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學派

劍橋學派

劍橋學派(Cambridgeschool)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創建的一個學派。由於馬歇爾和他的忠實門生庇古、羅伯遜等長期在英國劍橋大學任教,所以被稱為劍橋學派。又由於其創始人馬歇爾提出的“均衡價格論”既繼承了這個時期的庸俗經濟學傳統,以生產費用解釋價值決定,又融合了十九世紀70年代後,以邊際效用解釋價值決定的庸俗學說,故又被稱為“新古典學派”。

發展歷程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 英國 經濟學家A. 馬歇爾創建的一個學派。由於馬歇爾和他的忠實門生A.C. 庇古、D.H. 羅伯遜(1890~1963)等長期在 英國劍橋大學任教,所以被稱為劍橋學派。又由於現代 資產階級 經濟學家把A.斯密、D.李嘉圖直至19世紀中葉的 J.S.密爾的經濟學說,包括這個時期的 庸俗經濟學在內,統稱為 古典經濟學,而劍橋學派由於其創始人馬歇爾提出的"均衡價格論"既繼承了這個時期的庸俗經濟學傳統以生產費用解釋價值決定,又融合了19世紀70年代後以 邊際效用解釋價值決定的庸俗學說,故又被稱為"新古典學派"。

學派學說

劍橋學派劍橋學派

這個學派所傳播的經濟學說,主要

包括在馬歇爾於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該書繼承十九世紀初以來的英國經濟學傳統,兼收並蓄,用折衷主義的方法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產力論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完全競爭為前提,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完整的庸俗經濟學體系。該書一出版,就被吹捧為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與斯密的《國富論》和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相提並論。馬歇爾的學說,通過其忠實門生,特別是庇古,在教學和著作中加以闡發和傳播,形成學派,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界占有支配地位。

方法論

劍橋學派劍橋學派

劍橋學派的理論在方法論上的特點是:用“只有漸進沒有突變”的所謂連

續原理分析經濟現象,認為在經濟現象之間,經濟概念之間都存在連續關係,沒有嚴格的區分;用力學中的均衡概念和數學中的“增量”概念,來分析商品和生產要素的供求均衡及其價格的決定。在分析的同時,假定其他條件不變,即使用所謂局部均衡法;在靜態均衡分析的框框內引進時間因素,以區別在長短不同的時期內,供求狀況的不同變化所達成的不同均衡狀態;用主觀心理動機解釋人類的經濟行為,認為人類的經濟生活都是由追求“滿足”和避免“犧牲”這兩類動機支配的,這兩種動機決定著商品和各種生產要素的需求和供給。

劍橋學派的核心內容是均衡價格論。他們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決定的,不同需求量和相應需求的價格所構成的需求曲線,與用邊際生產費用遞增規律決定的,不同供給量和相應的供給價格所構成的供給曲線,說明一種商品的均衡價格的決定。他們用均衡價格衡量商品的價值,從而以均衡價格論代替價值論。

在均衡價格論的基礎上,劍橋學派還建立了自己的分配論,他們認為國民收入是各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各個生產要素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它們各自的供求狀況所決定的均衡價格。對勞動、資本、土地的需求取決於各自的邊際生產力。勞動的供給取決於勞動的“負效用”;資本的供給取決於資本家對未來享受的“期待”。工資是勞動供求均衡時勞動的價格;利息是資本供求均衡時資本的價格;利潤是資本家組織和管理企業以及冒風險的報酬;地租是農產品價格超過其生產費用的剩餘,它取決於土地的邊際生產力。另外,劍橋學派竭力頌揚自由競爭,主張自由放任,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可以通過市場力量的自動調節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至於實際存在的失業,則認為主要是工資率缺乏伸縮性的結果。

