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堽鄉

1983年12月改馬崗集鄉。 放眼馬堽鄉生態農業園區,風景這邊獨好。 槐山羊養殖是馬堽鄉另一大支柱產業。

鄉鎮概況

馬崗集鄉位於固始縣西部,東傍灌河,西毗潢川縣桃林鄉、張集鄉界春河,南和東南與商城縣鄢崗鄉、白塔集鄉相鄰。距縣城32公里,以政府駐地馬崗集命名,是本縣西部邊緣大集鎮。
宋元時,這裡是南北向的壟崗,遠看像一匹馬,崗頂較多,得名馬崗。明初形成聚落,稱馬崗寨。明中葉興集。清代取“岡”同音字改今名。鄉域總面積102.6平方公里,耕地6600公頃,水面215公頃。12308戶,44178人。除漢族外,有少數民族回族約占全鄉總人口的10%以上,素以“民族之鄉”著稱。
現轄徐寨、柳溝、會光、高莊、新集、橋口、熊營、蔡樓、郭樓、沈營、姚樓、宋蜂籠、吳集、姚寨、張官、曾營16個村委會和馬崗集居委會。4個集鎮, 327個村莊,221個村民組。

悠久歷史

明代分屬春河裡、馬岡里、公光里。清分屬清河裡、李集裡、西曲里和新民里。民國前期先後屬固始西南練總、馬崗區。1940年分屬固始縣革新鄉、民族鄉。民國期間,今曾營、蔡樓、柳溝沿村的部分地面先後屬潢川縣東次區(駐經紡寺)、文河鄉插花鄉。商城縣鄢崗鄉的部分地面在1949年屬於固始縣。1948年,解放區部分區先後屬臨時設定的商潢固縣。全境至1949年建馬崗、張官、會光、郭樓、新集等小區,屬固始縣胡族鋪區,1956年8月改建馬崗鄉和張官鄉。1958年設馬崗等管理片,屬躍進(大)公社(駐胡族鋪),1959年3月屬胡族(大)公社,1961年建馬崗(小)公社,部分地面屬春河、迎河集(小)公社,均屬胡族管理區。1962年統建馬崗公社。1983年12月改馬崗集鄉。
東部多為平原,西部是壟崗夾川地。平均海拔80米。土壤主要是黃褐土和水稻土,東部有澄白土和沙壤土。年均氣溫15。3℃。年均降水1068毫米。無霜期230天。
主產稻穀、小麥、油菜籽,有些地方產紅麻、甘蔗、花生、芝麻、豆類、西瓜等較多。農副產品加工業較發達。水利條件優越,灌河流徑東部6個村,春河流過西部5個村。1957年即從會光寺村東南隅開口興修馬崗乾渠,其後鮎魚山中乾渠及第三至第八支渠穿過鄉境。塘681口,小水庫14座。農機及各種運輸車輛1580台,鮎魚山中乾渠及其過境支渠和馬崗灌渠的渠埂均已擴修為公路。交通區位優越,省道216,縣道馬胡路,南北穿鄉而過,南至滬陝高速路口8公里,西至大廣高速路口48公里,北至312國道6公里,東至合肥機場220公里。村村通公路。國中2所,國小17所,成人學校1所,標準化村衛生室16個,衛生院1所。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30餘家。
放眼馬鄉生態農業園區,風景這邊獨好。緊臨古老灌河的馬堽鄉,轄區十多公里的灌河岸區,既美麗多姿又富饒文明。連片數千畝的人工林海和連片數百畝的竹園,構成了省道216沿線的綠色長廊。別具特色的生態園區,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2002年以來,搶抓國家退耕還林的政策機遇,確立了“生態立鄉,興林富民”的產業發展思想,大力發展林業。一是改良土壤結構、改善生態環境多栽樹。對貧脊的崗坡地、沙化地和灘涂地實施退耕還林,2002年當年就栽植速生楊6000多畝。二是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土地流轉多栽樹。把林業作為一項大產業來抓,對撂荒地和中低產田進行土地流轉,集中退耕還造林。三是政策驅動、服務引導多栽樹。鄉黨委政府先後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獎勵政策,支持買斷、轉換、抵押、拍賣林業、林木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四是創新機制、招商融資多栽樹。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機制,鼓勵跨地區、跨行業投資發展林業,形成多元化的投資體制,催生了一大批承包大戶和造林富戶。五是創辦企業、提升產業多栽樹。馬堽鄉豐富的林業資源吸引了多家客商前來投資興辦木材加工企業,全鄉現有小型木材廠6家,年產值6000萬元,拉長了產業鏈條,就地實現轉化增值。
目前,全鄉楊樹面積達4.6萬畝,年新增木材蓄積量4萬方,人均擁有楊樹上百棵,樹成行、林成蔭,流水、沙灘、林海共同構成一幅美好的生態風景畫。全鄉人均林業年增收在1000元以上,林業成就了8個“綠色小康村”和1500戶“綠色小康戶”,成為藏富於民的一大亮點。

