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髓知味

食髓知味

食髓知味其意是指骨髓的味道很好,吃下去很美味,之後還再想嘗試。這個詞屬於貶義。常用來形容盜賊或偷情的男女等,意思是乾一次沒被抓到就想乾第二次;也可以解釋為偶做某事本來是為了滿足一時的貪心或新鮮感,但做完此事後感到滿足或刺激,以後還想繼續做,甚至可能會演變成習慣、嗜好。舉例說明,日本不宣而戰卻逃脫譴責和懲罰,令他們看到了偷襲的巨大成效和其微小的代價。日本人食髓知味,在此後的對俄戰爭、對華戰爭及對美戰爭中,頻繁不宣而戰,故技重演。

基本信息

釋義

本意

骨髓的味道很好,吃下去很美味,之後還再想嘗試。

解釋

這個詞屬於貶義。常用來形容盜賊或偷情的男女等, 意思是乾一次沒被抓到就想乾第二次;也可以解釋為偶做某事本來是為了滿足一時的貪心或新鮮感,但做完此事後感到滿足或刺激,以後還想繼續做,甚至可能會演變成習慣、嗜好.。

語法

聯合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例句

1、人慾無窮,食髓知味。2、日本不宣而戰卻逃脫譴責和懲罰,令他們看到了偷襲的巨大成效和其微小的代價。日本人食髓知味,在此後的對俄戰爭(偷襲旅順港)、對華戰爭(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及對美戰爭(偷襲珍珠港)中,頻繁不宣而戰,故技重演。

考證

食髓知味食髓知味
“食髓知味”是個很生活化的成語。這個詞的華誕雖已無從稽考,但我們大可推知,古人是有食髓的經驗的,而且就“知味”作感性分析,他們大概對髓的味道評價不低――想想看,誰會說“食膽知味”呢?
如今我們平常能吃到的,一是骨髓,二是腦髓。
腦髓專吃,除了猴腦並不多見,多數作為某禽獸類的局部而被人們或食或棄。其實即如骨髓,單挑出來做盤菜的也不多。一則取之不易,二則難得認同。嘗見有館子制“酸湯牛骨髓”一色,蓋因牛骨頭粗大,骨髓也較易“提取”。一大盤子端上來,牛骨髓白乎乎、一段段的,長有寸許,點綴著泡過的酸酸辣辣的野尖椒。大致是兩樣東西略炒之後加點點水,加上鍋蓋燜;講究的則起鍋另蒸。牛骨髓進口,感覺與豆腐相仿,滑爽,一抿而化,微有髓渣。野尖椒的搭配十分重要,大約酸辣最助於去腥、除膩。時隔不久,這色菜就消失了,雖然館子仍紅火著。我想,可能是牛骨髓難有大量供應。
沒有哪個地方的人像湖北人這般喜歡用蓮藕燉大骨。這種附帶著“食髓”的方式,頗為可取。多數時候,髓已入湯,臻了化境,是以喝來味覺厚朴。也可以擇出一、二根大些的骨頭撮而嘬之,其中半融未化的熱熱骨髓在舌上至味游之,美事。現在常見酒店推出“蓮藕燉筒骨”菜式,一個鍋里十幾根筒子骨整整齊齊排在鍋沿,專饗好髓老餮。其實知味的吃家都清楚,筒子骨幼細,用它煨湯,味道較大骨所差遠甚,而無好湯味反哺,髓之味焉得曼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