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心暴動

馬明心暴動

馬明心暴動,指乾隆時期馬明心教派即伊斯蘭哲合忍耶教派的兩次暴動,馬明心教主是教權上的總領導、是其政教合一體制這種宗教小政權的元首,而現場指揮是其得力弟子蘇四十三、韓二哥。清政府鎮壓了兩次暴動。馬明心暴動即乾隆回暴,是後來哲派第五代教主馬化龍暴亂即同治回亂(屠殺異教徒近二千萬,占當時陝甘總人口的三分之二)的先聲。

簡介

馬明心暴動,指乾隆時期馬明心教派即伊斯蘭哲合忍耶教派回民的三次暴動。
前次暴動的現場指揮是其得力弟子蘇四十三、韓二哥等,馬明心教主是教權上的總領導、是其政教合一體制這種宗教小政權的元首。
後兩次暴動,領導者分別是其得力弟子蘇四十三、田五等,是為馬明心報仇,主要涉及馬明心。
清政府鎮壓了三次暴動。馬明心暴動,或乾隆回暴,是後來哲派第五代教主馬化龍暴亂即同治回亂(屠殺異教徒近二千萬,占當時陝甘總人口的三分之二)的先聲。
《寧夏文史》“第一輯:寧夏滿族變遷、金積堡之戰、伊斯蘭教哲合忍耶派概述、董福祥戎馬生涯述略”,是讚揚派概述,也有基本事件。

乾隆四十六年蘇四十三兩次暴動

1、教派衝突與屠殺老教

馬明心離開了撒拉族地區後,該教派仍在撒拉族中繼續傳播。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馬明心教派與老教衝突不斷,清廷以高壓手段封閉了新教(哲合忍耶)3座寺院,將馬明心的學生、循化地區新教首領賀麻路乎刑杖後,披枷發往新疆烏魯木齊為奴。
這些措施,加深和擴大了新老兩個教派之間的矛盾,促使新教民眾和清朝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激化起來,加速了哲合忍耶教派的反清鬥爭。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初,兩個教派終於爆發了大規模的械鬥。先是馬明心在撒拉族地區的得力弟子蘇四十三(尕蘇阿訇)和韓二哥(循化人,家有資財,有權勢)率其信徒千餘襲擊了老教村莊,殺死教徒百餘人,裹脅部分人隨教,迫使許多人外出逃亡。隨後老教告到陝甘總督衙門。

2、殺官府調解人馬

隨後,總督勒爾謹委派蘭州知府楊士璣,會同河州協副將新柱、皋司福菘等,帶兵丁40餘名赴撒拉族地區查辦。新教民眾聽說,假裝成老教信徒,搶先出迎,藉以探聽官府旨意。楊士璣等以為他們是老教,便表態說,官府要為老教作主,如新教不守法令,將盡洗之。蘇四十三、韓二哥等聽了清政府官員的這些言論後,大為憤激,遂決心率部暴動。是日晚殺死新柱,次日晨趕往旗台堡斬了楊士璣,奪取了大量軍械和馬匹。

3、蘇四十三暴動與馬明心之死

官府抓了馬明心,哲派則乘勝攻占河州(即今甘肅臨夏)城,殺死知州、都司等官吏。這時正值連年災荒,加以清政府又連年發動征服少數民族的戰爭,戰禍頻仍,賦稅繁重,很多人痛恨清政府,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極其尖銳,原為哲合忍耶和老教之間的教派鬥爭,很快便轉變成了以哲合忍耶教徒為主並包括若干其他教派的撒拉族和回族、東鄉族等一些人的聯合反清暴動。

《寧夏文史》第一輯《寧夏文史》第一輯

清總督勒爾謹聞訊後,一面調西寧鎮副將貢楚克連爾由循化截住歸路,並派循化文武官吏率兵赴河州鎮壓;一面將馬明心逮捕,由官川解押蘭州。蘇四十三和馬明心的義女賽利麥(撒拉族人)等聞馬明心被捕,遂率男女教徒2000餘人攻陷河州城後,由小路經唐汪川,夜渡洮河,兼程進逼蘭州,要求釋放馬明心,揚言如不釋放,即攻打蘭州城。時起義軍士氣正盛。蘭州只有清標兵800名,城中空虛。布政使王廷瓚大為驚恐,無奈之下,便迫令馬明心登城,勸諭蘇四十三等退兵。蘇四十三等見馬明心後,跪地泣不成聲,口稱“聖人”不止,馬明心見此情況,乃勸其退兵。由於蘇四十三等不解馬明心的意思,仍圍城不走,於是馬明心將手杖扔下城去,眾人得此,如獲至寶,搶著撫摩,互相傳遞。王廷瓚等見此,認為放了馬明心回去,必將釀成更大變亂,隨即殺害了馬明心,同時散布謠言說十日後釋放馬明心,並將馬明心的隨從先行釋放從而麻痹義軍,等待援兵(如在城上殺害即無有後話)終年63歲,時間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三月二十七日。

