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揚喉病

飛揚喉病,口腔內突然發生血泡,血泡發生於上齶者,名飛揚喉;發生在懸雍垂處者,名懸旗風。見《瘡科經驗全書》。多由心肺兩經之熱而致。症見懸壅垂處,起一大泡,堵塞咽喉,影響飲食、呼吸。治宜清熱解毒,佐以涼血。內服犀角地黃湯,外吹錫類散。

飛揚喉病以軟齶黏膜下急性出血,陡然在2~3分鐘間發生較大的血皰,堵塞咽喉,影響飲食、呼吸為主要症狀的喉科急性病證。在《瘡瘍經驗全書》、《喉科秘訣》、《喉科紫珍集》中均有詳細記載。

概述

本病多因厚味烈酒刺激,肺胃兩經積熱鬱火,迫血忘行而發。大多在進食時,陡然感到咽部有異物感,患者常以“咽”或“喀”的動作來排除異物,然而異物更其增大,經檢查可發現軟齶黏膜下有較大血皰。初期以清化肺胃積熱為主,方選清咽利膈湯加減。後期轉化為潰瘍時,則以清化陽明為主,常用藥物:玄參、知母、生石膏、生地、丹皮、赤芍、銀花、滑石、甘草、蘆根。外治宜及時刺破血皰,外用吹喉去腐散,或青吹口散。 

病因

多因嗜食辛辣厚味,脾胃積熱,火熱上炎,熱傷脈絡,血液外溢而積於口腔肌膜之下,形成血泡。或因進食粗硬食物,不慎擦傷,或嗆咳刺激,傷及口腔血絡而致。《圖注喉科指掌》卷三云:"懸旗風……此因多食厚味燥酒,以致胃火郁盛而發。"

臨床表現

本病發病突然,常在進食中或嗆咳後發生。血泡迅速脹大,大小不一,小者如葡萄子,大者如核桃,呈紫色或暗紅色,泡壁薄如紙。容易潰破,破後流出血水,如不染毒,可自愈。如有染毒,則創面糜爛呈灰黃色,疼痛加劇,涎液增多。有脹痛,妨礙飲食,甚者影響伸舌及語言。

證候分析:陽盛體質,脾胃積熱,蘊於血分,血熱上炎,熱傷口腔脈絡,迫血外溢,或偶受損傷、刺激、傷及血絡,則生紫色血泡,血泡大小,視溢血的多少而定,血泡大則脹痛並妨礙飲食;血泡破潰,感染邪毒則腐爛,疼痛加劇;火熱煎煉津液,則痰涎增多。

診斷說明

本病為口腔內突然發生的血泡,呈紫色或暗紅色,泡壁薄,易潰破,根據本病的症狀特點,診斷不難。

治療

以外治為主,若破後感染邪毒潰爛者,用內治法治療。

(1)外治:

①刺割:血泡未破者,用小尖刀或三棱針將血泡輕輕刺破,排除積血。

②含漱:血泡潰破後,或患處潰爛,用金銀花、甘草各等量,煎水含漱,以清熱解毒。

③吹藥:患處潰爛者,吹珠黃散、冰麝散、冰硼散,有消腫止痛、化腐生肌作用。

(2)內治:血泡經常發作,或潰後染毒,潰面紅腫潰爛,疼痛者,可配合內治。宜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用黃連解毒湯加味。本方以黃連、黃芩、黃柏、梔子清熱泄火,加生地、連翹、金銀花、蒲公英等涼血解毒;若舌苔膩黃,口渴者,加生石膏、天花粉以清胃生津止渴;大便秘結者,加大黃、朴硝以通便泄熱;腫痛重者,加當歸、赤芍、懷牛膝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