功的話,明年我將進行大規模養殖,今年我還新養殖了花魚骨、太陽魚、黃皮魚等新品種,不斷更新水產品種,以求迎合市場需求。”

休閒垂釣也為大盛水產養殖場帶來不菲的收益,該養殖場休閒垂釣毛利每年已達到30餘萬元,休閒垂釣越來越受民眾的歡迎,為此,養殖場又新建了一些臨時用房,為垂釣的客人休息、就餐、住宿提供了便利。

社會事業

馬渚鎮中心國小創辦於1928年,原名餘姚區立馬渚鎮中心國小,解放後改稱縣立馬渚國小,1978年命名為餘姚縣馬渚區中心學校,1981年由余姚縣、寧波市確定為縣、市重點國小,1992年撤區並鄉後改為餘姚市馬渚鎮中心國小,下轄4所片校,8所村校。學校現有23個教學班,1184名學生,51名教職工,成為市內一所上規模上等級的學校。改革開放後,我校的教育事業不斷邁上新台階:1994年達到“兩基”要求,1997年實現“兩高”目標,1999年先後通過了寧波市、浙江省教育強鎮驗查,2000年在餘姚市辦學水平綜合督導評估中被命名為市“三A”級學校(葔市國小線最高等級)。

每逢星期五,馬渚鎮沿山村30餘位老農就會聚集在村落文化宮的多媒體教室里,收看老年電大的電視講課。為了提高農村老年人的自身修養,陶冶情操,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增進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質量,馬渚鎮利用各行政村的老年活動室,辦起了村級電大班,分別在沿山村下沙畈村馬漕頭村設立了教學點。

馬渚鎮馬渚鎮

有100多位老農報名參加了老年電視大學。老年電大開設了《營養配餐》、《歷史典故》等課程,邀請退休教師來授課和輔導,同時還要求學員在每次上課前,結合課本談談日常生活中保健養生的體會。該鎮領導還經常到場問候、看望、聽意見,鼓勵學員們努力學習。有些老農自從參加學習後,還鼓勵自己的老伴也來學一點新知識,豐富一下業餘生活。

馬渚鎮總工會有基層工會91家,會員2.38萬人,907家企業建有工會組織,規模企業建會率達100%。新成立的鎮總工會負責人表示,他們將通過開展崗位練兵、技術比武、合理化建議等活動,積極調動廣大職工投身經濟建設的積極性;通過強化維權職能,不斷完善勞動關係三方協調機制,建立平等協商、集體契約和工作協商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勞動關係協商機制;通過抓好幫扶工作,為職工民眾辦好事、做實事。

就業平台

一是建立工作網路。建立了一支行政村(社區)、規模企業勞動協管員隊伍,全面掌握農村勞動力的基本情況和企業用工需求情況,每月組織召開一次協管員工作交流會,互通信息。

農機信息參觀

二是設立勞動力市場。設立了市勞動力市場馬渚分場,每月組織一次企業現場招工洽談會,並做到每天開放,免費登記、上網介紹企業用工情況和需求職位。

三是加強技能培訓。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各類培訓,1-8月份培訓電腦初級、農業技術、中式麵點師、家政服務等近400人,還完成了512人崗位培訓,通過培訓,就業率達到90%以上。

四是實行跟蹤服務。該鎮勞保中心建立勞動力檔案和企業用工檔案,對已就業和未就業的勞動力實行跟蹤服務,及時掌握勞動力走向情況。

城鎮建設

2001年,馬渚鎮圓滿完成了村級行政區域調整,成功地實行了戶籍制度改革,使建成區面積擴展到3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2萬,從而促進產業和人口的集聚,中心村培育和城鎮化建設躍上了新的台階。自1999年以來,馬渚鎮共投入資金2400萬元,完成了小馬路立交橋引橋工程,余夫公路馬渚段、余馬公路集鎮段改造和四季堰路的“亮燈”工程,提升了馬渚鎮整體形象;建成東橫路、東二路,溝通了永興路、黃泥堰路,完成了工人路、桑園路、下葉路、運河北路、楓林堰路的砌澆和拓寬改造,使建成區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重視開展植綠護綠養綠工作,建成四季公園、濱江公園兩處休閒場所,新增城鎮綠化面積3.5萬平方米,被評為省綠色小城鎮。

