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激素

飢餓激素

飢餓激素是人體分泌出來的一種激素,它可令人對食物產生格外的“好感”,提高人們對食物的注意力,同時大大提升食物吸收。另外,飢餓激素會對大腦施加影響,能促進大腦海馬區神經細胞的生長,可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癲癇等與大腦有關的疾病,修復某些過去不可逆轉的意外腦損傷。

簡介

胃飢餓素--使節食者倍感飢餓胃飢餓素--使節食者倍感飢餓

飢餓激素會影響與進食有關的行為,進而導致過量飲食。大腦在飢餓激素腦腸肽(感覺餓時身體會分泌的物質)的刺激下,不管人們已經吃了多少,仍會非常渴望攝入高熱量食品。

飢餓激素可讓動物獲得跟從古柯鹼或酒精里獲得的一樣的愉悅感。德州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的一項實驗顯示,腦腸肽還能促使已經吃得很飽的人渴望繼續攝入多脂食品。

“飢餓激素”並非令人不停吃東西的唯一原因。其他一些因素也會導致人們過量飲食。

運行機制

不少人逢年過節容易暴飲暴食,有時感覺飽了仍然不停地進食。美國研究人員指出,這些人之所以停不下嘴,可能是一種激素在“作怪”。不少人逢年過節容易暴飲暴食,有時感覺飽了仍然不停地進食。美國研究人員指出,這些人之所以停不下嘴,可能是一種激素在“作怪”。
飢餓激素是通過作用於一種特殊的脂質神經醯胺而發揮不同生物系統效應的,從根本上改變了神經醯胺對機體的影響。神經醯胺是一種可促使細胞凋亡的脂質分子。研究證明高水平的神經醯胺可以破壞胰島素誘導的信號通路殺死β細胞從而促使糖尿病發生。

研究人員在胰島β細胞和心肌細胞中使用了一種誘導細胞自殺模型。當研究人員將飢餓激素導入到細胞時,他們發現飢餓激素能夠刺激神經醯胺活性相關的兩個受體AdipoR1和AdipoR2,從而促進神經醯胺代謝,形成抗凋亡代謝產物S1P,從而幫助細胞存活抑制細胞死亡。

作用

產生快感

飢餓激素能防抑鬱飢餓激素能防抑鬱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一種名為“飢餓激素”的胃肽令小鼠在不餓的情況下找食吃。研究人員為小鼠搭了兩間小屋,其中一間條紋牆面的小屋內放有高熱量美味食物,另一間灰色牆面的小屋裡則放有低熱量食物。經過多次訓練後,小鼠記住哪間小屋裡放的是什麼東西。接著,研究人員餵飽小鼠後讓它們選擇進一間小屋。結果發現,注射了“飢餓激素”的小鼠更傾向於進入條紋牆面的小屋,即便其中並沒有食物。但未注射“飢餓激素”的小鼠沒有表現出傾向性。
研究者齊格曼認為,“飢餓激素”可能令人對食物產生格外的“好感”。小鼠的行為與吃東西無關,只是為了獲得更多快感。

飢餓激素令小鼠去尋覓高熱量食物,因為它們記得它有多美味。 即使小屋內沒有食物也沒關係,小鼠仍認為它與某種能引起快感的事物存在關聯。

人類和小鼠在腦細胞聯結、激素類型和大腦“快感中樞”方面有相同點。實驗中小鼠的行為與其他研究成癮性實驗中動物尋求快感的行為一樣。

提高對食物的注意力

英國蒙特婁麥吉爾大學的神經學家阿萊恩·達格赫為了驗證“飢餓激素”對人體的影響,為健康受試者注射了一定的“飢餓激素”,並向他們展示漢堡、衣服、風景等圖片,同時用腦電波掃描此時大腦的變化。結果發現,食物、服飾等日用品都會讓大腦中負責快樂的區域更加活躍。

研究人員指出,“飢餓激素”在餐前升高,餐後回落。

防治抑鬱

研究者曾通過抑制飢餓激素的分泌,幫助人們減肥。現在(2010年後)正在研究利用飢餓激素,幫助厭食者和抑鬱症患者,通過增加飢餓激素,使這些人發生積極變化。

相關實驗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一種名為“飢餓激素”的胃肽令小鼠在不餓的情況下找食吃。

研究人員為小鼠搭了兩間小屋,其中一間條紋牆面的小屋內放有高熱量美味食物,另一間灰色牆面的小屋裡則放有低熱量食物。經過多次訓練後,小鼠記住哪間小屋裡放的是什麼東西。

飢餓激素能防抑鬱接著,研究人員餵飽小鼠後讓它們選擇進一間小屋。結果發現,注射了“飢餓激素”的小鼠更傾向於進入條紋牆面的小屋,即便其中並沒有食物。但未注射“飢餓激素”的小鼠沒有表現出傾向性。

研究結果

腦腸肽可讓動物獲得類似從古柯鹼或酒精里獲得的一樣的愉悅感。2012年德州大學達拉斯西南醫學中心的一項實驗顯示,腦腸肽還能促使已經吃得肚兒圓的人渴望繼續攝入多脂食品。在一些環境下,我們即使吃得很飽了,仍然非常有吃東西的欲望,這是大腦給我們傳達的信息,沒有其他原因。

過量飲食的原因

飢餓激素會影響與進食有關的行為,進而導致過量飲食。大腦在所謂的飢餓激素腦腸肽(感覺餓時身體會分泌這種物質)的刺激下,不管你已經吃了多少,仍會非常渴望攝入高熱量食品。這項發現有助於解釋為什麼在聖誕午宴時,人們往往會吃過多;為什麼我們在吃過飯後,即使肚子都快被撐爆了,仍會繼續吃餐後朱古力。

研究人員在吃過大餐的老鼠身上試驗了這種激素的作用。在這些動物吃飽後,研究人員檢查它們是否會越過一個只有淡而無味的常規食物的房間,到一個以前經常能發現高脂食品的房間。當給這些老鼠注入腦腸肽後,它們會更渴望進入存放高脂食品的房間。

然而,“飢餓激素”並非令人不停吃東西的唯一原因。其他一些因素也會導致人們過量飲食。首先是基因影響。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研究人員2003年發現,一種名為“GAD2”的基因容易導致肥胖。這種基因會加速大腦中一種神經遞質的合成,進而刺激人們進食。

其次是多巴胺水平。《行為神經學》雜誌2007年刊登研究報告指出,體內多巴胺水平較低的人更有可能為尋求快感而暴飲暴食。 

還有心理原因。一個常見現象是不少失意的人會大吃特吃。 

最後是習慣問題。如果你喜歡一邊看電影一邊吃甜點,那么在看大片《阿凡達》時,你也可能帶上一桶爆米花,雖然你並不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