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芒克

馬克斯·芒克

馬克斯·芒克(Max M. Munk,1890年10月22日-1986年6月3日),男,出生於德國漢堡。在同一年從哥廷根大學和漢諾瓦技術大學分別獲得物理學和工程學兩個博士;他的哥廷根導師是大名鼎鼎的空氣動力學鼻祖普朗特(Ludwig Prandtl),而他的哥廷根論文包括了後來被公認的普朗特的機翼理論的基礎;他提出了誘導阻力(induced drag)的概念;他領導設計製造了世界第一個可變密度的風洞,這使得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即NASA的前身)在機翼設計方面躍居世界領先地位。但是無論從什麼角度看他都是一個悲劇人物:這位頗有成就的空氣動力學專家不但丟了NACA的工作,還成了一個搞費馬大定理的民科。

基本信息

簡介

馬克斯·芒克(MaxM.Munk,1890年10月22日-1986年6月3日),男,出生於德國漢堡。他是這樣一個人,他不是哥廷根大學的學生,但他是哥廷根大學的物理學博士,而且他在同一年從哥廷根大學和漢諾瓦技術大學分別獲得物理學和工程學兩個博士;他的哥廷根導師是大名鼎鼎的空氣動力學鼻祖普朗特(LudwigPrandtl),而他的哥廷根論文包括了後來被公認的普朗特的機翼理論的基礎;他提出了誘導阻力(induceddrag)的概念;他領導設計製造了世界第一個可變密度的風洞,這使得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NACA,即NASA的前身)在機翼設計方面躍居世界領先地位。但是無論從什麼角度看他都是一個悲劇人物:這位頗有成就的空氣動力學專家不但丟了NACA的工作,還成了一個搞費馬大定理的民科。究其原因,這裡有他本人的性格問題,有美國人的排外主義,但更重要的是兩種文化的衝突把這些問題都極大地放大,將一幕原本可以是事關科學的勵志劇改編成了悲劇。他的故事對於在科研領導崗位上的所有人都是值得一讀的,甚至應該寫入工程管理學的必讀教材。

芒克終生未婚,在1986年6月3日去世,終年95歲。

與普朗特在一起的日子

少年時代的他憑藉其數學和科學的才華說服了中產階級的父母,使他們確信他應該離開德國的猶太教學校而進入德國學術界。1914年,他從漢諾瓦技術大學(TechnicalUniversityinHanover,即現在的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畢業,獲得了工程學學位。畢業後,他進入哥廷根大學,但並不是成為了哥廷根的學生。原來,1912年,當他仍然是漢諾瓦技術大學的學生時,他因為普朗特(LudwigPrandtl)發出的一個助理職位招聘廣告給普朗特寫過一個應聘信。他說自己已經通過了數學和機械學的學士學位考試,並取得了最高成績,並將在1914年畢業。雖然普朗特沒有給他這個職位,但對這個有抱負的學生印像很深,所以給了他很多鼓勵。芒克受到了鼓舞,並在1915年拿到工程學碩士學位又得到免服兵役後再一次給普朗特寫信。不過,這一次他居然還提出了一個附加條件:他說只有在允許他在未來幾年裡的任職期間可以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他才會考慮這樣的職位。普朗特無法給他一個常規的助理職位,但正好他平時的助理被徵兵,所以他就把芒克作為戰時替補招到手下。1915年4月1日,芒克得到了普朗特的“空氣動力學研究院”(InstituteforAerodynamicsTesting,AVA)的一個為期一年的“助理”契約。後來,他的契約被延長,他在哥廷根一直呆到了1918年春。所以,不誇張地說,他與阿爾伯特·貝茨(AlbertBetz)、保羅·布拉休斯(PaulRichardHeinrichBlasius)、喬格·傅爾曼(GeorgFuhrmann)、馮·卡門(TheodorevonKarman)和卡爾·魏斯伯格(CarlWieselsberger)一起是普朗特傑出的早期學生。

從1916年到1918年,芒克成為了普朗特在AVA的助手。他和貝茨是普朗特在機翼理論研究中最親密的合作者,芒克是在一戰中而貝茨則是在戰後。同時,芒克還負責戰時任務需要的風洞試驗的數據測量。因而,芒克在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的那段經歷為他在一戰期間提供了機翼理論最新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從普朗特最初在哥廷根科學院(GottingenAcademyofScience)的通訊上發表的文章看,其機翼理論的大部分都僅僅是數學方面的成就,但由於芒克的努力,這些數學成就顯著地與空氣動力學研究院在一戰中的工作掛上了鉤。AVA在《技術報告》(TechnischeBerichte)上一共發表了24篇機翼理論方面的通訊,其中10篇有芒克的名字。

在一戰的最後數月里,他被海軍水上飛機部錄用,在波羅的海沿岸工作。但是他一直與普朗特保持聯繫,而且他在整個戰爭期間作為測試設備工程師在AVA的檔案里留下了無數的痕跡。後來他轉到齊柏林飛艇製造公司工作。在那裡,他設計了一個小型風洞,並提出了設計一個更大的(1000馬力)大型飛艇模型的測試風筒。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設施一直沒有建成,但根據芒克的計畫,這個風洞將把閉路氣流加壓到100個大氣壓,產生相當於一個全尺寸每小時152公里的飛艇的飛行條件的雷諾數(Reynoldsnumber)遠高於當時任何其他風洞所能產生的雷諾數。

移民美國

1920年,芒克從他的家鄉德國抵達波士頓港口,隨即南下到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接受NACA技術助理的任命。這個時候,年僅30歲的芒克已經是一個著名的航空工程師了。1921年3月,芒克在NACA的華盛頓辦公室正式上任。芒克的母語是德語,所以他到美國後還在學習英語。芒克於1926年4月離開NACA。他先是到位於匹茲堡的西屋去幫助解決電動機的冷卻問題,然後轉到位於新澤西的勃朗-包維利工作一年,再受聘於科羅拉多的一家叫做亞歷山大飛機公司的小公司,算是幹了一年本行工作。1920年代末期,他要求NACA發表他的一篇論文,被NACA以思路不清和推理不嚴而拒絕了。1930年4月,他竟然自稱是“世界上最前沿的氣動專家”並聲稱“現在所有的計算飛機的特殊方法、大多數的實驗方法和不同類型的設備都源自於我”。頗有抱怨大英雄不得志的牢騷之嫌。在經濟大蕭條(GreatDepression)期間,他成為了《航空文摘》(AeroDigest)的諮詢編輯。在路易斯等NACA領導人眼裡,這其實是匿名領導了刊物編輯們對NACA的攻擊。他還到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天主教大學兼職講師(lecturer),給夜校學生講授機械工程,同時自學了專利法。在以後的十多年裡,他都是以天主教大學的名義發表論文。但顯然,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取得像他在NACA時的成就。芒克已經無路可走。他只能一邊給《航空文摘》寫文章並一邊天主教大學代課。1945年,情況稍有好轉。他開始在“海軍軍械實驗室”任物理研究員(researchphysicist),負責寫湍流運動報告。1952年,天主教大學航空系主任路易·克魯克(LouisH.Crook)去世,芒克回到那裡出任新主任。他擔任這個職位共六年,直到1958年天主教大學決定把航空學合併到機械工程系,他繼續在那裡做全職教授。1959年他從大學退休但仍繼續做兼職講師。1961年他完全退休。1972年,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授予予他這家學會在航空學方面的最高獎“里德航空獎”(ReedAeronauticsAward),算是給足了他面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