在2001年馬渚鎮重新組建了一支由12人組成的馬渚鎮城建管理監察中隊,實行綜合執法。日常管理採取中隊管面、小組管塊、個人包片的方法,做到職責到位,管理不留盲區,形成了全天候、全方位、立體化的城鎮管理模式。積極開展“三亂”整治工作,拆除臨時棚、亭、店147戶,調整攤點131個,處理違章停車60餘起。同時,對集鎮內的單位、商店等落實了門前“三包責任制”,基本實現了車輛有序停放、道路整潔暢通的管理目標,使鎮容鎮貌大力改善。此外,積極導入經營城鎮新理念,控制建成區和主要道路兩旁的土地,盤活土地市場。為保證各項建設工程質量,對所有項目實行了公開招投標,推行了項目監理制度和竣工審計制度,杜絕暗箱操作,增強透明度。?

道德建設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後,馬渚鎮黨委選擇沿山村開展公民道德建設活動試點。在試點中,沿山村開設村民道德夜校,分8個層次對村民進行教育,並圍繞“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神事不辦”,成立村民道德評議會,建立道德窗、道德亭、道德碑、道德牆、道德室、道德林、道德橋,創作村民道德“三字經”,開展村民道德“三入戶”活動,收到了明顯成效。在此基礎上,借鑑沿山村成功經驗,有重點地全面開展公民道德教育,如在機關幹部、黨員中開展“發揚敬業精神,樹立行業新風”活動;在各企業、經營性單位開展“誠信為本、信譽興業”教育;在各居委、行政村開展“人人講文明、公德留心中”活動;在學校開展以“做新世紀文明學生”為主題的個人道德修養和禮儀禮節教育。與此同時,廣泛開展“如何實踐公民道德基本規範”徵文活動、“道德杯”書畫比賽、“遵守道德規範、爭做文明公民”簽名儀式等道德實踐活動。通過一系列教育實踐活動,極大地增強了民眾的道德意識。?

馬渚鎮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共投資1200萬元新建擴建教育樓13200平方米,教育設施不斷改善,馬渚職校被評為省級成人示範學校,鎮校創建成為省示範國小,鎮中通過省示範國中初檢。探索教育制度改革新方法,完成了鎮中心幼稚園的轉制工作。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教育質量不斷提高,被授予“省級教育強鎮”稱號。?

衛生建設

馬渚鎮愛衛會嚴格執行《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和《食品衛生法》,經常會同工商、衛生院等單位開展食品衛生檢查。廣泛開展健康教育,覆蓋面達到95%以上,增強了鎮民衛生意識。飲水條件大大改善,通過寧波市愛衛會的檢查驗收,被評為“寧波市自來水化鎮”。企業環保不斷改善,對一些污染嚴重、民眾反映強烈的企業,積極改進環保措施,努力實現生態環境良性循環。馬渚鎮實施依法治鎮,制定了《馬渚鎮依法治鎮普法教育實施計畫》,建立了馬渚鎮青少年法律教育中心,廣泛開展“三五”、“四五”普法教育,共舉辦各類培訓班、專題講座30餘場次,受教育民眾逾萬人次。積極創建“平安社區”和“五超前”防範活動,落實以“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公安民警為龍頭、治安聯防隊為骨幹、村治保調解幹部為基礎的工作網路,形成了“集鎮有聯防、單位有保全、村有巡邏隊”的社會治安管理機制。認真做好人民民眾的來電、來信、來訪工作,積極有效地化解了各種社會矛盾,無群體性上訪案件發生,有力地維護了社會穩定,獲得市“三五”普法先進單位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