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歇爾經濟學

馬歇爾經濟學

馬歇爾經濟學是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經濟學發展的一個總結,是自約翰·穆勒後的又一次綜合。馬歇爾經濟學的整個經濟學體系中真正創新的觀點不是很多。主要體現在方法論上“連續原理”為基礎的個體分析和需求供給理論中的“彈性概念”,而其他觀點主要是對以前經濟學家的經濟學說的繼承和發揚。當然,他在自身所處的那個時代各個學派的爭論中得到了許多好處,這些爭論不但激發了他個人智慧的火花,更為他作一次大的綜合提供的豐富的素材。

理論

馬歇爾經濟學馬歇爾經濟學

19世紀最後的20多年裡,價值或價格理論是經濟學家爭論的主要問題之一。J.S.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以前的古典經濟理論,把探討的重點放在供給方面,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則把注意力集中於需求,而且傑文斯及其後來者,更進一步宣稱價值完全取決於需求。很難估計這場討論對馬歇爾的相對價格理論的內容和形式的影響。他宣稱自己關於價值和分配理論的主要內容在1870年以前已經形成,但他不會去證明自己理論的原創性,他認為這是愚蠢的自尋煩惱。馬歇爾對一些人批評供求分析十分氣憤。在供求分析中,他試圖調和古典理論和邊際效用學派。他的觀點是,他為了真理而研究而不是為了和平。而且他的供求分析的形成早於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著作之前。

馬歇爾相信,正確理解時間的影響和謹慎處理經濟變數間的相互關係,就可以解決是生產成本還是效用決定價格的爭論。最終產品的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因為價格較低時,個人的購買量將較大。供給曲線的形狀取決於分析時時段的劃分。關於價格的決定,時間越短,需求越重要;時間越長,供給越重要。長期中,如果固定成本存在且供給完全彈性,則價格將完全取決於生產成本。誇大供求中任一方在價格決定中的作用都是沒有意義的。馬歇爾用類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原因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想找到一個簡單原因的任何企圖都必將失敗。更重要的是,馬歇爾堅持認為邊際分析被許多經濟學家誤用。他說,這些經濟學家以為是邊際價值(成本、效用或生產率)以某種方式決定了整體價值。例如,在分析最終產品的價格時,按馬歇爾的觀點,說邊際效用或邊際成本決定價格是錯誤的。馬歇爾認為效用或邊際成本不決定價格,因為隨價格變動的價值是由這些因素在邊際上的行為相互決定的。這時,馬歇爾再次聰明地運用類推的方法解釋了他的觀點。傑文斯把價格決定中的主要因素(效用,成本)與價格隔離開來,他在試圖尋找一簡單因果傳導鏈——生產成本決定供給,供給決定邊際效用,邊際效用決定價格——時出現了錯誤。因為他忽視了這些因素的相互關係和相互影響。如果把三個球放在一個碗裡,一個是邊際效用,一個是生產成本,第三個是價格,說任一有球的位置決定了其他球的位置顯然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是這些球相互決定每一個球的位置。需求、供給、價格在邊際上相互影響,且相互決定。

馬歇爾試圖說明他的價格理論與李嘉圖的價值理論的關係,以及關於效用、生產成本誰決定價格的爭論。馬歇爾認為他的理論基本上與李嘉圖的一致。但他指出李嘉圖認識到了需求的作用,只是因為需求的影響很容易理解而給予了有限的關注,而把他的主要精力用於更困難的成本分析,這一點邊際效用學者很難同意。馬歇爾發現李嘉圖價值理論的生產成本包括了勞動成本和資金成本。大多數經濟理論史學者認為,這是對李嘉圖的過於誇大的解釋。依馬歇爾的觀點,李嘉圖的價值理論最主要的缺點是,他不能處理時間的影響且不能明晰地表達他的觀點。馬歇爾拒絕接受傑文斯和其他邊際效用理論學者的說法,他們認為已完全推翻李嘉圖的價值理論,而以一個正確的方法即幾乎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於需求方面,取代了李嘉圖的理論。馬歇爾在審查傑文斯對李嘉圖理論的擴展和發展時,認為他對李嘉圖的處理偏離了李嘉圖完整價值理論的基礎。

