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黃條葉斑病

香蕉黃條葉斑病,別名香蕉褐緣灰斑病,真菌界半知菌類絲孢綱絲孢目,假尾孢屬,香蕉假尾孢。

基本信息

病害中文名:香蕉黃條葉斑病
病害別名:香蕉褐緣灰斑病、香蕉褐條葉枯病、香蕉黃斑病、香蕉芭蕉瘟、香蕉黃死病
病害英文名:banana Pseudocercospora leaf spot
病原中文名:香蕉假尾孢
病原學名:Pseudocercospora musae (ZIMM.) Deighton、Cercospora musae Zimm.
分類地位:真菌界半知菌類絲孢綱絲孢目,假尾孢屬,香蕉假尾孢
寄主中文名:香蕉
寄主英文名:banana
侵染部位:葉
病害分類:真菌

病原介紹

子座近球形、欖褐色,直徑28.8~80.0(μm)。分生孢子梗5~30根簇生,短,孢痕不明顯。分生孢子倒棒形,較直或彎曲,基部稍窄,無臍突,淺黃色,隔膜3~8個,大小27.5~58.8×3.1~7.5(μm)。

病害症狀

多在上部葉片顯症。初生細小、黃綠色病紋,長度小於lmm,擴展後,形成橢圓形、暗褐色病斑,大小10~40×3~6(mm),外圍黃色暈環。以後病斑中央乾枯呈淺灰色,外緣有黑色或深褐色細線,具黃色暈圈。發生多時,病葉局部或全葉枯死。潮濕條件下,病斑表面可見大量灰色霉狀物。受害株如多數葉片染病,則不能抽穗,或抽出的果穗瘦,果指小、果肉變色;如整株失去功能葉片,抽出的果穗常腐爛、折斷,整穗脫落,嚴重減產。黃條葉斑病是香蕉最重要葉部病害之一。近年該病為害日趨嚴重。

發病規律

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在病、落葉上越冬。翌年長出分生孢子,借風雨濺射傳播。分生孢子在葉表面水膜中萌發產生芽管和附著胞,經氣孔侵入引起發病。潛育期一般1~2月,長者可達115天。分生孢子發芽率較低,但芽管、附著胞可持續6天以上。分生孢子是主要再侵染源。氣溫23~25℃,相對濕度100%,葉面長時間濕潤有利病害擴展和產孢,氣溫低於20℃限制產孢,即使濕度很高侵染也明顯下降,乾旱、夜間無露水適於本病擴展。蕉園密植、雜草叢生、排水不良、偏施氮肥、鉀肥不足發病重。品種間矮把香芽蕉、高種香芽蕉、Pisany、Robusta、Valery、大蜜哈等高度感病,麵粉蕉、大蕉較抗病。

防治辦法

(1)種植抗病品種。加強蕉園管理,去除過多吸芽,清除雜草,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鉀的合理配比(1:0.4:2),滿足植株對鉀的需求,使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力。
(2)及時割除病殘葉,燒毀或深埋。
(3)於發病初期(4月初)噴灑25%施立脫乳油1500倍液或25%敵力脫(丙環唑)乳油1000~1200倍液、75%十三嗎啉乳油500倍液,隔25~30天一次,或每公頃噴施十三嗎啉0.6L,加5.7L礦物油、加50~70(ml)乳化劑,對水至20~25L,每隔18~21天一次,有良好防效。也可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隔10~15天一次,連噴4~5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