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碟瓜菌核病

飛碟瓜菌核病

飛碟瓜菌核病主要發生在塑膠大棚,溫室、露地也有發生,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病,為害花器、莖蔓及果實。

基本信息

症狀

飛碟瓜菌核病主要發生在塑膠大棚,溫室、露地也有發生,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病,為害花器、莖蔓及果實。果實染病:多出現在殘花部,初呈水漬狀腐爛,接著長出白色菌絲,不久菌絲糾結形成黑色菌核。莖蔓染病:初在近地面的莖部或主側蔓的分枝處,產生褪綠水漬狀斑,不久擴展成褐色,濕度大時亦生出白色棉絮狀菌絲、菌絲密集形成菌核,多生在腐敗的莖基部或爛葉、葉柄、花梗或瓜組織上,莖表皮縱裂,病部以上莖蔓、葉片萎蔫死亡。 

特徵圖

(圖)碟瓜菌核病病瓜上的棉絮狀菌絲及大菌核碟瓜菌核病病瓜上的棉絮狀菌絲及大菌核

防治措施

防治方法以生態防治為主,輔之以藥劑防治,可以控制該病流行。

(1)農業防治。有條件的實行與水生作物輪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個月,或收穫後及時深翻,深度要求達到20厘米,將菌核埋入深層,抑制子囊盤出土。同時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增強寄主抗病力。
(2)物理防治:播前用10%鹽水漂種2-3次,汰除菌核,或塑膠棚採用紫外線塑膠膜,可抑制子囊盤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採用高畦覆蓋地膜抑制子囊盤出土釋放子囊抱子,減少菌源。
(3)種子土壤消毒。定植前用40%五氯硝基苯配成藥土耙入土中,畝用藥1公斤對細土20公斤拌勻;種子用50℃溫水浸種10分鐘,即可殺死菌核。
(4)生態防治。棚室上午以悶棚提溫為主,下午及時放風排濕,發病後可適當提高夜溫以減少結露,早春日均溫控制在29℃高溫,相對濕度低於65%可減少發病,防止澆水過量,土壤濕度大時,適當延長澆水間隔期。
(5)棚室或露地出現子囊盤時,採用煙霧或噴霧法防治。用10%速克靈煙劑或45%百菌清煙劑,每畝次250克,熏1夜,隔8-10天1次,連續或與其它方法交替防治3-4次;噴撒5%百菌清粉塵劑,每畝次1公斤;或噴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撲海因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60%防霉寶超微粉6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加70%甲基硫菌靈(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於盛花期噴霧,每畝噴對好的藥液60升,隔8-9天1次,連續防治3-4次,病情嚴重時,除正常噴霧外,還可把上述殺菌劑對成50倍液,塗抹在瓜蔓病部,不僅控制擴展,還有治療作用。
參考資料
一、http://www.51saomang.com/index/2 掃盲網
二、農博士農作物疾病諮詢系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