需求理論

馬歇爾指出需求對價格決定的影響相當容易理解,這也許是對的。然而有幾個關於需求的理論問題,馬歇爾並不能令人滿意地解答。他似乎意識到這些困難而通過假設避開它們。他對需求理論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用清晰的公式表達了需求價格彈性的概念。價格和需求量互相影響,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價格變化和需求量變化之間的關係程度被稱之為價格彈性係數,即eD = — %需求量變化 / %價格變化 = — (△q / q) / (△p / p)

馬歇爾經濟學馬歇爾經濟學

等式右邊的負號是因為價格和需求量是負相關的,因此係數通常是一個負數。單個產品價格乘上需求量將等於買者的全部消費或賣者的全部收入。如果價格下降1個百分點,需求量增加1個百分點,則買者總支出或賣者總收益保持不變,即eD = 1。如果某類商品的eD > 1,則稱其是價格有彈性,如eD < 1則稱其是缺乏彈性。馬歇爾還將彈性的概念用於供給,給出了經濟學另一極其有用的工具。雖然,價格彈性的觀點在更早的文獻中有所論述,但只到具有很強數學能力的馬歇爾才精確地表述了它,因此,他被認為是價格彈性的發現者。

按馬歇爾的觀點,個人之所以需要商品是因為可以通過消費獲得效用。馬歇爾的效用函式的形式是可以相加的,他通過加總消費每一商品的效用得出總效用。消費商品A獲得的效用取決於消費A的數量,而不取決於其他商品消費數量。替代和補充關係可以忽略,一個可以相加的效用函式是:U = f1qA f2qB f3qC ...... fnqn

考慮到替代和補充關係的效用函式表達如下:U = f(qA,qB,qC,......qn)

埃奇沃思和歐文·費雪,這兩個馬歇爾同時代的人,提出現在更通用的效用函式。我們將簡單討論馬歇爾使用可以加總的效用函式的最重要的含義,它與收入效用有關。馬歇爾假定效用可以通過價格體系測定。他還認為一組人內部相互之間的比較是可能的,因為在同組比較時,個人的特殊情況被去掉了。

馬歇爾第一個表述了通常的需求規律:需求量隨價格下降而增加,隨價格上升而減小。他注意到羅伯特-吉芬收集的信息,這些信息顯示窮人的麵包的需求曲線可能向上傾斜;也就是說,對這些人,麵包價格的上升將導致肉或更昂貴商品的需求的減少,麵包消費的增加。

讓我們回到推出需求曲線的理論問題,看馬歇爾是如何處理的。因為他使用可以相加的效用函式,因此他在用數學推導需求曲線時忽略了替代和補充關係,儘管他討論過這些問題。馬歇爾簡單地假設微小价格變動的收入效應是可忽略的,或者換句話說,任一商品價格的微小變動不影響貨幣的邊際效用。馬歇爾通過假定貨幣邊際效用恆定來解決這些理論困難有兩個原因:首先,他沒有理論工具以明確區分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其次,一個商品價格的微小變動的收入效應非常小,以致於可以略它。

供給理論

馬歇爾奠定了通常所接受的成本和供給分析的基礎。他對供給理論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的時間階段的概念,特別是短期和長期兩

馬歇爾經濟學馬歇爾經濟學

個概念,正確地認識到在市場階段短期和長期中行業供給曲線的形狀的差別;雖然他關於這些形狀的經濟解釋通常是不足的和混亂的,甚至有時是錯誤的。市場時期沒有引起什麼困難,這時供給是完全無彈性的。短期中,現代微觀理論認為,供給曲線的形狀是因為企業和行業遵循收益遞減規律。為了分析的目的,馬歇爾指出在短期中把企業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是有用的。然而,馬歇爾並沒有在他對固定成本及可變成本的劃分,和以收益遞減規律為基礎的企業短期成本曲線的由來之間,建立明確的關係。他主要是在對土地進行長期的分析時套用了收益遞減規律。

