餖版和拱花

餖版是木版水印中的一種,拱花是一種不著墨的印刷方法。餖版拱花結合的代表作是明代末期徽州人胡正言在刻工汪楷協作下於南京印成的《十竹齋箋譜》和《十竹齋書畫譜》,同期還有漳州人顏繼祖與南京刻工吳發祥合作用餖版印製的《蘿軒變古箋譜》。

餖版和拱花

正文

餖版是木版水印中的一種,出現於明代末年,是在木刻畫彩色套印基礎上發展的一種套印技術。根據彩色畫稿的設色要求,分別勾摹,雕刻成幾十塊甚至上百塊的小木版,然後膠著於指定位置,用水顏料逐色由淺入深依次套印或疊印。印品畫面的色彩、層次和韻味,幾與原作無異。因印版瑣碎堆砌,有如五色小餅的餖飣(亦作“鬥釘”)累積盆中,故稱。
拱花是一種不著墨的印刷方法,以凸出或凹下的線條來表現花紋,類似現代的凹凸印、浮雕印。五代時已用拱花法制砑光紙,托襯山水花鳥魚蟲形狀。
餖版拱花結合的代表作是明代末期徽州人胡正言在刻工汪楷協作下於南京印成的《十竹齋箋譜》《十竹齋書畫譜》,同期還有漳州人顏繼祖與南京刻工吳發祥合作用餖版印製的《蘿軒變古箋譜》。1963年以來,北京榮寶齋、上海朵雲軒複製了上述 3種作品,並印製了其他箋譜小品到絹本巨幅畫作,整理了整套餖版拱花技法。

今天,全中國完整掌握餖版和拱花技術的人只有——黃小建一人。他入選杭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他將前人的拱花技術向前發展了一步,解決了拱花無法裝裱這一難題。 請登入他的個人主頁: www.woodblock.cn

解放以後,全中國最主要的四個木版水印基地是北京榮寶齋,上海朵雲軒,天津楊柳青,以及浙江美術學院西湖藝苑水印工廠。自從水印工廠撤銷以後,黃小建便自己摸索雕版技術。

最新訊息,西湖藝苑水印工廠將得到恢復,地址初定於杭州市中山路,現中山路由中國美術學院許老闆全權指揮改造。

配圖

圖片上傳太慢,請登入 www.woodblock.cn 瀏覽今天仍然存活的拱花技術。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