代表人物

劍橋學派劍橋學派

作為劍橋學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庇古,除了以精確、明晰的表述,忠實地傳播馬歇爾的學說外,還在其基礎上提出一整套福利經濟學,被稱為福利經濟學之父。他從邊際效用基數論出發,提出國民收入量愈大國民收入分配愈均等化,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的命題。他還區別“邊際私人純產值”和“邊際社會純產值”兩個概念,來說明怎樣使生產資源在各生產部門的配置達到最適度的一點,從而使國民收入總量最大,社會經濟福利最大,這使劍橋學派帶有濃厚的改良主義色彩。

在貨幣理論方面,劍橋學派以提出貨幣數量說的劍橋方程式著稱。1917年庇古首先把馬歇爾在這方面的論點公式化,以後羅伯遜在1922年出版的《貨幣》一書中,凱恩斯在1923年出版的《貨幣改革論》一書中,對劍橋方程式和馬歇爾的貨幣理論又有進一步的闡發。

此外,劍橋大學的羅賓遜於1933年出版了《不完全競爭經濟學》,改變“均衡價格論”的完全競爭的假定,從不完全競爭出發,分析企業均衡產量和價格的決定,但在分析方法上,仍然沒有超脫馬歇爾-庇古理論的框框。

理論貢獻

自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 英國日趨衰落。二十年代 英國經濟長期蕭條,失業問題空前嚴重。特別是1929年爆發空前深刻的 世界經濟危機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陷於嚴重困境,這使劍橋學派的 經濟理論瀕於破產。面臨這一形勢,原屬劍橋學派的 凱恩斯於1936年以叛離傳統理論的姿態,發表《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抨擊他稱之為“古典學派”的 馬歇爾、 庇古的觀點,建立自己的 巨觀經濟理論,為挽救 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尋求新的出路和理論根據。劍橋學派的價值論和分配論,經過修修補補,迄今仍是 資產階級 個體經濟學的基礎。

分支流派

經濟學概述、 總量經濟學、比較經濟學、 財政學、發展經濟學、 激進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勞動經濟學、 數理經濟學、 數量經濟學、 經濟計量學、城市經濟學、 服務經濟學、福利經濟學、技術經濟學、 價格經濟學、 農業經濟學、人口經濟學、教育經濟學、 奧地利學派、 邊際效用學派、 供給學派、劍橋學派、 制度學派、 新制度學派、 重農學派、 貨幣主義

政治思想

鄧寧(W. A. Dunning)和薩拜因(G. H. Sabine)為代表的自由主義現代性範式,以 列奧·史特勞斯(Leo Strauss)和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為代表的前自由主義範式及以波科克(J. G. Poeock)和 昆廷·斯金納(Quentin SkiBrier)為代表的後自由主義範式是政治理論史研究的三種主要範式。代表作《 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礎》

核心內容

劍橋學派劍橋學派

核心內容是均衡價格論。他們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決定的不同需求量和相應需求的價格所構成的需求曲線,與用邊際生產費用遞增規律決定的不同供給量和相應的供給價格所構成的供給曲線,說明一種商品的均衡價格的決定。他們用均衡價格衡量商品的價值,從而以均衡價格論代替價

值論。在均衡價格論的基礎上,劍橋學派還建立了自己的分配論,他們認為國民收入是各種生產要素共同創造的,各個生產要素在國民收入中所占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它們各自的供求狀況所決定的均衡價格。對勞動、資本、土地的需求取決於各自的邊際生產力。勞動的供給取決於勞動的"負效用";資本的供給取決於資本家對未來享受的"期待"。工資是勞動供求均衡時勞動的價格;利息是資本供求均衡時資本的價格;利潤是資本家組織和管理企業以及冒風險的報酬;地租是農產品價格超過其生產費用的剩餘,它取決於土地的邊際生產力。另外,劍橋學派竭力頌揚自由競爭,主張自由放任,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可以通過市場力量的自動調節達到充分就業的均衡。至於實際存在的失業則認為主要是工資率缺乏伸縮性的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