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江區

餘江區

餘江區隸屬於江西省鷹潭市,地處贛東北、信江中下游,東與鷹潭、貴溪市接壤,南和金谿縣相通,西界東鄉區,北鄰萬年縣、餘干縣。下轄6鎮5鄉,7農墾場。共有 6個社區,116個行政村,1個管委會。國土面積936平方公里,人口38萬。2013年,餘江區戶籍總人口為385104人。餘江區是“中國葛之鄉”。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餘江區餘江區
餘江原名安仁縣(宋端拱元年—988年設立),民國3年(1914年)因與湖南省安仁縣同名而易名,由於境內有餘水(信江)而取名餘江後台。

歷史沿革

秦漢,為余汗縣地;

西晉,元康元年(291)始置晉興縣,後為興安縣,不久,撤縣為晉興鄉,入余汗縣;

南朝,陳元嘉年間(560-565)於晉興縣故地設定安仁縣。屬鄱陽郡,隋廢,入餘干縣,仍為晉興鄉;

北宋,端拱元年(988)才正式確立安仁縣;

中華民國,三年(1914),因與湖南省安仁縣同名而易名餘江縣;

1949年,本縣解放,隸屬貴溪專員公署領導,後又改隸上饒專員公署;

1983年,隸屬鷹潭市

1984年,恢復高公寨鄉。

1986年02月,撤銷鄧埠鄉、雲峰鄉,將兩鄉區域劃歸鄧埠鎮錦江鎮

1993年05月,撤銷畫橋鄉、潢溪鄉、中童鄉、馬荃鄉,設立畫橋鎮、潢溪鎮、中童鎮、馬荃鎮。

2001年11月,撤銷高公寨鄉,劃歸畫橋鎮;撤銷石港鄉,劃歸錦江鎮;撤銷塢橋鄉,劃歸春濤鄉

2018年05月,國務院同意撤銷餘江縣,設立鷹潭市餘江區,以原餘江縣的行政區域為餘江區的行政區域,餘江區人民政府駐鄧埠鎮鷹南大道1號。

行政區劃

餘江區轄鄧埠鎮、錦江鎮、中童鎮、潢溪鎮、畫橋鎮、馬荃鎮、春濤鎮7鎮,洪湖鄉、平定鄉、黃莊鄉、楊溪鄉、劉家站鄉5鄉,高公寨林場、餘江區青年綜合墾殖場、餘江區水產場、餘江區大橋良種場、餘江區塘潮源營林林場、餘江區張公橋水稻原種場6農墾場。共有23個居委會,116個行政村,1個管委會。

餘江區人民政府駐鄧埠鎮鷹南大道1號。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信江信江
餘江區有丘陵面積108.5萬畝,平原面積30.3萬畝,山林面積61萬畝,耕地48萬畝(水田面積41.7萬畝)。森林植被分區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森林植被類型有針葉林、常綠闊葉林、竹林、針闊混支林等,森林覆蓋率為42.1%。

水資源

信江在餘江區境內主要支流有白塔河、骨頭港、黃莊河、划船港,流程115.3公里,流域面積826.59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

餘江區境內已探明的礦物質資源種類有鎂、鐵、瓷土、石英石、石灰石、輝綠岩、煤等20餘種,其中矽礦石儲量達1500萬噸以上,石英含量達97%-99%。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餘江區位於江西省東北部,信江中下游,東與鷹潭市月湖區、貴溪市接壤,南和金谿縣相通,西界東鄉縣,北鄰萬年縣、餘干縣。地處東經116°41′~117°09′,北緯28°04′~28°37′之間。南北長達75公里,東西寬28.65公里,最狹蜂腰地段僅17.5公里。

氣候特徵

餘江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近50年年平均氣溫為17.6℃,其中一月份平均氣溫5.2℃,七月平均氣溫29.3℃。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1.12℃,年極端最低氣溫—15.12℃。年平均降水量1788.8毫米,最多年份降水量2543.0毫米,最少年份降水量980.7毫米,其中4~6月份平均降水量844.8毫米,7~9月份平均降水量350.9毫米。平均年日照時數1739.4小時,無霜期258天。

人口民族

2013年,據公安部門統計資料顯示,全縣戶籍總人口385104人,其中:農業人口300227人,年末總戶數100622戶,全縣人口密度411人/平方公里,城鎮化率42.45%。農村勞動力總數為157817人。

經濟

綜述

餘江區農業餘江區農業
2013年,餘江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82.7億元,同比增長13.3%(可比價),完成第一產業25億元,同比增長8.0%;第二產業42.1億元,同比增長17.3%,其中工業增加值39.6億元,同比增長17.1%;第三產業15.6億元,同比增長10.6%,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30.2∶50.9∶18.9。

第一產業

2013年,餘江區完成農業總產值39.7億元,同比增長9.6%(可比價),其中:農業產值11.7億元,林業產值0.72億元,牧業產值22.7億元,漁業產值4.3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28億元。

