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甑山

飯甑山

飯甑山,位於衢州市衢江區全旺鎮境內,是一處集地質、地貌、生態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浙江衢州飯甑山

衢州飯甑山衢州飯甑山
飯甑山位於衢州衢江區全旺鎮境內,距衢城28公里,主景區1000餘畝,是一處集地質、地貌、生態為一體 的綜合性景區,以丹霞地貌、火山岩地貌和岩溶地貌相近而顯特色。
飯甑山風景區面積約30平方公里。境內地質條件複雜,是金衢盆地邊緣的紅色碎屑沉積岩白堊系)與中生代火山岩(晚侏羅系)接觸地帶,其構造複雜,地層岩石多樣,構成五花八門的瑰麗山景。地貌自然形變繁雜,有丹霞、丹霞喀斯特、石灰岩喀斯特火山岩奇峰、懸岩峽谷等地貌形態。還有水域風光、水庫觀光等水景,更有眾多的文物古蹟,是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兼容並蓄的風景區。境內已形成茶山、飯甑山、桂花岩、尖峰山、白露洲等5個景區,在各景區已定各景點有:
飯甑山衢州飯甑山衢州
飯甑山、九仙岩、空中樓閣、紅岩水庫、紅岩壩、紅岩橋、尚論橋、通龍橋、樓峰、茶山、聖母峰、元璋床、犁峰、飛來石、桂花岩、大壟峽谷、勝塘峽谷、赤山谷、桂花岩洞、馬鞍潭、尖峰泊、新福源、宋代羅漢松、樟包黃、宋樟、元楓、里舍古木群、駿惠堂、尖峰山、清明山獅子山。更有宋代古窯群,他們是尚論崗、官塘、樓山後、兩弓塘、沙石塘、冬瓜潭、角角涼棚、沈家山、柴胡壟等,約有五六十座。境內資源不但數量多,而且品質佳。比如飯甑山為一典型的火山岩穹,孤峰突兀,海拔500米,方圓十里可見,整個突出岩堡面積達1平方公里,型大罕見。清陳聖澤詩云:“一柱乾雲上,高高不可攀,孤根拔萬壑,倒影蔽千山。”又如“空中樓閣”,它生在和尚山山腰上,為一丹霞喀斯特景觀,主洞面積300平方米,支洞有三,深莫測。洞頂摩崖石刻“空中樓閣”四字,乃為唐工部侍郎徐安貞歸隱之所,他在此建過“中天十二樓”。明葉良玉詩云:“飛樓飄渺嵌絕壁,仙人架木來何年?空中雞犬劉安在,石上丹爐葛令傳。”
風景區自然環境優美,則引來萬餘只白鷺在景區棲息,現已建立省級白鷺自然保護小區。景區由於它特獨的自然地理位置,即金衢盆地與仙霞嶺山脈的結合部,在盆地的紅色崗阜上呈現出一派火山岩與丹霞並存的奇苑,它集陽剛美、形態美、結構美於一爐,是一種特殊的山丘風光資源,是旅遊開發的自然瑰寶。而在仙霞嶺山脈,又是另一番景色,展示著奇峰嵯峨,峽谷清幽的特色,為旅遊開發提供優質的資源。

浙江龍游飯甑山

龍游飯甑山龍游飯甑山
飯甑山位於浙江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西側,海拔660多米,一峰燭立,氣勢峻偉。據地質部門考證,是火山,山頂賀錐形火山口形似一個碩大無比的飯甑,雲煙飄渺,宛如裊裊而起的炊煙。懸崖絕壁,怪石嶙峋,巍然屹立,氣勢雄偉。遠遠望去,形似一個碩大無比的飯甑,每天清晨和傍晚峰頂都會出現濃濃的霧氣,宛如裊裊而起的炊煙,故稱之為飯甑山。飯甑山是典型的火山地質景觀,二00一年三月,法國地質專家羅伯特·休伯來石佛對飯甑形山岩進行考察,他認為此處是古代一個火山爆發的遺蹟,凸現的岩柱是古代火山頸,約形成於4000萬年前,具有很高的科學考察和科普教育的價值(據稱類似的火山頸全國僅有兩處)。羅伯特·休伯專家對三門源獨特的岩溶景觀亦讚嘆不絕。

