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基因

飢餓基因

瑞士和法國科學家最近發現,實驗鼠的身體內有種“飢餓”基因,修改它會使實驗鼠喪失飢餓感。實驗中發現,在進食時間到來前幾分鐘,普通實驗鼠開始尋找食物。而“飢餓”基因經過修改後的老鼠則反應消極,沒有顯示出飢餓感,在見到食物之後才開始準備進食。

基本簡介

飢餓基因

飢餓基因是指能夠根據身體需求發出飢餓信號的基因,當生物體體內食物消耗完畢,此時飢餓基因便會產生相應蛋白質“告訴”個體需要補充食物的信號,於是生物體便產生了飢餓感。

研究發現

實驗中發現,在預定的進食時間到來前幾分鐘,普通實驗鼠就開始尋找食物,為進食做準備。而“Per 2”基因經過修改的實驗鼠則反應消極,沒有顯示出飢餓感,只有在見到食物之後才開始準備進食。上述發現有可能為治療身體肥胖、睡眠紊亂、抑鬱和酗酒等開闢新途徑。

經過兩年實驗發現,老鼠體內一種名為“Per2”的基因負責發出飢餓信號。通過修改這個基因,科學家成功地使實驗鼠找不到飢餓的感覺。實驗中發現,在預定的進食時間到來前幾分鐘,普通實驗鼠就開始尋找食物,為進食做準備。

而“Per2”基因經過修改的實驗鼠則反應消極,沒有顯示出飢餓感,只有在見到食物之後才開始準備進食。

醫學套用

飢餓基因

在北京舉辦的中英糖尿病學術交流國際會議上,英國科學家布魯姆教授介紹了首次發現和證明人類體內有一種叫PYY-3-36的內分泌調節肽(麥殊嶺),通常叫飢餓基因,可望用於人類控制肥胖並防治糖尿病。

飢餓基因 飢餓基因

布魯姆教授介紹,他和其團隊研究發現,肥胖的成因與人類的遺傳基因密切相關,人體內有一種叫PYY-3-36的內分泌調節肽(麥殊嶺),是一種神經內分泌調節多肽,對人體的食慾有著很強的調控作用。

布魯姆教授對合成的“麥殊嶺”類似物進行研究,證明它能作用於攝食中樞,穩定維持人體攝食中樞的正常機能,減少飢餓感,增強飽腹感,有效抑制病理性過多獲取食物。

如果把人工合成的“麥殊嶺”變成藥物,就能使很多食慾呈病理性亢進的肥胖患者減少攝食的欲望,從而實現減肥的效果。

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人若能進行安全有效減肥,可顯著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甚至可使受損傷但尚未凋亡的胰島β細胞產生不同程度的修復作用,從而實現高水平的治療效果。

那些人體內有趣的基因

FOXL2基因 | 長壽基因 | 猝死基因 | 貪吃基因 | 快樂基因 | 奴性基因 | 飢餓基因 | 無私基因 | 憤怒基因 | 杜康基因

盤點那些人體內有趣的基因

基因影響著人類的遺傳變異。一些人頭腦冷靜、自控能力強,另一些人卻遇到一點刺激就可能勃然大怒,其實是因為他們天生脾氣火暴。德國科學家發現,遺傳基因是決定一個人性格是否易怒的關鍵。
FOXL2基因 | 長壽基因 | 猝死基因 | FTO基因[人體基因] | 快樂基因 | 奴性基因 | 飢餓基因 | 無私基因 | 憤怒基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