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香蕉

京香蕉

高檔特色西葫蘆品種,中早熟一代雜交種。植株直立叢生型,生長健壯,節間短,瓜碼密,適時採收有利於連續結果,獲得豐產。播後50天採收200克左右的嫩瓜,果實金黃色,光澤度好,瓜柄綠色,外觀非常漂亮,瓜條順直,長圓筒形,果長20-25厘米,果徑4-5厘米,收穫期長,產量高,適合各種保護地栽培。

形態特徵

植株直立叢生型,生長健壯,節間短,瓜碼密,適時採收有利於連續結果,獲得豐產。播後50天採收200克左右的嫩瓜,果實金黃色,光澤度好,瓜柄綠色,外觀非常漂亮,瓜條順直,長圓筒形,果長20-25厘米,果徑4-5厘米,收穫期長,產量高,適合各種保護地栽培。

生長環境

溫度

分布區大多年平均21℃以上,少數20℃左右,香蕉要求高溫多濕,生長溫度為20-35℃,最適宜為24-32℃,最低不宜低於l5. 5℃。香蕉怕低溫、忌霜雪,耐寒性比大蕉、粉蕉弱.生長受抑制的臨界溫度10℃,降至5℃時葉片受冷害變黃,1-2℃葉片枯死。果實於12℃時即受冷害,催熟後果皮色澤灰黃,影響商品價值。

土壤水分

香蕉根

群細嫩,對土壤的選擇較嚴,通氣不良結構差的粘重土或排水不良,都極不利於根系的發育,以粘特含量<40%、地下水位在1m以下的砂壤士,尤以沖積壤土或腐殖質壤土為適宜。

實踐證明,如土壤物理性狀不好,即使肥水供應十分充足,也難以促進香蕉正常生長。土壤pH值4. 5~7.5都適宜、以6. 0上為最好,因5.5以下土壤中鐮刀菌繁殖迅速而凋萎病易於侵害。鹽性環境香蕉雖不甚敏感,但土壤含可交換性鈉離子若超過300mg/L.時也不適宜。

降雨量以每月平均100mm最為適宜,低於50mm即屬乾燥季節,香蕉因缺水而抽蕾期延長、果指短、單產低。如蕉園積水或被淹,輕者葉片發黃、易誘發葉斑癇、產量大降,重者根群窒息腐爛以致植株死亡。

香蕉葉片大、假莖質脆、根淺生,容易遭受風害。風速25-30km/h葉片撕爛、葉柄吹折,65km/h.假莖折斷或整株吹倒;100km/h能將整個蕉園摧毀。

主要價值

收穫期長,產量高,適合各種保護地栽培。有經濟價值。

栽培技術

施足底肥,地膜覆蓋,高壟栽培。畝植1800株,注意及時採摘嫩瓜,防止墜秧,搶早上市。本品種雌花開放早而多,需在開花當天上午進行人工輔助授粉。

種子質量

品種名稱 純度 淨度 發芽率 水份 淨含量 產地
京香蕉 ≥95% ≥98% ≥95% ≤8% 10克 甘肅

適宜環境

香蕉喜濕熱氣候,在土層深、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地里生長旺盛。在類似牙買加南部的半乾旱地區灌溉栽培也已成功。野生香蕉採用種子栽培,人工香蕉可用吸根和假鱗莖分株栽培;第一次收穫需10~15個月,之後幾乎連續採收。

常見病害

香蕉束頂病 

發病特徵:

香蕉束頂病俗稱蕉公、蝦蕉、蔥蕉,該病是嚴重的世界性的病毒病。中國各蕉區均有發生,以舊蕉區較嚴重。香蕉束頂病的典型病症是新葉越抽越小,並且成束,故稱束頂病,發病後期植株矮縮。病葉較直立狹小,硬脆易斷,葉邊緣明顯失綠,後變枯焦。

葉柄或中肋基部出現深綠色的條紋,俗稱“青筋”,這是區別其他原因造成叢葉的主要特徵。病株一般生長緩慢,矮化,不抽蕾結果。抽蕾時才發病的植株抽出的蕉蕾其果實畸形細小,果無甜味,無經濟價值。病株根尖變紫色,無光澤,大部分根系腐爛或變紫色,不發新根病株最後枯死。

發病規律:

香蕉束頂病的病原是香蕉束頂病毒,該病毒是一個直徑是18毫微米的等徑病毒。該病毒主要靠香蕉交脈蚜蟲傳播。香蕉束頂病在香蕉各個生育期均可發病,一般3-5月份為盛發期。危害程度取決於蕉園中的病株數量及蕉蚜的密度和發生情況,正常上年冬季冷害嚴重時次年3-5月發病較嚴重。此外,一般香蕉發病較多,大蕉、粉蕉、龍牙蕉發病較少。

防治方法:

(1)選擇通風的園地,採用合理的種植方法和密度,加強肥水管理。不同種間容易導致蚜蟲滋生的蔬菜,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2)採用無病組培苗作為種苗。蕉苗假植期間做好防蚜蟲的有關措施

(3)噴藥殺滅蚜蟲,尤其在9-4月份和9-11月份要加強對蚜蟲的防治。

(4) 及時清除病株,切斷傳播源。有蚜蟲的病株應先噴藥殺死蚜蟲,然後挖除病株,並將病穴土扒開曬乾,填入新土,加入50-100克呋喃丹混勻後再補種新苗。

(5)發病高的蕉地最好與水稻等水田作物輪作,可大量降低次年的束頂病發病率。

香蕉黃葉病 

發病症狀:

發病蕉株的下方老葉葉緣首先黃化,逐漸擴大至中肋,葉柄軟化彎曲下垂,最後枯萎,上方幼葉亦逐漸發黃,最後導致整個蕉株枯萎死亡,有時病株假莖外圍的葉鞘自基部發生縱裂。

縱切病株的假莖或塊莖可以發現維管束呈現褐變的現象,在發病後期,黃褐色的維管束組織上下貫穿呈長條形。有時病菌會從母株塊莖穿過與吸芽相連部位而侵入吸芽。

發病規律:

黃葉病是真菌病害,其病原菌為尖孢鐮刀菌及其變種,病原菌在病株組織內可產生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和厚膜孢子,但在土壤中主要以厚膜孢子存活,其存活期可連數年之久。

一般而言,在酸性砂質地較易發生,又排水不良及傷根情況下可促進該病發生。該病病原菌有四個生理小種,引起台蕉(北蕉、仙人蕉)黃葉病者為第四生理小種,引起呂宋蕉(芭蕉)黃葉病者屬第一生理小種。病原菌自感染到出現外部病症,潛伏期可長達5~6個月,本省南部蕉園種植期在3~5月,因此一般在每年10月以後才開始出現外部病症。

該病為土壤性傳播病害,病原菌可經病苗病土及流水傳播,有時病菌會從母株塊莖穿過吸芽相連部位而侵入吸芽。病原菌以厚膜孢子在土壤中存活多年,亦可在莎草、香附子等天間雜草根部存活。

防治方法:

(1)輕微至中度黃葉病園種植耐病品種。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之蕉園為佳。排水不良及砂質酸性土壤,不宜種植。

(2)發病率超過10%以上的蕉園,宜轉種其他作物。經廢耕或轉作水稻2年以上的病園,如果再想種香蕉的話,蕉苗應該取自無病區。病園與旱作輪作為佳。

(3)發病率低於10%以下的蕉園,如果再種植香蕉時,應做病株處理。發病株以除草劑裝於壓力式噴霧器桶內,噴頭裝上注射針,每株注射5孔。一星期後病株葉片急速乾枯,兩個月後葉片和假莖完全乾枯,即可引火燒毀。病穴殘留有部分塊莖組織尚未腐爛,亦可挖出切碎,連同假莖一併燒毀。

(4) 對該病菌還沒有特效的防治藥物。現大多數採用防治真菌病害鐮刀菌類的藥物,像日邦克菌、農土斯、菌根消、復活一號等效果都不錯。

香蕉灰紋病

發病特徵:

香蕉灰紋病又稱香蕉暗雙孢霉葉斑病,在中國香蕉產區均有發生。該病主要發生在葉片、葉鞘上。葉片受害多從葉緣開始,病斑呈橢圓形或沿葉緣呈不規則形,暗褐色或灰褐色。

新病斑周圍呈水漬狀,後逐漸擴展為中央淺褐色,具輪紋、斑邊深褐色的橢圓形斑,斑外緣有明顯的橙黃暈圈。葉背的病部上常長出灰褐色霉狀物。病菌沿葉緣氣孔侵入時,初期葉邊緣出現水漬狀、暗褐色、半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的病斑,後期沿葉緣聯合為平行於葉中脈的褐色、波浪環紋壞死帶,秋季後病斑由褐色轉為灰白色,質脆。

發病規律:

病原為香蕉暗雙孢霉。該菌分生孢子梗褐色,有分隔。初侵染源為病株殘體,春季開始發病,高溫多雨的夏季為病害盛發期。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從葉緣氣孔侵入,在雨季該病發生後迅速向中脈擴展。在大氣污染嚴重的地方(如煙塵、S02等),該病加重。乾旱季節不易發病。香蕉比大蕉、粉蕉易感病,偏施氮肥發病加重。

防治方法:

(1)加強栽培管理,增施有機肥,合理排灌,及時摘除病葉。

(2)每年立春前清除蕉園的病葉、枯葉並燒毀,減少初侵染源。在香蕉生長期最好每月清除病葉一次。

(3)控制種植密度。多施鉀肥磷肥,不偏施氮肥;雨季及時排水,降低蕉園小環境的濕度。

(4) 噴藥防治。香蕉產區應於4.5.6月各噴1次1:0.8~1:100少量式波爾多液,每畝150~200升,此外,45%甲基硫菌靈懸浮劑800倍液、50%的萬霉強敵8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2~3次。

香蕉冠腐病

發病症狀:

采後的香蕉密封包裝,在25-30℃下貯藏7-10天,蕉梳切口處出現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含大量大、小分生孢子,造成軸腐,進而向果柄擴展,病部暗褐色,前緣水漬狀,指果脫落;20一25天后果身發病,果皮爆裂,覆蓋許多白色菌絲體及分生孢子,蕉肉僵死,不易催熟轉黃。青果外軟而中央胎座硬,食之有澱粉味感,一旦發病,擴展極為迅速。

發病規律:

該病是由鐮刀菌引起,有半裸鐮孢、串珠鐮孢、亞粘團串珠鐮孢及霜孢鐮孢等4種。4種菌均由機械傷口侵染,用聚乙烯包裝儲運或運輸車廂高溫高濕,極易發病。

1.各種機械傷是病菌侵入的前提。

2.高溫高濕使病情迅速發展。

3.青蕉若密封在薄膜袋內,因果實的呼吸作用,袋內二氧化碳濃度日益增高,甚至出現中毒,有利於鐮刀菌的侵染危害。

有效防治香蕉采後貯藏期炭疽病、冠腐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