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私基因

無私基因

無私基因是所謂風險基因的一種反面變體。科學家們不久前首次發現了人體內一種可促進人們無私行為的基因。以色列科學家表示,該基因是在人體第11號染色體上發現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多巴胺神經傳遞素感受器功能。

背景資料

無私基因無私基因

無私指的就是犧牲自己的利益而滿足他人,而無私的根源是多年來人類進化理論一直關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進化論始祖查爾斯·達爾文就曾經嘗試回答過這一問題。根據其進化論學說,無私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並不起重要作用--因為無私就意味著給自己帶來某種風險,這種風險可能會危及到無私主義者本人的生命。
高等動物都會展示出自己無私的一面,但是這種行為通常只局限於自己的家庭成員之中,而高等動物分辨自己家族成員的方式就是通過氣味或者其它特有的信號。當然,無私行為在人類的生命過程中也扮演著構成極其重要的角色。

科學研究

1990年代發現所謂風險基因的里查德·埃伯施特恩教授率領耶路撒冷大學的科研小組進行了本次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里查德·埃伯施特恩教授與其同行們選擇了354個孩子數量多的家庭並對他們的血液進行了化驗,並要求這些家庭的成員回答與犧牲自我和大公無私相關的一些問題。而問詢結果則依據科學家們制定的所謂“無私界限”來區分。從抽血化驗的結果來看,所製取的血液樣本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含有無私基因。
據里查德·埃伯施特恩教授表示:“由於本次研究採取的是個別問答方式,這可能會導致實驗結果出現一定程度的偏差。但是我們目前正在制定一種新辦法以經濟獎勵或懲罰的形式來再次驗證我們的研究結果,並以此為依據來澄清到底哪些人具有這種無私基因,然後我們再進一步研究這種無私基因的各種變體。”
事實上,無私基因是所謂風險基因的一種反面變體。有趣的是,風險基因往往與吸毒、抽菸和其它危險行為有密切關係。據里查德-埃伯施特恩教授表示,那些大腦中多巴胺分泌量不夠的人們往往為了自己感覺更好才會沾染毒品或其它不良惡習。或許,多巴胺在人類的各種社會行為中起著關鍵性作用。那些具有無私基因的人們做諸多善事的原因很可能也是他們能夠在行善過程中體會一種良好的感覺。

研究發現

無私基因無私基因

里查德·埃伯施特恩教授表示,他們只是發現了一種無私基因,這種基因很可能還有許多。他稱:“我認為,基因對人們從事善行的影響只會占到一半,而另外一半則可能受到人們所處環境和所受教育程度的影響”。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還發現,女性體內的無私基因較男性多,這也許可以說明,無論是從職業角色還是從社會角色來講,女性給予別人的關懷都總多於男性。
科學家們還發現,那些患厭食症的女性更會表現得大公無私,她們能夠將無私品格發揮到極點--將自身僅有的救命食物讓給別人。還有,那些恪守宗教教義的人們也較普通人表現得更無私。

那些人體內有趣的基因

FOXL2基因 | 長壽基因 | 猝死基因 | 貪吃基因 | 快樂基因 | 奴性基因 | 飢餓基因 | 無私基因 | 憤怒基因 | 杜康基因

盤點那些人體內有趣的基因

基因影響著人類的遺傳變異。一些人頭腦冷靜、自控能力強,另一些人卻遇到一點刺激就可能勃然大怒,其實是因為他們天生脾氣火暴。德國科學家發現,遺傳基因是決定一個人性格是否易怒的關鍵。
FOXL2基因 | 長壽基因 | 猝死基因 | FTO基因[人體基因] | 快樂基因 | 奴性基因 | 飢餓基因 | 無私基因 | 憤怒基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