4、蘇四十三再次暴動

馬明心既歿,蘇等反清之心更堅。清軍怕受哲軍襲擊,每夜經常鳴槍放炮,自相驚擾。清政府為了鎮壓哲軍,四下調兵“圍剿”,派大學士何柱帶京師健銳營、火器營兵2000赴援,先後派阿桂、和珅、馬彪、伍彌泰等人率兵萬餘進剿。哲軍十分勇敢,賽利麥率女兵與清軍對陣時,一仗即殺死清將官9人,她與丈夫在陣上將人頭親自割下,挑竿示眾,清軍震恐,但終因眾寡懸殊,哲軍不支,賽利麥同丈夫一併陣亡。蘇四十三等被迫退守華林山後,堅持戰鬥3個月之久。四月十九日,圖欽保率游擊王三傑等仰攻華林山,撤拉族利用有利地形,大敗清兵,打死清軍990人,圖欽保、王三傑等也被打死。勒爾謹因“師久無功”被革職,和珅被調回。後清政府又派大兵“圍剿”,並施用“以夷制夷”的辦法,令撒拉族土司韓煜率眾打先鋒;又調四川金川屯藏兵千名和阿拉善旗蒙古兵七百“助剿”,圍困華林山,斷絕山上水源,將華林山清真寺的房屋盡行燒毀,撒拉族義軍死傷400餘人。六月初,清軍乘大雨進攻,蘇四十三等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血戰而死,哲軍全部壯烈犧牲,無一降者。這次起事,就這樣失敗了。
暴動失敗後,清統治者對起事哲軍家屬和新教民眾採取了“斬絕根株”的野蠻政策,將安定、河州、官川、唐汪川、洪濟橋等地許多人殺害,許多人被充軍伊犁或雲南。此外,清政府還頒布禁令,限制宗教活動,不準人民互相往來,不許留外來的回民學經、教經及居住;當地的回民也不得聚集寺內念經,回民不得復稱掌教、阿訇等。為了加強控制,防止反抗事件再起,把陝、甘地區的軍事重新作了部署,即在循化廳改駐參將一員,加強武力震懾;把提督府由西安遷到固原,把總兵由固原遷到河州。
馬明心在押期間,因受刑兩腮鬍鬚被拔掉,此後教徒為了表示紀念,便永遠不留腮須,這是哲合忍耶教派在留須形式上異於其他教派的原因。馬明心殉難後,據說屍體先埋於衙內馬廄中,以後又移埋於蘭州西門外之龍家灘。衙門中有一回民班長石某,繼又從龍家灘將屍體偷挖出來,葬於東稍門外石家榮。嗣後於清光緒末年建“拱北”於該處。民國2年(1913年)又重修。1958年遷葬於蘭州北山,後又遷桃樹坪。原“拱北”墓地被蘭州市東崗西路第二國小占用。1985年2月根據蘭州市人民政府解決東稍門馬明心墓地的決定,經有關部門同信教民眾協商,將“拱北”墓地作了退還。

乾隆四十九年的哲派田五暴動

乾隆四十九年(1784)四月,伏羌縣(即今甘谷)、阿訇田五等,為了給道祖太爺馬明心復仇,在甘肅平涼鹽廳的小山中又舉起了反清義旗,戰火延燒隴南、隴東、隴西各地。後來,田五阿訇戰死,餘眾退入通渭石峰堡,據險固守。清政府仍用對付蘇四十三事件的手段,令撒拉族和回族中的老教兵和甘州、涼州的回民兵,以及寧夏的滿兵共約萬人“助剿”,圍困石峰堡。義軍堅守了三個多月,石峰堡才被攻破。當陣地被清軍突破後,1000多名義軍,或戰死,或投崖,全部殉難。此後,清政府明令“永禁回民不得立新教”,並在各地推行鄉約制度,監視新教民眾行動。(據《甘寧青史略》記載,凡有寺的地方“由地方官擇立該教公正之人充當鄉約,責令約束回教”)。從此,哲合忍耶教派便被迫轉為秘密傳教了。

考證

一些介紹馬明心的詞條及一般文章,只談清政府如何殘酷打擊伊斯蘭哲合忍耶教派回民,予人感覺是清政府橫蠻殘暴,馬明心教主無辜罹難。我了解更多文獻後,才知道事情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馬明心暴動的真實過程說明了什麼?

