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事件

對於科技新貴們來說,有計畫、有限度的減持是一個問題,如何順利減持,又是一個問題。雖然減持股票是實現資產合理配置的必經之路,但不能讓投資者理解的拋售,則可能使二級市場對公司基本面產生懷疑,並作出損害股價的過激反應。馬化騰在騰訊的減持過程中,即因行為模式欠佳步入了這一誤區。

相關

2005年7月,身為騰訊大股東的馬化騰減持1000萬股騰訊股票,占其持有股票總數4.13%,以當時市場價6.2港元計算,共套現約6200萬元。市場對馬化騰的減持行為反應強烈,在減持事項披露後,騰訊股價連跌3天,還有分析認為,這可能是騰訊業績下滑的徵兆。
從財富管理的角度出發,馬化騰減持股票可能是正常的資產配置行為,將賬面收益落袋為安,有助於保護其資產,避免將風險集中於公司股票,但市場對減持行為的激烈反應,說明大股東在減持的過程中,需要注意處理問題的方式。
對於大股東來說,給市場一個清晰的預期是十分重要的,如能先期透露減持的目的、計畫減持的數量等,可以使市場對減持行為充分消化,而且在公司處於平穩增長周期時,減持也更能得到市場接受。
就騰訊自2004年6月16日上市以來的股價走勢看,連續5天的下跌出現過1次,連續4天的下跌出現過6次,連續3天的下跌出現過10次,因此,股價連續3天波動應屬正常。而且馬化騰減持之後,騰訊的業績高速增長,收入、淨利潤在2005年第三季度分別為3.6億元、0.77億元,到2006年第一季度已經增長到6.45億元、2.49億元,顯示馬化騰的拋售並不存在公司層面的問題,實際是大股東正常的資產配置行為,但卻讓市場產生誤解。如果騰訊事先和市場充分溝通,不論對於大股東順利減持,還是對於公司股價的穩定,都是十分有益的。 據《新財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