江西上饒飯甑山

飯甑山,位於上饒信州區沙溪鎮北2公里,地處信州玉山廣豐三縣(區)交界處。車可直接開到山中黃岩寺。飯甑山海拔只有168米,雖然不高,但山勢挺拔險峻,在方圓數十公里的低矮丘陵中,卻是“鶴立雞群”、“一枝獨秀”,極目鳥瞰,一覽眾山小。東去西來的浙贛鐵路、311高速公路、320國道和玉山水(信江),都在山之南如練如帶掠過,東北的三清山、西北的靈山也在遠眺的視線之中,周圍的田園鄉村、人間煙火讓登山者如至天上人間。

上饒飯甑山上饒飯甑山
把海拔只有168米的一座小山,說得如此風光無限,是不是太誇張了?不信,反正也不遠,你隨時可以去親歷一回。我們到此一游,確實是心曠神怡了,甚至萌生出“長作飯甑山人”的想法。
黃岩寺,建於唐武宗年間,建築雄偉,布局精巧,山腰一個,山巔一個。山腰的,依山而建,氣勢恢弘;山巔的,懸空而造,奇巧險峻。兩個黃岩寺,從下而上,由兩個天然岩洞和一段曲徑連通。
由下黃岩寺後入洞。洞高2-3米、寬1-3米不等;從南至北長300多米。走在洞中,只見洞北口一圈光亮,不見足下形勢。不管三七二十一,憑著直覺朝著那圈亮光前行,卻暢通無阻,只是其境過幽,心生恐慌,有些悸人。
穿至洞北是後山。後山別有一番天地,林木蔥鬱,草茂花繁,鳥歌蟬鳴;有湖泊一個,水清見魚游,湖岸水牛5頭,或臥或站,悠閒地在反芻,一隻臥著的水牛背脊還站著兩隻羽毛彩色的鳥兒。
沿曲曲折折的山蔭道拾級而上,又見一洞門。由北而南幽行300步,即到上黃岩寺。上黃岩寺,是建在上洞洞穴口的懸空寺。寺下危崖,橫空生長的奇樹異草,隨風搖曳,阿挪多姿。寺上一觀音亭,聳立崖巔,秀逸超然。寺西是斷崖,壁立於湖岸之上,膽大者才敢俯瞰。寺東是飯甑山,168米極頂有一圓柱形觀景台。拾級登台,天光水色,人間風景,盡收眼底。
這個飯甑山怎么樣?我們親歷的感覺是嵯峨峻峭,別致精巧;山奇石怪,鬼斧神工;水清林秀,秀色可餐。天熱起來了,人浮躁起來了,不如身寄黃岩寺,方得一片淨土,飯甑就在身畔,又有秀色可餐。
為何叫飯甑山?當地人說形似飯甑。

貴州平塘飯甑山

平塘飯甑山平塘飯甑山
貴州黔南平塘縣的飯甑山位於四寨喀斯特奇觀旅遊區內,該旅遊區位於縣城南30公里處,南北長17公里,東西寬12公里,面積約140平方公里。該旅遊區緊臨廣西南丹縣,岩溶作用十分強烈,山山有洞,洞洞有水,洞洞相套,空曠深邃,水水相連,形成若干條地下河,縱橫交錯,是平塘縣境內最大的地下水系。眾多而巨大的溶洞落水洞,集中分布在溶蝕盆地中,加上人工在溶洞中堵水,迫使地下水經常往落水洞上冒,湧入溶蝕窪地形成湖泊,被中外專家認為是岩溶水文學上破世界世界紀錄的奇蹟。四寨這片喀斯特岩溶地區是我們考察、研究喀斯特和地下水的好地方,是喀期特奇觀的絕妙旅遊區。四寨旅遊區的景物景觀主要有:響水洞、瓦洞、風雨橋,維肖維妙的飯甑山和把黔桂銷鑰的雲陽關以及人造天池。
在布依族聚居的平塘縣四寨鎮,有一座奇特的山。此山拔地而起,呈圓錐形。遠遠看去,猶如一個偌大的甑子,山頂長著青蔥的樹木,猶如甑蓋。人們把它叫做“飯甑山”。
關於飯甑山,還有一段古老的傳說呢!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年,老天連續七天七夜降下暴雨,致使山洪暴發,渾黃的河水淹沒了四寨寬闊的田壩,淹沒了九村十八寨。老百姓沒有辦法,舍家棄物,退到大山上。上了山後,人們又為沒有吃而發愁。兩天下來,大家已是餓得兩眼昏花。
再說平越府(今福泉市)的福泉山上有一座廟宇,叫高真觀,相傳張三豐在那裡修行。這天早上,他掐指一算,平舟四寨遭水災,百姓遭難。
除邪助民的張三豐坐不住了,騰雲駕霧直奔平舟而來。到了四寨上空,撥開雲頭一看,整個四寨大壩一片汪洋。在雲陽關附近的山上,他發現了早已餓得不行的上千名百姓。張三豐按下雲頭,來到他們中間。有人認得他,便跪在他面前求救道:“張仙師,快救救我們吧!”
張三豐找來一團泥巴,在手中捏幾下,便變成一個甑子,甑里盛滿了白米飯,還冒著熱氣哩……這白花花、香噴噴的米飯解救了上千個災民。米飯吃了又“漲”,吃也吃不完。
洪水退後,大部分災民回到自己的土地上重建家園,少部分災民則認為天天有飯吃就賴著不走。為了教育他們,讓他們回家安心生產,張三豐向甑子吹了口仙氣,甑子越長越高,變成了一座山,甑蓋變成了樹林,甑身變成了陡峭的百丈絕壁。飯甑山也因此而得名。