第一,屠殺老教事件:
馬明心教派(哲派)與老教(的華派即虎夫耶)之間的衝突里,蘇四十三(尕蘇阿訇)等率馬明心的千餘信徒屠殺了老教徒百餘人、並裹脅部分人隨教,迫使許多人外出逃亡。這種屠殺,是不是太過分?屠殺者有沒有大罪?蘇四十三一直被奉為哲派英雄,是否合乎人道人性?如果是老教回民屠殺了馬明心教派回民,對方是不是罪人?
第二,殺害官府高級調解人馬事件:
清政府調解者楊士璣等表態說“如新教不守法令,將盡洗之”:官府有沒有維護國民生命安全的基本責任?是單純威脅還是威脅性調解?二者根本不同,威脅性調解是告知再犯後果,給予調解時間,是出於好意,防止雙方慘劇升級。很明顯,他是來調解的,沒有帶來大軍,他到一個危險地方去,僅僅帶了防備不測威脅的四十餘衛兵而已。面對一個屠殺事件,陝甘總督衙門居然不能帶軍隊捉拿罪犯,只能威脅性調解,說明力不從心,後來哲派起事快速攻破河州城,也說明當時官府力量不夠。
殺害官府高級調解人馬,是不是瘋狂行為?屠殺老教,再殺調解者,這種連續亂殺,是不是極其橫蠻霸道?是不是錯上加錯、罪上加罪?
第三,這些亂殺事件里,馬明心教主有沒有罪過?
馬教主是連續亂殺事件里屠夫蘇四十三等現場指揮人的直接領導,有沒有教唆罪和領導責任?馬明心創始的政教合一體制是高度集權的,沒有他的首肯和支持,蘇四十三能調動馬明心千餘信徒去清洗老教要地嗎?後來他有沒有庇護現場屠殺者們的罪過?
第四,面對馬明心派的連續亂殺,官府抓馬明心以調解衝突,是否應該?
官府抓馬明心,當時沒有殺他,不是為了處死他,還是為了為了調解衝突,希望他不要推動局勢繼續惡性演化。換個位置,如果是馬明心面對手下之間彼此亂殺,他這個管理者是否該管事?
只準自己屠殺他人,不準他人懲罰自己,是這個世界的正理嗎?
第五,哲派暴動,攻破河州城、圍攻蘭州,你死我活達到如此級別了,官府殺馬明心,應該如何看待?

衝突根源

同情者說官府壓迫,但問一問,馬明心政教合一的民間宗教小政權威脅社會秩序和官府,這種獨立王國的欲望和運動趨勢,哪個正常政權會答應呢?退一步說,即便你有搞獨立王國的權利(後來的雲南回民起事包括建國,馬化龍也搞過建國),中央政府也有壓制的權利,即便是各有一半理,也不能說是新教與清政府之間,是清朝先錯了,那么,最初的衝突最多只能說是悲劇,不能說是清政府的壓制無理。
屠殺老教、屠殺調解人馬,開始了惡性升級。
陝甘回變,亂鬥時代說法是“陝甘回民起義”、“西北回民起義”,包括“乾隆回暴”、“同治回亂”等,有多次,主要是伊斯蘭哲合忍耶教派的暴動,一般地說,其實是暴亂。橫蠻殘暴、不斷屠殺,是人間的正道嗎?

中國宗教衝突歷史事件

田五、張文慶起義 | 蘇四十三、田五起義 | 哲合林耶穆斯林起義 | 西北穆斯林起義 | 同治陝甘回變 | 陝甘回民起義 | 馬明心暴動 | 石峰堡事變 | 陝甘回變 | 沙甸事件 | 金積堡之戰 | 天理教之亂 | 雲南回民起義 | 貴州回民起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