特色興鄉

鵝、鵝、鵝,曲頸向開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詩歌中所描繪的詩情畫意,在馬堽鄉隨處可見。從1999年開始,鄉黨委、政府立足回族民眾的集居地及生活習慣,把白鵝養殖作為富民強鄉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白鵝養殖。馬堽鄉的固始白鵝養殖由農戶散養,逐漸走向專業養殖和規模養殖,全鄉湧現出一批專業村和專業戶。2004年,爭取縣畜牧局投資50萬元興建種鵝孵化場一座;2008年商城武氏鵝業公司也看中馬崗這塊風水寶地,加盟其中,使馬崗養殖如虎添翼,目前,全鄉年白鵝養殖出欄達10萬隻,提供鵝苗20萬餘只,這裡純天然養殖固始白鵝,個體大,含絨量高,是標準的“綠色食品”,倍受人們的青睞。
槐山羊養殖是馬堽鄉另一大支柱產業。全鄉每年槐山羊養殖出欄達到8萬餘只。在灌河岸邊的人工林海及畜牧草場,槐山羊吃著這山泉灌潤的綠草,長得特別健壯,肉質特別細嫩 。每到秋冬槐山羊上市季節,這裡便客商雲集。周邊三縣五鄉的牧羊民眾喜氣洋洋的趕著自家放養的槐山羊,聚集到馬堽集市上進行交易。馬堽鄉黨委、政府結合集鎮開發,在街道建起了槐山羊、白鵝交易專業市場,年交易額在6000萬元以上,養殖戶的小生產與大調撥的對接,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催生了大批經紀服務、特色餐館等新興產業
近一個時期以來,馬堽鄉大力發揚“紅旗渠精神”,不斷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以增強農業發展後勁。在解決農田灌溉工作中,結合實際,大膽創新,堅持“疏內渠、深挖塘、渠配套、重效益、分塊治理、條塊結合”的治水模式,同時,充分發揮農民用水者協會作用,創新機制,改革水利設施產權制度,引導農民自願辦水利,使農業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先後興建修建了馬堽乾渠8千多米渠系標準化工程,整修支渠15條近5萬萬米,開挖改造大塘100餘口,新增蓄水庫容一百多萬方。在馬堽基本形成了自然與人工奮戰的獨特的水系網路,多次贏得上級部門的表彰,並於2005年榮獲了固始縣“紅旗渠精神”杯。
田園禾苗滾滾浪,沃土培植優質糧。馬堽鄉得天獨厚的水利優勢,使之成為固始縣有名的優質糧油生產之鄉。近年來,該鄉認真落實中央保護和鼓勵糧食生產的一系列惠農政策,每年種植優質雜交水稻和“雙低”油菜分別達8萬畝和3萬畝以上,水稻產量連續3年突破5萬噸大關,油菜產量也達1萬噸。特別是“馬堽大米”在縣內外享有盛名,產品遠銷廣東、浙江等地。

工業富鄉

實現工業化是鄉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為此,馬堽鄉以抓工業的理念抓農業,以抓農業的力度抓工業,依託豐富的農產品、林產品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資源加工企業和特色產業,強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工業化。該鄉的金河南酒業公司,近年來迅速發展壯大,年產值3000多萬元,“金河南”牌白酒已成為省內外知名品牌
優越的交通區位和資源條件,催促了生態農業和現代工業的有機結合,馬崗集鄉板材廠、欣源興農大米加工廠、蓼西糧食儲備庫、金河南酒廠、飛馬煙花炮廠,大型毛織廠、天馬水泥廠等一大批工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目前重點工業企業達7家,中小型企業達60多家,年產值達3億元,工業的崛起正當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