貴州銅仁飯甑山

地理位置
梵淨山是“貴州第一名山”,“武陵第一峰”,位於貴州省銅仁地區的印江縣江口縣、松桃縣交界處,為武陵山脈主峰,海拔2494米。原始生態保存完好,1982年被聯合國列為一級世界生態保護區。梵淨山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比如黔金絲猴珙桐等珍稀物種。風景美麗自然,進入山區完全找不著人工景色的痕跡,其主峰的“蘑菇石”是著名的一道景觀,是旅遊不可多得的一個目的地。方圓達六、七百里,其最高峰--鳳凰山海拔2572米,朝拜地--老金頂(梵淨山老山)2494米,新金頂(新山)2336 米。梵淨山是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相對高度達二千米),它不僅是烏江沅江的分水嶺,而且還是橫亘於貴州、重慶湖南湖北四省(區)的武陵山脈的最高主峰。
山名沿革
梵淨山是中國西南一座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梵淨山就屬楚國“黔中地”,秦朝屬“黔中郡”,漢代屬“武陵郡”,以後一直是“武陵蠻”崇拜的神山、聖山。 梵淨山正式載於史冊,始於漢代。《漢書·地理志》稱梵淨山為“三山谷”;北魏《水經注》沿稱“三山谷”。唐代《元和郡縣誌》改稱“辰山”。當時,唐政府已在梵淨山西麓設立“思邛縣”(唐開元四年<716年>設,今貴州印江縣)。宋代《太平寰宇記》稱“思邛山”,因唐“思邛縣”而得名,佛教於此時傳入梵淨山。 明初,梵淨山已是佛教名山,同有數名並稱:“九龍山”、“飯甑山”、“梵淨山”、“大佛山”。因其三峰高聳,脈分九支,故稱“九龍山”。又因金頂孤峰突起,形如飯甑,故稱“飯甑山”。又因明代該山佛教興盛,寺剎林立,為梵天淨土,故名“梵淨山”,俗稱“大佛山”、“大靈山”。 清代,梵淨山稱“月鏡山”、“卓山”。因朗月之夜,人影映於老金頂崖壁之上,如鏡一般,稱“石鏡”或“月鏡”;相傳八月十五日子時,萬國九州之影悉現於石鏡中,故稱“月鏡山”(陳鼎《黔遊記》,康熙十年,1672年)。又因新金頂超然卓立,故又稱“卓山”。(康熙年)《貴州通志》云:“梵淨山一名月鏡山……皆立梵宇,又有辟支佛跡……黔中勝概,無逾於此;訪之中州名山,亦未多得。” 現在,該山正式名稱為“梵淨山”,而“飯甑山”、“大佛山”之名仍流傳於民間。

廣東羅定飯甑山

飯甑山遺址位於廣東羅定金雞鎮。年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在洞內堆積物的第二層出土5件石製品,礫石製作,器類有砍砸器、刮削器和石錘。其中一件是石片石器。用錘擊法打制,個別刃部有修理片疤,也有的使用兩面打擊技術。砍砸器刃面陡直,這類陡刃器在兩廣地區有較多的分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