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族

養牛族

養牛族,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由美國蔓延開來的牛仔文化以一股藍色熱情迅速席捲全球。隨著牛仔文化滲透到都市年輕人中,“養牛”現象隨之在美國興起。

簡介

養牛族牛族

“養牛”,其實是牛仔褲玩家們的行話,就是長穿少洗,用身體的曲線去打磨全色的牛仔褲,使褲子自然褪色,形成貼合自己身形的褶皺和貓須,從而形成獨一無二的牛仔褲。
從1873年世界上第一條牛仔褲在美國問世以來,牛仔褲的擁躉上及皇室貴胄,下至草根階層。同樣,因愛而收藏牛仔褲者大有人在。真正會養牛族大多都從未經過水洗和褪色處理的“原裝褲”開始養起,然後會長期穿著它,靠身體的曲線打磨褲子,使褲子各個區域褪色程度深淺不同,這樣才會“養”出屬於自己的“牛”。

過程

養牛族養牛族

“養牛”短則一年,長則三五年甚至十年。要想養出一條獨一無二的牛仔褲,關鍵就是要儘量少洗。這絕不是因為懶得洗,而是每洗一次,褲子就會有所磨損、褪色,長期這樣下去還會使牛仔褲走形。

養牛族收藏的牛仔褲,平均一年才洗一兩次的比比皆是,有些“牛”更是六七年沒有洗過了。天氣好的話,養牛人會把所有的牛仔褲晾在通風的地方,俗稱“放牛”。如果非要清洗心愛的小牛,養牛人會在洗牛時儘量少放洗衣粉、柔順劑等化學物質,以免影響了牛仔褲的色澤。

除了不洗牛仔褲,養牛族還靠運動的方式,讓牛變得更加“健美”。很多穿著牛仔褲的男生都是叉開雙腿彎曲成90度來坐著。這樣坐是為了讓牛仔褲產生更多皺褶,由此養成的“貓須”(牛仔褲紋路的暱稱)更漂亮。“貓須”是分辨一條牛仔褲“養”得好壞的關鍵。

由於“牛棚”和“食料”就是身體和耐力,因此“養牛”能考驗一個人的恆心。此外,用一條牛仔褲去記載時間的痕跡,還能時刻提醒自己珍惜時光、把握現在。

主力軍

“養牛”主力軍是20歲到30歲的男子,這些人時尚新潮,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工作穩定,有業餘時間培養愛好。平日,喜歡購買各種限量版的牛仔褲,喜歡上網淘寶,不迷戀牌子,但鍾情於低價淘正品。

分類

養牛族養牛族

養牛族也分三六九等。

最低層的,被多數“養牛”族所鄙視的是“養牛”為賺錢:專門去買限量版的牛仔褲來“養”,“養”上個兩三年,有些褶皺和貓須之後就上網轉賣,以獲得一定的經濟報酬;

最高層的“養牛”族是收藏精英,就是專門淘那種早年的限量版褲子,不賣、不隨意穿,專門留著收藏。

資深人士

潮人檔案:Alex
養牛年齡:2年多
牛藏品:四件
愛上牛仔褲不需要任何理由,這點Alex很贊同。“從愛牛到養牛是很自然的一個過程。”Alex說。
像現在的一些小孩一樣,Alex上中學的時候,就開始喜歡穿牛仔褲了。“當時的感覺,純粹是牛仔褲舒服、耐髒。”對品牌的概念,Alex自那時就有,但畢竟還沒現在這么講究,都買價位在兩三百左右的JASONWOOD和5THSTREET。“那時也不會保養,常常洗到發白為止。”Alex說。
直到上大四的時候,Alex迷上了一條Levi’s501,花了799塊大洋把這看了又看的寶貝買了回來。一開始是因為價格貴捨不得洗,於是Alex鑽進網路中研究了好一陣,無意間得知養牛這樣一回事。
養牛有一點至關重要,不要洗!理由就是,“那樣會破壞牛的顏色和質感”。那不洗髒了,臭了怎么辦?“很簡單,反過來放在通風的陽光下曬,紫外線會把細菌殺死,特別髒的地方用清水噴在上面,等風乾之後輕輕揉搓幾下。”Alex說,聽起來的確不講衛生,其實,只要自己勤洗澡,不穿著它乾髒活,不會有特別的味道,“就算有,也算是男人味吧。放在通風的陽光下曬,曬過之後抖一抖,就沒了。也可以嘗試放冰櫃冷藏,效果也不錯。”

“如果開始的時候實在抗不住,可以在開始的半年裡洗那么一兩次,之後就不要洗了,最多一年洗一次,養成以後就不要洗了。否則一洗就容易褪色,養不出好看的洗水(磨白的部位)和花紋了。”Alex說,大多玩家都是養牛郎,女孩子大多忍受不住這“髒”。

教育部公布年度新詞

根據25日發布的2009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蟻族、裸婚、孩奴、經適男”等詞語被收入年度新詞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