馬歇爾對固定和可變成本的劃分證明了,短期中即使發生損失,但只要能彌補全部可變成本,企業仍將運作。這已成為標準教科書中關於短期中企業行為經濟分析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完全競爭行業,短期中企業的供給曲線是邊際成本曲線超過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部分。由於他特有的現實主義,馬歇爾繼而得出現實中企業的短期供給曲線並非如此。他說,企業在以低於全部成本(固定和可變)的價格出售商品時將是猶豫不決的,因為他們關心的是“掠奪市場”。“掠奪市場”意味著今天以低價出售,阻止了明天市場價格的提高,或者低價出售將導致行業中其他企業的不滿。因此當損失發生時,真實的短期供給曲線在平均可變成本和平均成本之間不是邊際成本曲線,而是其左邊的供給曲線。這裡,馬歇爾含蓄地降低了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因為在嚴格的完全競爭定義下,沒有企業會關心占有市場或行業中其他企業行為的後果。羅賓遜的不完全競爭和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的靈感,可以在馬歇爾免除完全競爭的假設對市場運作的討論中發現。

儘管馬歇爾關於企業長期成本曲線和供給曲線及行業曲線的討論,依現代的標準存在明顯的不足,但他在這一領域的早期努力引發了20年代和30年代一系列令人感興趣的文章,最重要的是弗蘭克·赫尼曼·奈特,皮羅·斯拉法,雅各布·瓦伊納的文章。馬歇爾揭示了決定企業成本和供給曲線形狀及位置的長期因素。首先是企業內部的因素,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內部經濟(指廠商擴大生產時,由於充分利用固定設備,或加強專業化,而導致生產成本下降)導致成本減少,內部不經濟(指廠商擴大生產時,生產率下降,成本上升)導致成本增加。馬歇爾關於規模的內部經濟原因的討論是非常令人滿意的,而關於內部不經濟的討論非常少。他沒有真正地遇到經濟與不經濟二者之間關係的問題,及它對企業最優規模的影響。

然而馬歇爾關於外部經濟與不經濟的討論引發了大量的文獻。馬歇爾試圖用歷史證據調整向上傾斜的企業和行業的短期供給曲線:在某些行業,成本和價格隨時間降低。他的這一調整建立在他外部經濟的觀點上。外部經濟——馬歇爾從來沒有弄清楚它們是對企業還是對行業——導致企業和行業的成本和供給曲線隨行業發展向下移動。在這些環境下,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將向下傾斜:在較低價格下供給更多的商品。最主要的外部經濟是,把行業內所有企業放在一起,且互相分享信息所導致的所有企業成本的降低。這樣的配置也導致一些其他行業的成本降低,並得到熟練工人。

馬歇爾對成本和供給的審查,引起了許多重要的理論問題,這些問題在1900年到1940年間得到檢驗。這些問題是:成本和供給曲線形狀的經濟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供給曲線在短期中上升而某些行業的成本和價格在長期中下降?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與競爭市場和諧嗎?

分配理論

馬歇爾經濟學馬歇爾經濟學

馬歇爾對決定生產要素價格和收入分配因素的解釋,與他的其他分析是一致的。他用供求分析和為了解釋最終商品價格而作出的短期與長期的區分來解釋地租、工資、利潤和利率。他認為對一種生產要素的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它取決於要素的邊際產出的價值。馬歇爾使用他稱之為邊際淨產出的方法,來解決測量邊際產出的問題。馬歇爾接著指出,把決定邊際生產力的要素理論稱之為分配理論是不正確的,因為邊際生產力僅是對一要素需求的測量,而要素價格是由需求、供給和邊際上的價格共同決定的。它的測量與勞動和工資有關。馬歇爾提倡一種對邊際生產力理論非常謹慎的解釋。馬歇爾工資、地租、利潤關於單個生產要素和利率回報的分析不是特別令人感興趣,然而與他的要素價格和分配理論相關的對準地租概念的發展值得注意。

相關評論

阿弗里德.馬歇爾,是西方經濟學的奠基者之一,對其經典著作《經濟學原理》進行學習和研究很有必要。在我學習馬歇爾經濟學的過程中,我把他的一些觀點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進行比較研究,寫出了一些札記,與大家共享,並懇請大家批評指正。

馬歇爾經濟學馬歇爾經濟學

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緒論中指出,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是對人類一般生活的研究;是對個人與社會活動中獲得和使用保證生活安康物質必需品的最密切相關的部分的研究”。在序言中指出:經濟規律和推論只不過是在某種程度上用良心和常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以及建立可以指導生活的規則性的資料。馬歇爾也重視道德與經濟的關係,指出了“經濟人”的完全利己主義假設在道德面前是不成功的,利他主義也是普遍的。