全縣糧食播種面積45297公頃,同比增長2.3%,糧食總產量296394噸,生豬出欄123萬頭,同比增長2.8%,生豬存欄63.8萬頭,同比下降8.8%,肉類總產量101146噸,同比增長2.3%。

水產品產量18100噸。

第二產業

2013年,餘江區完成工業總產值221億元,同比增長2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99.8億元,同比增長16.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9.9億元,同比增長42.3%;銷售收入223億元,同比增長24.3%,產銷率98.6%;利稅總額26億元,同比增長58.9%;園區實現工業產值204.5億元,同比增長26.5%,主營業務收入208億元,同比增長23.8%。

第三產業

2013年,餘江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7億元,同比增長19.6%;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額55.4億元,同比增長64.1%;工業項目投資26.5億元,同比增長13.7%;3000萬元以上投資項目完成46.5億元,同比增長84.1%,億元以上投資32.6億元,同比增長152.1%。

2013年,餘江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9億元,同比增長12.5%,引進外資4745萬美元,同比增長53.2%,引進內資53.3億元,同比增長30.4%,外貿出口總額完成13801萬美元,同比增長12.9%。

2013年,餘江區完成財政收入14.7億元,同比增長17.3%,地方財政收入11.2億元,同比增長13.6%,財政支出21.5億元,同比增長11.1%。

銀行各項存款年末餘額84.5億元,同比增長18.3%,銀行各項貸款55.2億元,同比增長15.7%。

社會事業

文化

2013年,餘江區有文化館一個,圖書館一個,文化廣播站11個,有線電視台1座。體育館1個。

教育

2013年,餘江區有學校145所,其中:普通中學23所,國小100所,幼稚園2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總數58201人,其中:普通中學16982人,國小31115人,幼稚園10048人,特殊教育學校159人。學校教職工總數3906人,其中:普通中學1879人,國小1531人,幼稚園491人,特殊教育學校5人。專任教師總數3393人,其中:普通中學1609人,國小1517人,幼稚園263人,特殊教育學校4人。

衛生

2013年,餘江區衛生機構數23個,醫院、衛生院16所,床位數1186張,衛生技術人員1085人,執業醫師362人。

體育

2013年,餘江區體育健兒在省級比賽中共獲得12枚獎牌,其中:金牌3枚,銀牌5枚,銅牌4枚。

居民收入

2013年,餘江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我縣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3286元,同比增長15%,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2004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750元,同比增長14.9%,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0.4億元,同比增長23.3%。

社會保障

2013年,餘江區共有43204名職工參加了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全縣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2344人,基本醫療保險人數86785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7932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2674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280518人。

交通運輸

餘江區交通便捷,滬昆、皖贛、鷹廈三條鐵路縱橫交錯,320、206國道,上海至昆明、濟南至廣州高速公路縱橫貫穿境內,距省會南昌106公里,離昌北國際機場1小時車程。餘江區至上海788公里、廣州1060公里、福州550公里、溫州500公里。水電充足,黃金埠2401萬千瓦電廠開關站座落在餘江,區內電網與華中電網聯體。江西省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與白塔河在縣境內縱橫交錯。

名優特產

餘江茄子乾

餘江茄子乾餘江茄子乾
餘江茄子乾,是餘江區的特產。餘江茄子乾選料考究,風味傳統,並含有氨基、核黃素等多種營養成分,生津開胃,百食不厭,而且,對暈車、暈船及孕婦嘔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餘江茄子乾是江西鷹潭市餘江區傳統名特食品,據有關資料記載,茄子乾已有五百多年的生產加工歷史。餘江茄子乾尤以錦江鎮的最為出名,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它集香、辣、甜、鹹多種味道為一體,生津開胃,百食不厭。

餘江茄子乾幾百年來都是家庭作坊式生產,工藝繁雜、勞動量大。一是將鮮茄加工成茄子乾皮。每年夏季茄子成熟季節,勤勞的農家婦女開始忙著採摘、挑選個頭大、色澤好的鮮茄,放大鍋內煮軟,剝開放太陽下曬成半乾後用鹽醃製半天,繼續在太陽下曬,曬乾成茄子乾皮。二是制茄子醬。農婦用自釀的糯米酒、爆米花、辣椒、大蒜頭等原料熬製成茄子乾醬,或把糯米磨成粉,與辣椒、大蒜頭等原料制醬。三是包茄子乾。選擇天氣晴朗的日子,農婦邀來近親鄉鄰婦女幫忙,用茄子乾皮作皮,調製好的茄子乾醬作餡,像包水餃一樣包成茄子乾。包好的茄子乾繼續放在太陽下曬乾,然後放蒸籠蒸,晾乾後貯藏待用。這種傳統工藝製作的茄子乾集香、辣、鮮、甜為一體,各家製作的茄子乾風味各不相同。

