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客家

《香港客家》主要內容:香港客家人多半是在1700提至1750年間從粵東移民到香港的,但也有少數在1800年以後才遷入。他們的祖籍地一般是梅州、五華、興寧,也有少部分來自福建和鄰近香港的惠州一帶。由於他們移民來港的時候數以萬計,建立了400多座村莊,在人數的經濟能力上可以和本地人抗衡,因此沒有被同化。直到1970年以前,客家人在香港新界的鄉村居住,過著簡單樸素的農村生活。《。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10月1日)
叢書名: 客家區域文化叢書
平裝: 280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ISBN: 9787563357154
條形碼: 9787563357154
商品尺寸: 22.6 x 17.4 x 1.6 cm
商品重量: 581 g
ASIN: B001940CL8

內容簡介

《香港客家》主要內容:香港客家人多半是在1700提至1750年間從粵東移民到香港的,但也有少數在1800年以後才遷入。他們的祖籍地一般是梅州、五華、興寧,也有少部分來自福建和鄰近香港的惠州一帶。由於他們移民來港的時候數以萬計,建立了400多座村莊,在人數的經濟能力上可以和本地人抗衡,因此沒有被同化。直到1970年以前,客家人在香港新界的鄉村居住,過著簡單樸素的農村生活。《香港客家》的作者們探討了香港客家文化的多個方面,包括源流、語言、民居、宗教信仰、環保意識、教育、飲食和生態旅遊資源等。儘管香港客家已經因為香港都市化而不斷融入本地主流社會,
但是香港客家文化曾經有過一段璀璨的時期,《香港客家》希望為這些光輝留下一點記錄。
《香港客家》既可作為大學客家學課程的參考讀物,同時對有興趣了解客家歷史文化的人士具有參考價值。 
在新的學術環境下,香港的客家研究也日益走向多學科交流的現象,社會、語言、宗教、音樂、文學等學科發揮的作用也日益重要;領域也不囿於象牙塔中,地方政府、教會機構、民間組織以及個人都加入到研究的隊伍中。
現在客家研究已經形成全球化的趨勢,香港特殊的社會環境,如何在這一局勢下,展現出特殊 的文化脈絡,將是學者們關注的問題、究竟誰是“客家”?“客家”在不同的歷史情境下到底意味著什麼?以上的研究便提醒我們,沒有一個固定的“客家”或“客家意識”,通過考察不同時期的人們,如何描述“客家”,以及研究客家的學者又如何定義客家,也許能夠看出“客家”族的歷史,如何在邏輯與事實的邊緣,譜寫著動人的樂章。

作者簡介

劉義章,1976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後負笈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獲授文學碩士及哲學博士(歷史學)。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曾任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副會長及署理會長、華南研究會會長和國際客家學會會長。獲聘為四川客家研究中心名譽理事長、嘉應學院客座教授、贛南師範學院客家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香港崇正總會客家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學術研究範疇包括中國現代化、中外關係、客家史、香港史以及來華宣教士等。編著有《中國現代化的起步》、《客家宗族與民間文化》和《盼望之灣:靈實建基50年》;與他人合編有《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近代中國海防軍事與經濟》、《四川客家文化研究叢書》(三種)、《香港社會與文化史論集》。

目錄

總序
導言
香港客家研究綜述
作為中國國族事業的客家言說——從香港看近代客家文化認同性質的變遷
香港客家人的源流
香港新界客家張氏源流初探
十約:沙頭角地區的定居與政治
香港的客家話
香港新界之客家民居
香港客家教會的發展和貢獻
香港客家村落中的天主教
香港客家人與教育事業
香港客家菜館與“正宗東江菜”
香港風水林土壤研究的意義
以21世紀精神探討香港客家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