馬歇爾很關注貧困,在導言部分他把貧困人口稱為“賤民”,並認為他們“身體、精神和道德方面的不健康”,貧困是主要原因。由此我們可以很鮮明地看到馬歇爾的階級立場,他已經把人的身心健康與否與經濟狀況畫上了等號,在他的眼中,只有那些比較富裕的人身心才是健康的,才是有道德的。他認為“貧困毀了窮人,研究貧困的原因實際上就是研究人類中的一大部分人的墮落的原因”。這使我們看到在馬歇爾這裡確實是另外一種政治經濟學,他認為經濟學一方面是對財富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對人的研究。馬歇爾把窮人稱為不健康的人,稱為墮落的人,把財富多少與人的品質嚴格掛鈎,實際上是一種以財富多少來劃分人的等級的行為。

個別人認為馬克思的階級劃分是以財富多少來劃分的,這是錯誤的,我在《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討論》一文中已經對此進行了糾正,那就是馬克思主義劃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標準是以是否有資本來剝奪剩餘價值,並不是以財產多少來劃分。現在可以說以財富多少劃分人的等級的恰恰是馬歇爾這些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在他們眼中窮人因為窮,因而他們是壞人。大家至此可以看到馬歇爾是多么的荒謬,西方世界以此作為經典,真不知道他們的所謂平等體現在那裡。

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更科學,才更適應中國的發展,這是我學習馬歇爾經濟學原理的第一個印象。

經濟學世界十部經典著作

1、亞當.斯密(英國)《國富論》。斯密此書是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也是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他的勞動價值論,分工與專業化是經濟效率之源的理論,“看不見的手”經濟自由主義理論,都睥睨古人,下開百世。對經濟學的貢獻堪比牛頓對物理學的貢獻。

2、《博弈聖經》(新加坡)。獨創了國正論、國正雙贏理論和粒子行為論,是一部影響人類的非物質文化的經濟學高級學術著作,它的粒子基因的映射均衡理論,單方占優理論,引起世界經濟學、軍事科學、自然哲學、博弈論界的極大關注。

3、大衛·李嘉圖(英國)。《政治經濟學與賦稅原理》(第一卷)。李嘉圖是倫敦交易所里成功的投機商人,又能在理論經濟學領域做出不朽貢獻,真是絕頂的天才。本書中他闡明的比較優勢理論是現代自由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索羅斯在投機之餘,也寫些《全球資本主義危機》之類的書,不過其理論造詣比之李嘉圖,則相距太遠。

4、馬克思(德國)《資本論》。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撇開學理而言,就其改變世界的力量之大,夠入選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5、瓦爾拉斯(法國)《純粹經濟學要義》。現代經濟學的主觀價值(效用)論、邊際革命、經濟學數理化的轉向通過本書而系統化,熊彼特曾讚譽此書為經濟學作為嚴密科學所取得的最高成就。

6、費雪(美國)《利息理論》。在我看來,此書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關於資本理論的研究,在馬克思發現剩餘價值的地方,他看見的是放棄當前消費而承擔未來的不確定性的風險的報酬。張五常認為本書駁倒了《資本論》。

7、凱恩斯(英國)《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在我看來,儘管被稱為總量經濟學的奠基者,他最重要的貢獻也許是對個人理性通過自由競爭自然產生社會理性(斯密“看不見的手”理論的核心)這一理論的質疑和批判,只是其建設性的部分即國家干預政策爭議很大。

8、馬歇爾(英國)《經濟學原理》。馬歇爾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該書在西方經濟學界被公認為劃時代的著作,也是繼《國富論》之後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該書所闡述的經濟學說被看作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繼續和發展。以馬歇爾為核心而形成的新古典學派在長達40年的時間裡在西方經濟學中一直占據著支配地位。

9、薩繆爾遜(美國)《經濟學》。把一本教科書選為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會遭到很多人的質疑。本書作為最成功和發行量最大的經濟學教科書,在把經濟學知識標準化、體系化方面的貢獻比當代任何一個人都多。就其改變經濟學知識的傳播和複製方式的力量之大,入選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10、布坎南(美國)《同意的計算》。本書開創的“公共選擇”理論,使憲政民主制可以用數理工具定量分析,為經濟和政治的制度研究開闢了全新的路徑。

相關資料

1、http://www.gjmy.com/Item/18123.aspx

2、http://www.pinggu.org/bbs/b57i51201.html

3、http://www.pinggu.org/bbs/b57i51201.htm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