餘江蜂蜜

餘江蜂蜜,是江西省鷹潭市餘江區的特產。蜂蜜是蜜蜂採集植物的花蜜與分泌物,經過充分釀造而儲存在蜂巢內的一種甜而有粘性,透明或半透明、帶光澤的液體。氣芳香,味極甜,其中葡萄糖占35-36%,果糖36%,蔗糖1.7-2.6%,麥芽糖和其它還原糖7.31%,此外,還含有蛋白質、維生素、胺基酸、礦物質等,有較高的營養價值。由於蜂蜜的蜜源植物眾多,故蜂蜜品質差別較大,所以劃分等級的方法也不相同。或按花種分等,或按上市季節分等,或按顏色、按濃度分等。

風景名勝

錦江天主教堂

錦江天主教堂錦江天主教堂
錦江天主教堂,位於錦江鎮沖虛山,又稱聖類斯教堂,民國7年(1918年)由美法神會合建,法國神會田烈諾主持,美國舊金山聖瑪利教堂提供經費,歷時四年,於民國11年竣工。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物有經堂、官廳、神父樓、大禮堂、培德女中等大小建築物17幢。大多為磚木結構,羅馬建築風格為主的中西合璧建築,主建築“聖類斯堂”(經堂)長24米,寬13米,高12米,紅石石柱,哥德式建築。時為撫州、上饒、景德鎮等地區21個縣(市)天主教教徒心中嚮往的“聖地”,是當時江西教堂五大教區之一。錦江天主堂建築群歷經近百年,大多保存完整,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韜奮故居

韜奮故居,餘江區是繼魯迅之後著名文化旗手鄒韜奮的故鄉。鄒韜奮原名鄒恩潤,在福建永安出生。1908年11月,13歲的韜奮隨父親第一次回老家餘江,在家鄉四個多月里,韜奮居住在餘江區錦江福慶巷(現東風街)祖宅,並在私塾接受啟蒙教育。韜奮故居一直由鄒氏後人居住,仍保存完好。

金盤山

金盤山,位於錦江鎮東北8公里的鐵山村,面積為8平方公里,最高峰花尖嶺,海拔311.1米。這裡山勢嵯峨,陡峭如削,瀑布斜飛,流水潺潺。相傳有金盤金凳,故名金盤山。

吉泉峰

吉泉峰,又名打帚嶺,又叫脊劍峰。位於縣北的黃莊鄉峨門村邊。海拔310米,面積4.5平方公里,東西走向。這裡山巒疊翠,景色優美,號稱“江南第二峰”。從峨門易家登吉泉峰,一路彎彎曲曲,灌木與葛藤,結成遮天蔽日的盤山小道,十分蔭涼、幽靜。山頂有宋朝東方和尚所建的吉泉寺,被修竹環繞,似隱似現,婉若仙境。明洪武初,桂萼(吏部天官)讀書為此。這裡還有神仙石、吉泉、宮花滿天、雙龍進水、鐵欄關虎等許多讓人留連回味的景點,倪國康詩:到處禪林草木凋,疏鍾百入出方霄。泉聲入澗全疑雨,煙勢流空半渡潮。清嘯隨風臨澗水,新詩帶月寫芭蕉。層巒獨上猶懷古,閒碎唐碑補石橋。

錦北水庫

錦北水庫,又稱烈女湖,位於餘江區畫橋鎮境內,1958年建,壩長500米,高30米,集水面積61.24平方公里,總庫容404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5萬畝,湖中小島建有別墅,周圍群山環抱,這裡餘江的至高點白鶴峰,海拔512米,是森林的海洋,空氣十分清新,號稱綠色的氧吧,遠離城市間的喧鬧。山上有許多珍貴的動植物和各類藥材,是居家避暑的理想場所。相傳築湖前有孝烈橋一座,是為紀念謝枋得,其女兒所建,謝枋得(1226—1289),南宋著名愛國志士、詩人,號疊山,南昌市的疊山路就是紀念他而命名的。1289年因抗元失敗,拒絕招安,在大都絕食殉國。其女謝周嬪聞此訊息,跨溪造橋,橋成,投水而亡,後人多有詩文頌揚此事。

著名人物

湯漢,字伯紀,號東澗,餘江區崇義鄉(今畫橋鎮)人。宋淳佑四年(1244)甲辰科進士,南宋末期著名理學家。

吳邁(1885一1936),男,漢族,江西餘江人,著名律師、愛國志士。

鄒韜奮(1895一1944)原名恩潤,餘江區潢溪鎮渡口村委會沙塘村人。他5歲啟蒙讀古典經籍,18歲肄業於上海南洋公學,中華民國十年(1921)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中華民國十一年,由黃炎培介紹,出任中華職業教育社股主任,負責主編《教育與職業》月刊及《職業教育叢書》,先後有《民主主義與教育》、《職業心理學》等多種著作問世。中華民國十五年10月,接任《生活周刊》主編,由於方針正確,深受讀者歡迎,發行額自8萬份驟增至12萬份。鄒韜奮遺著主要有《萍蹤寄語》、《萍蹤憶語》、《經歷》、《韜奮文集》》1一3卷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